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時常從報紙、雜志等新聞媒體看到中學生離家出走、心態失常、甚至輕生等不適應社會行為的發生,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在社會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環境下,在許許多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盼中,為什么這么多孩子不能適應社會的行為如此嚴重,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作為一名教育者,我感覺到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過分重視了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因此,我認為當前的學校教育應該加強對中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我在對學生的教育實踐中,感受到挫折教育重點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提高學生挫折承受力的方法
1.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挫折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教會學生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和思想準備,使其對在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挫折與困難事先有充分的估計,心理有所準備,就會減輕挫折感,增強戰勝挫折的信心與勇氣。可以在班級里面通過開展一些活動課,如“憧憬未來,面對現實”、“我的理想,我的現實”等進行討論,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引導學生正視挫折,對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2. 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抱負水平
中學生關于自己的理想或抱負有不同的水平,過高的抱負水平是產生挫折感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他們對未來懷有熱烈的向往,想象力比較豐富,往往離開現實條件構想自己未來的前景,形成“理想我”與“現實我”的巨大反差,挫折感便會油然而生。因此,教師可通過“自我標價”、“鏡像自我”等輔導活動,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抱負水平。
3. 適度感受挫折,鍛煉挫折承受力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急速發展時期,心理脆弱、敏感,如經常遭受重大的精神打擊和接連不斷的挫折,就會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學校和家庭要盡可能預測和改變重大挫折的情景和條件,以避免學生受到更大的心理傷害。但這不等于說要對學生過分保護,不讓他們經歷任何挫折。事實證明,適度的挫折經歷,對于個人挫折承受力的鍛煉和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對挫折的承受力也是一種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所以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提供或利用一些挫折情景,鼓勵學生主動地在學習、生活實踐中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積累經驗,不斷成熟。如孩子跌到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遇到難題,不要急于給他講解,引導他自己動腦筋等。
二、教會學生積極適應挫折的方法
通過訓練和有意識的輔導,使學生掌握積極適應挫折的方法。這是對中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不可忽視的內容。
1.理智的壓抑
這是一種成熟的適應方式,指當一個人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時,有意識地去壓抑、控制、想辦法延緩其滿足需要。比如,一個學生在家做作業,聽到電視里正在播放自己喜歡看的節目,就特別想看電視,可是一想,作業還沒有做完,于是,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做完作業,然后再看電視,得到滿足。可以說,一個社會之所以有序運轉,都是依靠每個人根據社會的規范,理智的壓抑來控制行為而實現的。越是成熟、有修養的人,越能有效壓抑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更適應社會規范。中學生心智還不太健全,但是通過訓練,是可以有效掌握這種方法的。
2. 升華
這是心理欲望從社會不可接受的方向轉向社會可接受的方向的過程。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某種欲望無法為自己接受、且與社會規范、倫理道德、法律相悖時,味求得心理平衡,將其凈化、提高,使其成為一種高尚的追求。如中學生可以將對異性的好感或者愛情的萌芽轉向以求知、體育活動、音樂美術等形式,使原有的動機沖突得以宣泄,消除因動機受挫而產生的焦慮、不安。這就是升華的表現。中學生年少氣盛,受挫后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情緒急帶沖動性。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升華的作用,把這種沖動性轉移到體育活動、學習及興趣小組中,使之合理化,這樣既可以使不正常的情緒得以合理轉移,又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
3.補償
這是指個人所追求的目標、理想受的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種缺陷而達不到既定目標時,用另一種目標來代替或通過另一種活動來彌補,從而減輕心理上的不適感。許多在身體上有殘疾的人,常采用這種方式來彌補與正常人之間的差距。我國清朝名臣劉墉因身體殘疾被人稱為“劉羅鍋”,年少時常被人譏笑,但他勤奮苦學,聰明過人,最終稱為一代名相,為世人所敬仰,充分顯示了補償的作用。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4.幽默
指個體遇到挫折、處境困難或尷尬時,用一種機智、雙關、諷喻、詼諧、自嘲等語言、動作的良性刺激,來化解困難,以擺脫內心的失衡狀態。幽默是與樂觀相聯系的,幽默一笑解千愁。例如,蘇格拉底的夫人脾氣暴躁。有一次,蘇格拉底與學生在談論學術問題時,先聽到夫人的罵聲,繼而夫人提水經過庭院時澆了他一身。他的學生都驚呆了,不料蘇格拉底卻說“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下雨。”夫人轉怒為笑,大家也都從這尷尬的場面下解脫了。自嘲也是幽默的一種,如禿頂的人稱自己是“聰明絕頂”。幽默恰當,可使人感到愉快,使生活增添情趣和活力,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融洽,所以它是一種積極的適應挫折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5.合理宣泄
這是指通過創設一種情景,是受挫者能自由抒發受壓抑的情緒。人在受挫后往往會產生一些消極反應和心理壓力,如果不及時排除,就會使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這時就需要將心理壓力釋放掉一點。如考試失利后,將內心的苦悶向同學、朋友或是父母老師傾訴;把對他人的不滿、憤怒寫進日記;有時干脆痛哭一場,用眼淚沖走悲痛和委屈。也可以到專門的“情緒宣泄室”去發泄一番,等到心里平靜后在面對生活和學習。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宣泄要合理運用,以不損害他人為前提,切不可超越法制,違反道德規范。有的學生挨了老師批評,就將怨氣撒在比他弱小的同學身上或將教室、宿舍的門窗砸壞,以發泄憤怒。這是不合理的宣泄方式,教師應該注意并加以引導,是學生在受挫后會進行合情、合理又合法的宣泄。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于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于他對待挫折的態度。”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挫折教育,那么挫折對孩子來說就不再是他們生活中的風雨雷電,而是他們成長中的一座座通往成功的橋梁,他們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堅強起來,成熟起來。我想這將是我們這些教育者最大收獲和幸福!
王占義
[淺談如何對中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德育論文(九年級)]相關文章:
4.家庭教育德育論文
8.
9.師愛德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