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大荔縣石槽中學石槽初中 王寧
大千世界絢麗多姿,自然之美無處不在。波瀾壯闊的大海,白云飄飛的藍天,云霧繚繞的山峰,牛羊成群的草原是自然之美;噴薄欲出的紅日,一瀉萬里的江水,變幻莫測的山市,美輪美奐的極光是自然之美;和風吹送,山花爛漫,百草豐茂,花果飄香,鶯歌燕舞亦是自然之美……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杰為之傾倒、為之陶醉,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為之傾情謳歌、傾情贊美。自然美是永恒的,又是變幻莫測的,它既是人類永久的審美領域,也是文學藝術永恒的題材。中學語文教材中對自然美的描繪可謂比比皆是。如《春》之燦爛,《濟南的冬天》之秀麗,《海濱仲夏夜》之幽美,《三峽》之壯美,又如《落日的幻覺》中落日景觀之奇妙,《湖心亭看雪》中西湖雪景之素雅,《望岳》中泰山之巍峨,《觀潮》中錢塘江潮之壯觀,《答謝中書書》中祖國山川之壯麗……等等。
無論長者還是頑童,無論學者還是村婦,無論洋人還是國人幾乎每個人都迷戀于大自然的綽約風姿。請看中學生作文中對秋天的描寫:“秋天悄悄地走來,她給山林帶來了一件黃衣裳,一件紅衣裳。瞧:這邊的山上,像是鍍上了一層金色,飄悠悠從上面飛下無數只黃蝴蝶,……那邊的山上,霜葉如醉,如同一片紅色的海洋,遮蓋了半個天際,和霞光連在一起,像火焰在燃燒。這一黃一紅連成一片,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溫暖。”多么細致的觀察,多么精彩的描繪啊……然而有的學生對身邊俯拾皆是的自然美,對教材中精選的名人大家筆下描繪的自然美,對文學作品中涉及的自然之美卻熟視無睹、無動于衷,不理解不領會亦不聞不問,更談不上學習欣賞了。此種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欣賞能力呢?
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生活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你只有置身其間才能感受它的美妙,它的精彩。所以,我們應該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投身火熱的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精彩與美好,品嘗成功的喜悅與快感。再說,人生活于大自然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如果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自然就會對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心懷感激。有了感恩的心,我們自然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從而發現它的美,享受它的美。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在這里也是適用的。
其次,要引導學生欣賞自然美,即“入景”。借助于“入景”,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的自然美,獲得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學《春》,讓學生反復朗讀、發揮想象感受到課文中所描繪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那如詩如畫的美景。由于課文中對自然美的描寫具有間接姓、模糊性的特點,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夠欣賞到它的美,有的學生領會語言的能力較差,有的學生在以往的生活體驗中缺少這樣的經歷,那么就需要老師給予引導啟發,并鼓勵學生到風景區去實地參觀,讓學生身臨其景,增強感性認識,真切地領會課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方法很多。舉例如下:
1.朗讀法。一些優美的散文詩歌,語言精練,富有節奏感、音韻美,寫景狀物出神入化,教師應指導學生加強朗讀。有聲有色的朗讀,能渲染氣氛,激發情感,能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如教學《沁園春雪》,詞的上闋描寫祖國山河之壯麗,抒發領袖的豪情壯志。其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這些詩句動靜結合,虛實相映,想象神奇,絢麗多姿,一幅幅畫面大氣磅礴 ,振奮人心。朗讀時我們既要發揮想象欣賞祖國山河之壯美,領會偉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又要聯系歷史背景將毛澤東在國家危難當頭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的陜北黃土高原,面對祖國大好河山,藐視國內外一切敵人,滿懷必勝信念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壯志豪情讀出來。
. .2﹒直觀法。即利用圖片、科教片、風光片等直觀教學材料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增強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如教學《三峽》一文,學生大多沒有游過三峽,對三峽的美不了解,教師可以利用彩色圖片或旅游片,把三峽山高峽窄、水流湍急、清榮峻茂、林寒澗肅的特點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對三峽的直觀認識。為了教學《三峽》,我不僅利用自己的旅游照片給學生觀看,還運用多媒體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描繪法。學生不可能直觀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自然風景,教學時,教師可借助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讓課文中的美景再現學生的眼前。