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魯迅先生一篇著名的雜文,先生針對三十年代一些資產階級御用文人發出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錯誤論調,及時為文,揭露反動派的本質,并熱情贊頌中國的脊梁,幫助人們擦亮眼睛,振奮精神,推動抗日救亡運動。這篇雜文,在今天仍具有教育意義,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也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駁論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文較少,本篇無疑就是典型教材了。為了教好這篇課文,我選擇了理清思路這個突破口,首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進而初步理清文章思路,進而分析課文結構,抓住駁論文“先破后立”的特點,要搞清怎樣“破”,就得先弄清“破”什么,這樣自然就從“樹靶子”入手層層分析下去了,最后做結。
要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結構及內容,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自始至終地投入到教學中來,不斷地動口討論和閱讀,不斷地動手圈圈畫畫,特別是不斷地動腦思考和領悟,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師生關系、講練關系、知能關系和主次詳略關系,也才能使課堂氣氛自然、和諧,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重點是基于對本文和學生實際的整體認識而確立的。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先破后立德寫法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所以要花較多的氣力去分析,在分析中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盡量不要大段地講解,而只做一些引導和點撥。
關于教學難點,一是駁論部分前后對比的作用,二是排比、舉例在文中的作用。對于前者的突破,教者主要點出前后存在的對比:前部分內容隱晦嘲諷,后部分語言熱情歌頌;前部分重在揭露敵人的本質,后部分重在贊頌中國的脊梁。至于其作用、語言風格上的微妙之處,則盡可能讓學生通過多讀來體會。對于后者的突破則主要通過練習法、討論法來解決,讓學生舉出一些“中國的脊梁”的實例,然后在結合排比修辭的作用,自然就能體會到排比舉例熱情奔放、氣勢磅礴的特點。應該說,魯迅先生的作品,其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語言特點,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由于本課是駁論文,故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以便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學好駁論文章。
王紅
[從分析思路入手,教好駁論文章]相關文章:
1.文章摘抄賞析
2.詩經文章賞析
3.文章摘抄及賞析
8.摘抄優美文章賞析
9.詩經文章賞析參考
10.優美文章摘抄加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