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淺析孔子的三觀思想及其相互關系 教師隨筆

發布時間:2016-2-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關鍵詞:禮樂觀  人文觀  天命觀

    孔子揭示了中華文化的價值理想,肯定人的文化創造,尊重歷史上積累的文化成果。周代禮樂教化是中華先民長期偉大創造的結晶。禮使社會秩序化,樂使社會和諧化。禮讓為國,安定社會,消弭爭奪戰亂,節制驕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的前提。“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即以一定的規矩制度來節制人們的行為,調和各種沖突,協調人際關系,使人事處理恰到好處,這是禮樂制度的正面價值。

    《中庸》中記載孔子答哀公問政的一段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這就是說,“仁”是人類的本質,是以親愛親人為起點的道德感。“義”是合宜、恰當,尊重賢人是社會之義的重要內容。孔子重禮、執禮,主張仁禮并重、文質并茂,但主要是想透過禮的形式復興其所內蘊的文化價值理想。孔子是把周文化作為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人生與文化的根源、理想來信從、堅守、承擔、自任的。 “禮之用,和為貴”是協和萬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基礎,孔子對禮樂的繼承、傳授大有益于他身后幾千年世道人心的維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孔子人文觀的核心是“仁”。孔子重“禮”,是對春秋時期乃至春秋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繼承。沒有仁的禮樂,只是形式軀殼,虛偽的儀節, 這正是孔子要批評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這里指出了禮樂形式背后的是生命的感通和人的內在的道德自覺。“仁”的內涵包括物我之間、人人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即社會普遍的同情心和正義感;孝悌是“仁”的基礎,“仁”是把孝敬父母、敬愛兄長之心,把父母子女兄弟之親情往外一層層推擴,推己及人;“仁”不僅是社會的道德標準,更是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道德理性、道德命令、道德是非判斷、道德情感、道德實踐和道德行為。

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什么是“仁”呢? 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通達,也要使別人通達。人們都可以從當下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做,這是實踐仁道的方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衛靈公》)君子終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決不強加給別人。例如我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們決不要羞辱別人。尊重別人,是別人尊重自己的前提。這里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什么是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忠”就是盡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綜合起來就叫忠恕之道或矩之道。實際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盡己”與“推己”很難分割開來。這就是人與人之關系方面的仁道。推而廣之,這也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宗教與宗教的相互關系的準則,乃至是人類與動植物、人類與自然之普遍和諧之道。仁的價值理想,尤其體現在人在道義與利欲發生沖突的時候。孔子不貶低人們的物質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滿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節之以禮。“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同上)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過仁德,就是在倉卒匆忙、顛沛流離的時候,都與仁德同在。人生存的價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為學也已。”(《論語學而》)“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靈公》)。孔子提出的道義原則、仁愛忠恕原則、仁、義、禮、智、信等價值理想,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中國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據。這些價值理想通過他自己踐仁的生命與生活顯示了出來,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士人知識分子的人格典型。他終身所憂的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論語述而》)。他的快樂,是精神的愉悅。他贊揚顏淵,窮居陋巷,簞食瓢飲,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孔子的人文理想不是寡頭的人文主義,其背后有深刻的終極理據,有對“天”、“上帝”、“天道”、“天命”的敬畏和信仰。“天”關涉到人的類本質和類特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人不能沒有超越的形而上的關懷。孔子對上古宗教的改造,正是把超越與內在結合起來,建構了道德的宗教觀。如果說“命”只是外在的命運的話,那么“天命”常常關系到內在。一個能夠駕馭生活、駕馭世間外在力量并全面發展人的內在本性的人,一個積累了一定的生命體驗( 例如五十歲左右)的人,才能逐漸體悟到天所稟賦給人的性分,直接面對每個人的命運或局限,并對天道、天命和道德人格典范有所敬畏,而又積極地去追求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意義,勇于承擔自己應承擔的一切,包括救民于水火,博施濟眾,修己安人,殺身成仁。

    總之,孔子的“三觀”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在今天作為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據,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和價值。儒家思想經過洗汰和轉化,使得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使得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揚下去。

 

戴昱

[淺析孔子的三觀思想及其相互關系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孔子思想評價論文

2.孔子思想論文

3.有關孔子思想論文

4.美術教師隨筆

5.教師工作隨筆

6.歷史教師隨筆

7.音樂教師隨筆

8.教師數學隨筆

9.教師研修隨筆感言

10.教師假期生活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