如教學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中描寫船過荊門時所見之景,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運用游動的視覺描寫景物的變化。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詩人發揮神奇的想象描寫江上傍晚美景。詩句雖好,但學生大多難以理解。老師可以這樣進行描繪:船由蜀地到荊門,長江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李白的視野中一點點的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傍晚天邊,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如此美景,真令人陶醉。借助老師的這番描繪,學生就不難理解李白詩中的長江之美了。
再次,應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描繪自然美的目的,即“出景”。我們在教學課文中的自然美時,要引導學生跳出自然景物,去發掘作者描繪自然的深層內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注:王國維:《人間詞話》)那么在分析課文中的自然美時,必須聯系人物的心情。如《故鄉》開頭的景物描寫,陰沉的冷色調正好貼切地表達了作者陰沉的心境、悲涼的情緒。在這里荒涼的景物與悲涼的感情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內涵。又如《春》的作者熱情洋溢地描繪春草、春花、春雨幾幅春天的圖景,喜悅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作者沸騰的血,滾燙的心。課文中的景物和人物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人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人物的思想、風格和周圍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作為反映生活的作家,寫景常常是為了寫人,用景物來襯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環境描寫常常起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作用。”如《白楊禮贊》、《愛蓮說》等都是通過贊美自然物來贊美人的精神品格的。文章的寫作意圖往往含蓄的體現在作者所描繪的生動畫面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欣賞課文美景時,適當聯系作者或課文中的人物,要由景想人。
第四點,要抓住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培養和訓練學生按照美的旋律來表現美,即由欣賞課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繪現實生活中的美景。課文中很多自然美可供學生借鑒模仿,如參天聳立的白楊、郁郁蔥蔥的的翠竹,亭亭玉立的荷葉,江南的小橋流水,北國的大漠飛雪。教師可指導學生走由觀察到寫作,由模仿到創作的路子,一步一步培養學生寫景狀物、表現自然美的能力。如學了《春》一文,可讓學生練習寫作《校園春色》或《春天的田野》。學了《白楊禮贊》一文,可以讓學生運用象征手法寫作《粉筆贊》或《蠟燭頌》。
此外,欣賞自然美還要善于想象和聯想。別林斯基說過:“在藝術中起著最積極作用的是想象。”高爾基也說過:“打動我的并非山野風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東西,而是人類想象力賦予它們的壯觀。”許多自然風物之所以美,正是由于人們以自然形象為依據,突破時空上的局限,進行聯想和想象的結果。其中最典型的要算人們對奇巖怪石的擬人化和擬物化想象。比方泰山上“有的石頭像蓮花瓣,有的像大象頭,有的像老人,有的像臥龍,有的錯落成橋,有的兀立如柱,有的側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比方乘船過三峽,“看到萬仞高峰之巔,有一細石聳立,如一人對江而望,那就是充滿神奇色彩的傳說中的美女峰了。”這一塊塊普普通通的石頭,經過人們的想象,竟成了游客們一睹為快的神物了。
充分發揮想象力,還包括在欣賞自然美的時候,做到物我交融,情景交融,形成對自然形象的審美意境。于是,你就會像朱自清所描寫的那樣,覺得河塘上田田的葉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而葉子中間的白花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感到“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這樣,在與自然物的情感交流中,你就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感染。
總之,文學作品中的自然美,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比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生動、更形象、更神奇、更完美、更耐人尋味、給人美感。我們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所選佳作,根據自然美的本質屬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去欣賞自然美,表現自然美,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造就一代新人。
2011.6
王寧
[如何培養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相關文章:
2.大自然美文摘抄
6.元曲精選欣賞
7.情感美文欣賞
8.戀愛語錄欣賞
10.欣賞與評述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