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對《使至塞上》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首聯寫作者出使,已經過了屬國的居延這一地方。一個“單”字,寫出了他出使的孤單與無奈。
B、頷聯借用比喻,寫自己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塞,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進入胡天,顯得形象而生動。
C、頸聯中,“孤煙”、“長河”、“落日”,寫出了大漠景色的單調與荒。“直”“圓”寫出了邊塞人民不懼生活艱苦,奮勇向前以圓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聯意思是說在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才知道都護還在很遠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結束,給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詩敘事與寫景相結合,而重點在于寫景,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畫面宏大,意境開闊,景色壯麗的塞外風光圖。
21.對《使至塞上》字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說附屬國直到居延(地名)以外,點明邊塞的遼闊,路途的遙遠。
B.三、四兩句,寫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從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兩句繼續寫詩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長河”指黃河。
D.最后兩句寫詩人在邊塞的蕭關遇到了侯騎(偵察兵),得知都護正帶兵在燕然前線。
1.對這首詩字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說附屬國直到居延(地名)以外,點明邊塞的遼闊,路途的遙遠。B.三、四兩句,寫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從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C.五、六兩句繼續寫詩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長河”指黃河。D.最后兩句寫詩人在邊塞的蕭關遇到了侯騎(偵察兵),得知都護正帶兵在燕然前線。2.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寫景名句,依據這首詩,描述一下王維看到的景色以及當時的心情。(60左右字內) 3.對(唐)王維《使至塞上》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故鄉水;詩人自己。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懷念故鄉,熱愛故鄉感情。“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常用它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B、詩人以濃郁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已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C、頸聯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D、尾聯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燕然”兩字中。4.請你依據平時的閱讀積累,依據“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段不少150字的描寫片段。 5.《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道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似的。”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么? 6.你還能默寫出哪些描寫沙漠的詩句?說說它們好在何處。答案: 1 A(“屬國過居延”指“過居延屬國”。) 2略 3 B 1.頷聯用“征蓬、歸雁”比喻______,表達了__________的感情。 2.蘇軾評價王維詩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一幅美妙的圖畫。請說說這幅畫的美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①這幅圖畫具有___________美。 ②美的具體表現: 路王維的《使至塞上》"> 【參考答案】 1.詩人自己(或“負有朝廷使命的人”) 詩人孤獨、思鄉 2.(考生能選一個角度答題,賞析合理,即給3分,否則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圖畫的構圖美。(1分)②畫面空間闊大,層次非常豐富:從上到下有天邊的“落日”、空中的烽煙、地上的“長河”;從近到遠有烽煙、夕陽、無邊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圖畫的線條美。(1分) ②線條簡約,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廣闊的大漠上,縱的是烽煙,橫的是黃河,圓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圖畫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艷麗、豐富:黃色的“大漠”、渾黃的“長河”、白色的烽煙、紅色的“落日”,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圖畫的意境美。(1分) ②詩句形象生動描繪出壯麗、奇特、別致的塞外風光,動靜結合,意境雄渾。“大漠”背景下,有緩緩升起的烽煙,有波瀾不驚的“長河”,有即將西下的“落日”。(2分) 、《使至塞上》中描寫邊塞奇麗壯闊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通過描寫奇特壯麗的邊塞風景,表現詩人內心的孤寂情感。
【《使至塞上》賞析】
1.全詩以大漠、秋天為背景,選取了哪些意象來敘事寫景?征蓬、歸雁、孤煙、長河、落日(組成一幅塞外風光圖)
2.“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運用了_______、 等修辭手法。比喻、對偶
3.以比喻表達詩人惆悵、抑郁心情的語句:_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4.從景物描寫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說說你對“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
答:這兩句詩寫 隨風而去的“征蓬”和進入胡天的“歸雁”,也是遠赴邊塞的詩人自己的寫照;詩人以“蓬”“雁”自化,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從中透露出詩人內心幽微難言的激憤抑郁的情感。
描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表現的畫面。黃沙莽莽,無邊無際,草木不見,行旅斷絕,極目遠眺,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剛直有力地升騰在盡頭,俯首遠瞰,橫貫浩瀚沙漠的黃河邊,蒼茫地掛著一輪圓圓的落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圓”歷來為人稱道,你能說說這兩個字好在哪里嗎?
