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王家新:語文滿分,再也不怕別人問出身(青春勵志)

發(fā)布時間:2016-6-21 編輯:互聯(lián)網 手機版

人物:王家新

參加高考:1977年

畢業(yè)院校:武漢大學

“1976年吧,我曾被推薦過一次(上大學),都去體檢了,最后卻沒有下文。”那次他被推薦的學校是廣東化工學院,“我在冰天雪地的山嶺上高歌了一番《沁園春》后,也就不痛苦了,反正我也不想上那個學校”。他要在“廣闊天地”里繼續(xù)他的文學夢

“一個時代結束了。

第二年冬天,天氣出奇得寒冷,

而在它的最后一場飛雪中,

一封來自遠方的重點大學錄取書竟然落在了我的手中!

我渾身戰(zhàn)栗,幾乎不敢相信它是真的,

更沒想到它已在驟然間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

我只是感到難過,為我的朋友王志林,

為和我一起參加高考的王志林,

他一屁股坐在雪地里,

為什么也沒有等到抱頭痛哭……”

2001年,王家新在詩作《1976》中這樣寫道。詩中的“第二年”就是高考剛剛恢復的1977年,也是改變了無數(shù)人命運的一年。當王家新在他任教的中國人民大學,回憶當初拿到錄取通知書的一剎那時,還是充滿了感慨,“和我一起去看有沒有錄取書來的王志林,真的就是一下子蹲坐在雪地上,抱著腦袋抽泣起來了。”1977年底的一場大雪中,王家新接到了武漢大學中文系的錄取書,然后,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我倒退著揮手,拎起背包”,告別了被下放勞動了三年多的區(qū)農化廠,也告別了一個荒涼的時代。

“隱秘的愛”

和那個年代大多數(shù)“出身不好”的人一樣,王家新的少年時代是在壓抑中度過的,每次在學校填表填到“出身”一欄的時候,王家新說自己就會感到“筆的沉重”。“那時候周圍的女孩們好像也很勢利,都去跟出身好的或干部的孩子玩。我也很傲氣,你們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們!愛好文學正和這種壓抑有關,我慢慢變得越來越內向,最后完全躲進書本中了。”在王家新的回憶中,他的文學之路就是這樣開始的。

在那個荒漠般的年代,自從有了這種愛好,也就有了一種痛苦,因為沒有書可讀,“小時候實在沒什么書看,我就架著梯子去看天花板上糊的舊報紙,甚至魯迅的雜文都背誦下來了”。他的父母都是教師,父親上的中學還是抗戰(zhàn)時集中了李宗仁和諸多國民黨將領子弟的“光華中學”。因為“出身不好”,父母不斷由縣中學調到區(qū)中學,又被調往越來越偏遠的山區(qū)學校。但是,對文學的那種“隱秘的愛”卻一直伴隨著王家新,而且越來越強烈了,連父母對此都很驚異。

上初中時,他在母親的朋友家里看到了《大學春秋》,一部在上世紀50年代頗有影響的描寫大學生活的小說。“我叫她黃阿姨,她是縣醫(yī)院的護士,上過省衛(wèi)校,家里收藏有許多《收獲》、《萌芽》之類的雜志。”在《大學春秋》里,他第一次讀到“中國人拿不到諾貝爾獎,是民族的恥辱”這類的慷慨陳詞,“當時我就很受刺激,決心要當一個作家。我跟黃阿姨還有她的丈夫說了我的志向,他們很嚴肅地對我說‘當作家是要吃苦的’,我同樣也很嚴肅地點了點頭。”說到這里,王家新笑了起來,“其實那時候懂什么呀”。但是,這顆飄來的種子就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也許他和文學的確有緣,在那個年代他有了好幾條找到書讀的渠道,讓他至今仍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的一個中學同學,“他就是山區(qū)農民的孩子,他家里人連字都不怎么識的。”有一天這個同學很神秘地問他要不要看書,他就將信將疑地跟著他去了,“那完全是個奇跡,在他家的一個木頭箱子里居然藏有《馮至詩文選》、《曹禺劇作選》、《殷夫詩文選》等十多本書!還是50年代初那種豎排的書,全都發(fā)黃了。”從此,這些書成為他最隱秘的伴侶,他經常在放學的山區(qū)公路上放聲讀馮至的詩。他說正是馮至早期那些抒寫青春苦悶的詩,在他心中喚起了一種詩的覺醒。

高考語文得滿分

“只要沿著江河走,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大海”,王家新說這句當年抄在小本子上的格言一直在激勵著他、溫暖著他,初中升高中的時候,他“五門功課100分,一門功課98”,但因為班主任在他的畢業(yè)評語上寫有這樣一筆“有嚴重的資產階級個人奮斗思想”,沒有一個高中敢收,后來經過母親的奮力爭取,才上了區(qū)高中。高中畢業(yè)以后被下放到了區(qū)農化廠勞動,生產一種叫“五四零六”的菌肥,他說他總是被分配干最重的活,“劈柴,燒大蒸鍋,把蒸熟的用來做菌肥的小米從大半人高的蒸鍋里掏出來,真是不亞于煉鋼工人……”

