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2011屆高考《〈論語〉選讀》二輪復習教案

發布時間:2017-10-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肖培東

一、溫州市二模看《論語》考題分析

有人認為,在論及治國方針時,孔子說過“刑法不中,則名無所錯手足”,如果統治者注重刑法、法制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就能使國家強盛,天下有道,就能使百姓遵紀守法,循規蹈矩,有知恥之心。

24.上面這段文字對孔子“治國”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確?請簡要說明理由

下面是對我教的高三(8)班同學這道題的得分進行分析:

得0分--8人

得1分--18人

得2分--22人

得3分--1人

1、展示學生答案:

2分:不正確。孔子再說“刑罰不中”前,著重提出要先“正名”,只有名正,則言順,則事成。孔子也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看出孔子在治國時認為統治者必須先正名,才能使國家昌盛。

1分:不正確,孔子提到刑罰中,不一定能使國家強盛,恰恰相反,會抑制國家的發展,孔子提倡的道德,對德、禮的要求,達到以禮治國,天下大同,則刑罰,法制就自然而然沒用。

0分:正確。國家有刑罰的約束,人們就可以有法可依,依法行事,這樣才能使國家富強,而沒有則會大亂,因此只有社會安穩,才能構建大同社會,才能禮樂教化。

2、學生分析錯誤答案

3、師小結學生答題存在問題分析:

(1)審題不清楚,答題不規范

(2)不能充分利用題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題思路混亂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準確

(5)以文解文,沒有分析

(6)文字表達不通順

4、出示班級滿分答案:

3分:不正確,孔子說“刑法不中,則名無所錯手足”而這個之前孔子說的是必先正名的觀點,另外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充分表現了孔子的治國思想是“德治”,而不是“法制”。

請章燕紳同學說說自己的答題想法和思路。

5、出示二模參考答案:

不正確。首先,孔子的治國是主張“為政以德”,認為用刑罰整頓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罰但沒有羞恥心。其次,“刑法不中,則名無所錯手足”說的是正名,強調的是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時,名分的重要性。再次,孔子的思想中沒有“法制”觀念,把“刑罰”等同于“法制”屬于混淆概念。(結論1分,理由2分,寫出任意2點得2分)

二、以二模試題為例分析

抓題干文本再現

1、“刑法不中,則名無所錯手足”選自《克己復禮》第13.13章節,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要義:要正名,

正名是指:糾正與禮樂制度相違背的各種名分,當時禮崩樂壞,名實不符,如“觚不觚,君不君”等。孔子“正名”是為了維護舊的等級制度。

由此得出答案:“刑法不中,則名無所錯手足”說的是正名,強調的是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時,名分的重要性。

2、治國方針屬于“政治”板塊--《為政以德》,2.3章節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由此得出答案:孔子的治國是主張“為政以德”,認為用刑罰整頓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罰但沒有羞恥心。

補充:《〈論語〉選讀》: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內容:

《為政以德》:為政以德思想,均貧富含義;

《克己復禮》:禮與仁的關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責任感;

《仁者愛人》:仁愛的基本含義;

《君子之風》:義利觀,君子自我修養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際交往觀;

《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方法及思想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教學原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態度:誨人不倦教學方法:啟發誘導,注重身教 治學原則: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關系;

《沂水春風》:禮樂文化(禮樂治國);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執兩用中,實行穩健的主張;符合社會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寬容包納,和而不同。--禮之用,和為貴。(善惡分明))

三、小結答題步驟:

1、審清題干

2、文本再現

3、規范答題(小論文式):

觀點--分析--總結

四、牛刀小試

【杭州市二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君子”與“小人”是經常出現的兩個詞,我們經常拿這兩個詞來評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為。有人說:君子對事不對人,好求同存異,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而小人則對人不對事,好結黨伐異,喜歡掩飾自己的過錯。

24.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

1、師生共同分析,再解答

2、出示答案評分:

答案:符合。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正是體現了“君子對事不對人,好求同存異,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而小人則對人不對事,好結黨伐異,喜歡掩飾自己的過錯”。(3分,判斷正確1分,說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五、實戰演練

【2011年交流卷 諸暨中學】

“十二五”計劃建設提出,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這則材料中體現的思想,與孔子的“忠恕”觀是否一致?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

答案:一致。“忠”是指待人盡心竭力,積極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迏而達人。“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我為人人”就體現了“忠”的思想;“恕”是指待人仁愛寬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律己、尊老愛幼”與“恕”的觀點一致。如果人人都能盡心竭力,與人為善,就會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反過來又會有利于個人利益的追求,形成良性的“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3分,判斷正確1分,說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11年交流卷 鎮海中學】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復西周的禮儀制度,仁義智信,都是從禮延伸出來,為禮服務的,禮教的最大作用是從行為到思想上給人一個框框,以維護統治穩定,其很多方面是甚至是違背仁義智信的。所以說儒家思想核心是禮。

上面這段文字對儒家“禮”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確,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

答案:理解是片面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不是“禮”,禮只是仁的外在表現。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復西周的禮儀制度,仁義智信,都是從仁延伸出來,為仁服務。“禮”是以區及與之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實際上是一種等級秩序,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穩定統治,緩和矛盾;但也保守的一面,后來的“三綱五常”就是有違背仁義智信的,但并非是孔子的初衷。

(3分,判斷正確1分,說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11屆高考《〈論語〉選讀》二輪復習教案]相關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2.高二論語選讀讀后感

3.國學之《論語》選讀教學計劃

4.論語精選讀后感

5.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6.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7.論語十二章教案

8.高考英語第二輪復習計劃安排

9.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10.高三英語二輪復習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