“直”字荒涼孤獨中透出挺拔雄偉視野,“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直”和“圓”兩字用得逼真、傳神。準確地描寫了沙漠廣闊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孤寂的感受。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直”字荒涼孤獨中透出挺拔雄偉視野,“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
試分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直”和“圓”的表達作用。
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奇異景象,表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于“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于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中考古詩賞析題例說
《次北固山下》(唐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對這首詩語句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題目中的“次”本是“停駐”之意,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館之內。
B 首聯中的“客路”指的是詩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題目中的北固山。
C 頷聯中“兩岸闊”的“闊”是表現潮平之后的景象,隨著春潮的起漲,放眼望去,江面似與岸平,舟中人的視野也因此而開闊。
D 頸聯透露出詩人是于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此聯表現了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歌以對偶句開頭,既顯工麗,又覺跳脫,先寫“客路”后寫“行舟”,那種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B、第二聯的“風正一帆懸”寫得尤為精彩。詩正是通過這一小景,呈現了平野開闊、大江泛舟、波平浪靜等大景。
C、第三聯寫得妙絕。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顯露春意。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無比喜悅之情,令人想像到詩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聯寫詩人正放舟于綠水之上,正向著青山之外的綠水進發,看到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想托雁兒捎信給在洛陽的家人,訴說自己內心深處的鄉愁。
3、品讀全詩,發揮聯想和想象,描繪第二聯所展現的畫面。
參考答案:
1、A
2、C
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漲,放眼望去,江岸齊平。順和的江風中,一葉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懸在廣闊無邊的江天上。
《錢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這首詩描寫了西湖早春景色,詩中哪些字是緊扣“早”字來寫的?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概括這首詩的內容。
4、試著從某一個角度對本詩寫作上的特點作一點分析。
5、“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詩除了描繪出
的景象之外,還間接地記述了詩人 的情景。
參考答案:
1、初、早、新、漸、淺
2、對錢塘湖早春景物的喜愛之情
3、描繪了錢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風光,表達了對大好春色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4、提示:一要點出特點,二要寫出具體的句子或詞語并作適當分析。
示例: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5、錢塘湖初春 在湖邊騎馬春行
《使至塞上》(唐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運用了 、 等修辭手法。
2、試分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直”和“圓”的表達作用。
參考答案:
1、比喻、對偶
2、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奇異景象,表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陰陽割昏曉”一句寫出了泰山 的特點。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蘊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
3、請從“鐘”字入手,對“造化鐘神秀”這句詩作簡要賞析。
4、“齊魯青未了”一句表現了泰山的 ;“造化鐘神秀”一句描寫了泰山的 ;“決眥入歸鳥”一句蘊藏了詩人 之情。
5、“陰陽割昏曉”中的“割”字使用精當,請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巍峨(高大)
2、站得高,看得遠;只有登上絕頂才能俯視一切;只有努力戰勝困難,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與喜悅(答出一點即可,從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3、“鐘”字賦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營造得神奇秀麗,從而表現泰山的神奇秀麗景象。
4、高大;神奇秀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5、形象地表現出泰山高聳陡峭的特點,像一把利劍把世界分割成明暗兩部分,用字極富神韻。
《春望》(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 ,實際上是寫 ;一個“深”字,表現了 。
2、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4、結合全詩內容,體會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意思?
5、結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說說詩人是如何抒發情感的。
6、“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7、最后兩句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 因戰亂而荒蕪的景象
2、感時憂國、思家念親
3、安史之亂
4、一方面是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于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
5、運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6、抒發了詩人對家破國殘的感傷之情
7、寫出了人憂愁,煩悶的情狀,把憂家憂國的感情表現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游山西村》(宋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 的陶醉,對
的喜愛之情。
2、找出詩中有哲理的兩句詩,并說說其蘊涵了什么哲理。
3、詩人游山西村有哪些親切感受?
4、這首詩的尾聯意蘊豐富,余味無窮。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5、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 詩歌朗讀的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例:“衣冠/簡樸/古風/存”。
B “豐年留客足雞豚”一句寫出了農民熱情好客、淳樸厚道的性格。
C 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優美的農村風光,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D 全詩都是寫實,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晰。
參考答案:
1、農村純樸民風;秀麗清新的山村景色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人生陷入某種困境時,如能鍥而不舍,繼續前進,往往會豁然開朗,發現一片新天地。
3、景色優美,風俗古樸,主人盛情
4、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詩人意猶未盡,只愿從今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
5、D
《赤壁》(唐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詩歌開頭為什么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
2、試體會“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議論的妙處。
3、選出對這首詩理解有誤的一項。( )
A 該詩開頭從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B “自將磨洗認前朝”為后兩句論史詠懷作鋪墊,詩人心緒無法平靜。
C 詩人一反傳統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重寫。
D 在這首詠史詩中,作者關注的重點是赤壁之戰,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
參考答案:
1、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小中見大。(折戟--小;赤壁之戰--大;國家的命運--大)
2、詩人并未從正面去評論戰勝的原因,而是提出一個與事實相反的假設,不刮東風,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戰敗。對于這個結局詩人沒有直說,而是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命運,別出心裁。“二喬”并非普通女子,而是東吳國家命運的象征。
3、D
《過零丁洋》(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品味“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2、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 首聯寫詩人通過科舉考試后,宋朝大地到處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 頷聯比喻大宋國勢危亡如風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
C 頸聯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抒發了陷入絕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3、“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名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以對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辭方法,把國家的破敗與個人的不幸聯結在一起,形象地展現了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
2、A(首聯是概述自己的身世)
3、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己亥雜詩》(清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落紅”在這里比喻
2、最后兩句詩有什么深刻含義?
3、對這首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
B 用“浩蕩”修飾離愁,寫離愁之苦;用“天涯”映襯離愁,寫離愁之多。C 詩的后兩句以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議論。
D “化作春泥更護花”一句現常用來贊美老一輩對下一代的關心、愛護和奉獻。
參考答案:
1、詩人以“落紅”自比
2、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護花
3、B
《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對該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中間兩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
B、頷聯兩句,寫出了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景中也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C、尾聯寫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李白遠行,既點明了題目,又暗示了故鄉人的深情厚意。
D、全詩情景交融,想象奇特,顯露了詩人豪邁的意氣和浪漫的情懷。
2.抒發作者鄉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____________順序描繪的。
4.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參考答案:
1.C
2.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 “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由遠到近
4.“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不直接說出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情深。
張華
[古詩鑒賞 中考復習]相關文章:
3.古詩詞鑒賞論文
6.小學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