在農化廠,不但勞動壓力大,還要經常受氣。那時候王家新在縣里(均縣,最早叫均州府,“陳世美就是從咱們那兒出的啊”)已經頗有文名,縣文化館發(fā)表了他的詩,還邀他去改稿,但是這類邀請函都被農化廠的指導員扣下了。“1976年吧,我曾被推薦過一次(上大學),都去體檢了,最后卻沒有下文。”那次他被推薦的學校是廣東化工學院,“我在冰天雪地的山嶺上高歌了一番《沁園春》后,也就不痛苦了,反正我也不想上那個學校”。他要在“廣闊天地”里繼續(xù)他的文學夢。

勞動了三年多以后,傳來高考恢復的消息,但同時,“縣宣傳部抽調我去整理什么學大寨的材料,要整理大半個月,我簡直心急如焚”。整理完材料,他跟農化廠請了10天假,“這次批準了”,“我回到家里就猛背數(shù)學、歷史、政治”,考試在1977年12月舉行,“可能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原因吧,那年鄂西北山區(qū)和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特別冷。那一年的寒冷似乎還在我的體內久久燃燒。”命運就這樣造就了一個人。那一年,王家新不僅是他們縣里,也是整個鄖陽地區(qū)唯一考上重點大學的人。他的一些知青朋友包括他在詩里寫到的王志林那一年都沒有考上。不過,王志林現(xiàn)在已是湖北某市的宣傳部部長了,“那年我回老家,他遠遠地來看我,還提著一把據(jù)說是盛中國送他的小提琴,要來為我的詩伴奏!”

當年的考試成績并不對外公布,后來王家新進了大學才知道,他的語文拿了滿分。“作文的題目是《學雷鋒的故事》,我就寫了一個啞巴進飯店的故事,而且這個啞巴還有病,就看飯店的人學不學雷鋒,這篇作文故事曲折,結構布局當時也頗下了一番工夫,語言生動、精煉,似乎沒有一個字是多余的,一切都恰到好處”,現(xiàn)在回憶起來,他遺憾沒有把這篇作文保存下來,“它被收入了許多高考優(yōu)秀作文選中,但就是沒想到去留一本,我大概是當年湖北省文科第一名吧!”

珞珈山埋葬青春

當時他填報的第一志愿是武漢大學,第二和第三志愿則分別是華師大和北京廣播學院,結果被武大優(yōu)先錄取。進了大學,也沒想到“中文系黨總支宣布我為全年級的學習委員”,省電臺很快播送了他的高考作文。武漢大學中文系77級一共有60多個同學,還有五六個是從北京來的,“其中有光未然的兒子”,北京的同學們經常帶來一些最新的消息,《今天》等雜志也“像火種一樣在大學里傳送”。“那時候三天兩頭就會冒出一個詩社,‘77詩社’、‘珞珈山詩社’等等,班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寫詩”。后來武漢大學77級的同學,和北大、北師大、復旦、中山大學、吉林大學等十多家高校的文學社聯(lián)合起來,出了一本大學生文學雜志《這一代》,創(chuàng)刊號由武漢大學主辦,王家新任詩歌和文學評論編輯,“本來是要各個學校輪流出的,結果只出了一期就引起高度緊張,什么可怕的傳言都有,創(chuàng)刊號也就成了終刊號了”。

在那個櫻花盛開的校園,王家新創(chuàng)作了很多詩作,開始在《長江文藝》、《詩刊》等雜志發(fā)表。大二的時候他寫了《在山的那邊》,2001年這首詩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入了初中語文課本,“我沒想到他們選了這首詩。那是以一個山區(qū)孩子的口吻寫的,寫那種自幼以來對‘山那邊’的向往,寫那種挫折感和信念,現(xiàn)在讓我自己來讀,我還真不好意思。”

除了讀書、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文學創(chuàng)作,愛情也是當時大學生的“功課”之一。“珞珈山這個名字是聞一多當年起的。珞珈山本身就是個談戀愛的地方,中文系的學生還不是很明顯,外語系的學生都住在山上那些法式的樓群里,經常看見他們成雙成對地在山上的林蔭道上,說是背單詞,誰知道他們究竟在干嗎?”

四年之后,畢業(yè)的時候卻發(fā)生了一些讓王家新不愿再提的波折,他被發(fā)配到鄂西北山區(qū)的鄖陽師專。“本來當時劉道玉校長還想幫我,但他自己也有了麻煩,我舅舅到了武大,罵了幾聲,一輛車就把我拉回丹江口了。”后來王家新在他膾炙人口的長詩《回答》里寫道:“珞珈山已是墓園/埋葬了我們的青春。”他坦承自己對武大有“很復雜的感情”,不過他認為這樣寫并沒有丑化母校,“別的地方也許我還不愿意把青春葬在那兒呢”。而“青春”,在他看來,本來就是用來被埋葬的,“不然人生就不可能成熟”。

人物檔案

王家新

詩人、文學評論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北省均縣(現(xiàn)為丹江口市),1977年考取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分配至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至北京詩刊社,1992年前往倫敦,1994年回國調入北京教育學院,2006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王家新:語文滿分,再也不怕別人問出身(青春勵志)]相關文章:

1.再也再也造句

2.用再也再也造句

3.高考滿分青春勵志散文

4.為青春我們不怕失敗中國夢演講稿

5.青春勵志的美文

6.青春勵志句子

7.青春勵志語錄

8.勵志的青春語錄

9.青春勵志名言

10.青春勵志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