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情感體驗哪里和審美表達能力;
2. 培養學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鑒賞評價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2. 探究與活動,親近大自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學重點 、難點
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情感體驗哪里和審美表達能力
對“大美”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自留人! 大自然始終向人類敞開著愛與美的情懷。無論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還是,鶯歌燕舞,鳥語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動中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優美, “駿馬西風冀北”的壯美,古往今來,讓多少人陶醉和徜徉其中。
今天,就讓我們和作者高建群一起,走進西部,去領略西地平線上的落日之壯美!
二. 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全文。
2.思考:
1讀完全文,你覺得西地平線上落日的總體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是什么?
3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是哪兩個字?
用原文語句回答。
明確:“雄偉”;
“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三.文本研習:三次落日
小組討論:
1. 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一次:定西高原 蒼茫的遠方 弧狀的群山之顛、左公柳
柔和 美麗 安謐--動感--慈愛
“驚呆” “恍若一場夢境”
第二次:羅布淖爾荒原
血紅 輝煌
“像在畫中” “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
火燒云:燦爛 熱烈 夸張
“我多么卑微呀” “我多么平庸呀”
2. 說說你最喜歡作者筆下的哪次落日,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
3. 從寫作手法來品味三次落日。(朗讀)
明確: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圓。
擬人,將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對比。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陽--血紅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輝煌、鮮艷
渲染。在欣賞落日的過程中播放《泰坦尼克號》,體會悲壯的氛圍。
第三次:側面烘托。用火燒云來表現落日的燦爛。
4. 作者在觀賞落日時,有了許多聯想,找出來,說說與落日有什么關系。
明確: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壯與落日的壯美很相似,愛國愛鄉。
第二次:羅曼羅蘭創作的《約翰克里斯多夫》時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勇敢走進輝煌,走進歷史的長河,與太陽把它的余熱獻給火燒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三次豐富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西部不僅有壯美的落日,還有深厚的人文歷史。作者對這樣的土地自然充滿了熱愛,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偉的風景”和“世間的大美”,與更多的人分享。
四.總結。
五.拓展遷移:
請同學們表述身邊的自然之美,寫寫我們蘇中平原的落日、引起的聯想和你的感受。
板書設計:
背景 左宗棠
(聯想) 西部深厚
三次落日: 特征 -- 羅曼羅蘭 -- 的歷史
(大美、壯美) 作者深沉
感受 成吉思汗 的情思
張鉑
[《西地平線上》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