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河
作家出版社要出版一套國內知名中學的學生作品集,寧陽一中語文教研室的老師們遴選了本校學生近一、兩年來的部分習作,編成了這本《青青河邊草》。收文計200余篇,可以較全面真實地反映寧陽一中學生目前的寫作水平和思想風貌。我想,這樣一些出自真情、言之有物的文字,不僅對本校目前在校學生及今后歷屆學生有重要參考價值,對社會上關心中學教育尤其是關心作文教學的人們來說,也是很有價值的讀物和資料。
讀著集子里的學生作品,就像行走在悠悠綠水邊的青青芳草地上,心里無比的愜意。當代學子們用七彩的畫筆,縱情地描繪他們的生活,抒發他們的理想。這里,記錄著他們前進的足跡,飽蘸著他們青春的熱情,表達著他們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見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可以借此研究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的有關問題,又可以把握當代中學生的思想脈搏,在百忙中翻閱本書,還是很值得的。作為一名學生讀者,則可以通過閱讀本書,與同齡人實現心靈的交流,并從這里找到自己提高寫作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很多的益處。
寧陽一中的語文教學改革起步較早,學生的語文課外活動也有著較長的歷史。還是在1985年,學生就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辦起了《洸河》《春柳》等文學社團,他們不僅在自辦的手抄報上大量發表習作,而且踴躍向報紙雜志投稿。一年一年過去了,一級一級的學生畢了業,但文學社的旗幟卻一直在寧陽一中代代相傳、高高飄揚。畢業的學生,有的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更多的則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他們在文學社里鍛煉得來的能力和特長。在校的學生,繼承著學兄們的良好傳統,積累著經驗,把文學社辦得更加錦上添花。1988、1994、1999年,文學社員的作品先后選編成《文學社員佳作選》、《洸河之歌》、《走向新世紀》等文集,在校內外產生廣泛影響。這次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青青河邊草》,則是他們的最新收獲。從2000年開始,文學社員們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又創辦了膠印的《洸河》季刊,從組稿、編輯到美術設計、排版,全部自己動手,質量不斷提高;2001年,又與新疆新源二中實現了跨省(區)聯辦,辦刊水平也上了新的臺階。中國記者協會主席、原《人民日報》社長邵華澤先生為刊物題寫了刊名。文學社成為全國中學文學社團研究會會員單位,連續兩年在全國中語會優秀文學社刊評比中獲一等獎。每期刊物問世,校內外爭相傳閱,現在印數已達7000份。許多領導、作家、知名人士稱贊:“中學生自辦刊物能達到這個水平的,在全國尚不多見。”可以說,沒有這樣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文學社活動,就不可能有這么多的文學愛好者,也不會有這么多的優秀作品出現。
我一向認為,要學好語文,只靠讀教科書是不行的,只靠兩個星期一篇作文是不行的,也就是說,只靠課內學習是不行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必須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把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把向書本學習與向生活實踐學習結合起來。這樣學習,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文素質。實現這樣的結合,需要一定的途徑,需要一定的載體。而開展學生文學社活動,無疑就是這樣一種很好的途徑或載體。寧陽一中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那種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限制學生語文課外活動、強令學生做大量重復繁瑣的訓練題的做法,是不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更是對培養學生語文素質有害無益的。
“寧山之陽有一座科學殿堂,母校一中是培育祖國棟梁的地方。在這里學習多么幸福,我們要歌唱生活,歌唱理想------”。《青青河邊草》編成,作者們希望我能對此說幾句話。我此刻耳邊縈回著學子們的歌聲,寫下了上面一些文字,就算是序吧。
2000年7月16日
[《青青河邊草》序]相關文章:
1.序幕的同義詞
2.古籍的序跋介紹
3.秩序部年終總結
4.按規律排序得教案
5.滕王閣序并詩教案
8.滕王閣序課件教案
9.滕王閣序簡單教案
10.音序查字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