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一)《論語》選讀編目縮輯

發布時間:2016-4-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楊清健 編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記錄下來,作成《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被定為儒家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首,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論語〉選讀》未選入內容的只有《鄉黨》《堯曰》。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封)、萬世師表(1684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封)。

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長子排行稱伯,庶出長子排行稱孟),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后來又在外納顏氏第三女徵在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禱,故起名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據《孔子家語本姓解》載: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3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20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體是196.8cm。臂力過人,遠非后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并且,孔子有“八不”飲食經,喜歡吃姜,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論語鄉黨第八》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孔子享年73歲,從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來看,孔子不算高齡。然而在醫學不發達、人均壽命30來歲的春秋戰國時期,“人生七十古來稀”,孔子絕對是“壽星”級人物了。要知道孔子3歲喪父,17歲喪母,67歲喪妻,69歲喪子,得意門生顏回更是31歲就死了,先生為學生送葬,哭得很傷心:“噫!天喪予!天喪予!”

再看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時間不得志,一生顛沛流離,有時候被人追殺,有時候挨餓,吃了上頓沒下頓。然而逆境中孔子為什么仍能得享古稀之齡呢?國家級名中醫陳意認為,這與孔子懂養生、會養生有很大關系。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翻開《論語》,發現處處閃現著養生智慧的光芒,盡管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洗禮,細細品味,還真能發現當中不少健康生活、快樂工作、和諧相處的金科玉律。

由于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稱號。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如家臣陽貨控制著季孫氏的權力),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14年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孔子中的“子”,與孟子、莊子、老子中的“子”一樣,是一種爵位和尊稱。按照周朝公、侯、伯、子、男的分封爵位,他們雖然不是諸侯,卻享受到了諸侯中的第四中爵位稱號。

  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 ,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論語雍也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史記孔子世家》最后一段說:“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巳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民國著名學者柳詒徵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則說:“蘇格拉底、佛佗、孔子和耶穌四大圣人,在歷史上具有無可倫比的深遠影響。……”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理想人格是仁。孔子張揚中庸之德,反對“過”與“不及”。

(本文1、2、3等是本文順序的序號,以下注明頁碼是出自課文的頁碼,方便同學們查對。課本是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為依據本,頁碼用Px表示)

1、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P9-10)

2、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P11)

3、叔孫武叔毀仲尼。

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4、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同見P14)

5、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巳!”(P14-15)

6、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巳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7、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8、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9、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同見P15)

10、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P16)

11、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2、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同見P17)

13、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P18)

1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5、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巳矣!”

16、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7、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18、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1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見P20)

20、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21、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3、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2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同見P21)

25、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24-25)

2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P25-26)

27、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26)

28、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9、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同見P28)

30、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P29)

3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32、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同見P30)

33、子曰:“有教無類。”(P32)

34、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33)

36、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巳矣!”(P34)

3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P36)

38、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巳。”(P37)

《論語》名言語錄

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不學禮,無以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7、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小不忍則亂大謀。

11、匹夫不可奪志也。

12、道不同,不相為謀。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5、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8、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9、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1、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5、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6、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7、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28、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2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0、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3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3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3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36、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9、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40、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3、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4、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46、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4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011-12-1于豐城二中

[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一)《論語》選讀編目縮輯]相關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2.高二論語選讀讀后感

3.國學之《論語》選讀教學計劃

4.論語精選讀后感

5.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6.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7.背影精選讀后感

8.中國現代詩歌選讀

9.善于觀察的名言格言選讀

10.奶奶的星星節選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