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的嘗試與研究
【摘要】
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展開教學過程的一種高智慧學習方式,它具有探究性、互動性、實踐性、超越性等特征。探究性學習立足于學生發展為本,著眼于培養創新性人才,適應了新一輪課程改革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探究性學習操作體系,是突出學習方式的變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方式的突破口。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方式 創新 研究
學生學習的基本形式可以分為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接受學習有利于學習者便捷高效的掌握系統嚴密的學科知識體系,但卻削弱了學生的創造潛能的開發和創新素質的培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在抹殺著學生的創造力。傳統教育非常注重接受學習,忽視探究學習,這種教育模式,顯然不適應現代社會對創新性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實施探究性學習為切入點,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中心的多元化創新學習體系,是全面推進創新教育的重點。近幾年來,本人參加了丹陽市教科所的省級課題《初中綜合活動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研究,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在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和研究。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措施:
一、閱讀方面:創造性地研究文章的內涵
整體把握文章的文化內涵,是閱讀文章的重要一步,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文章的內涵。在閱讀方面要創新:教師要打破以講為主,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變單向傳授為雙向交流。在合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而且要學;學生不僅要學而且要“教”。“教學生”“教自己”如何去研究文章。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讀文章的主題。要鼓勵學生善于求異思維,要有挑剔的、批判的眼光,思維要活躍,要有大膽嘗試標新立異的精神,要突破定勢思維的束縛。教師對“想法多,問題怪,思維活”的學生要保護、引導、鼓勵。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多思、多想、多問、多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學習魯迅的文章,不能只研究他如何對敵斗爭,如何揭示國民的劣根性,還要注意文章所表現出的文化意味,對人性的分析和挖掘。魯迅的大部分文章都滲透著對傳統文化糟粕的批判。我們讀魯迅的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而且還要讓他們受到人文教育,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好的積極向上的東西,拋棄封閉的、落后的、愚昧的東西。如在教《故鄉》時,分析閏土的人物形象,既可引導學生學習少年閏土的勇敢、機智、熱情,又要認識到中年閏土的麻木、愚昧是由當時的社會制度造成的,辛亥革命是不徹底的,需要改革。中年閏土要香爐和燭臺,是把希望寄托在神靈的保佑上,這種封建迷信的思想要批判。
二、學生角色:從被動到主動
近年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通過專職教師、專用教材和固定場所傳授知識,學生始終還是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的認識活動主要是“掌握”,而不是“發現”,師生的雙邊教學活動仍然限定在“傳授一接受”的模式內,致使我們的教學嚴重輕視實踐、發現、探索等活動。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是自主性。語文探究性學習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為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為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識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自參加研究實踐活動,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研究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研究意識,就會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因此,學生是否自主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是衡量語文探究性學習效果的重要標志。設計語文探究性學習要在學生自主探究活動上下功夫。設計探究性學習的思路是:
1、從抓語言問題開始:
愛因斯但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某種意義講,人類的“好奇心”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動人類成長和前進的根本動力所在。問題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對現實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對大量資料的搜集和占有,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
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時,一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為什么‘紅’的排在前面?”經過全班討論探究發現,作者這樣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樹、杏樹、李樹”的順序排列的,較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2、強化自我意識:
在傳統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采用教師和家長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語文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會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具體要求:課題研究前自找資料、自我準備、自我設計方案;活動中自我表現、自我發揮;活動后自我總結、自我評價。
3、創設一種情境:
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語文探究性學習,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語文探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語文探究性學習也講求方法,但它較少強調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而更關注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說,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創設情境應該是重點思考的一個內容。
三、教師角色: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學生自行組織的各種研究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在把握研究活動的目的,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總結研究的成敗得失。這種指導作用貫穿于學生研究活動的始終。教師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后,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當學生在某一環節出現困難疑問時,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將提高學生研究的質量,有利于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語文探究性學習要求以學生的獨立探索活動為基礎,但實質上這種探索活動是在教師“導演”和指導下的活動,是教師主導作用更藝術的表現。因為探究性學習是從實際問題切入的,需要運用語文學科中的大量基礎知識,這不僅要求教師對語文知識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種研究方法,還需要對當前語文學科的前沿知識有比較深透的了解,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設計出適宜的問題情境和活動方案,進而引導學生開展深入扎實的研究活動。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呢?
1、引導學生選擇課題:
語文探究性學習最難的可能是學生不知道怎樣去選擇一個適合自己開展研究的課題。教師要導,就應導在關鍵問題上。選擇課題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實際需要的原則。探究性學習不二定要像專家那樣,一定要解決什么具體的實際問題,我們學習的關鍵是通過某一問題的研究探尋,獲得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研究問題的意識,因此初中生的“課題”與專家的“課題”的實際需要存在著差距,初中課題研究重在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可能出發去選擇“課題”。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則。并不是所有的被發現的問題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實力研究的,這就需要對問題的價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從課題本身的價值看,衡量課題有沒有研究價值,主要依據是這一課題學生能不能占有詳細的資料,切不切合學生自身實際,符不符合學生思維能力。作為學生一般不宜選擇一個規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長的復雜課題,而適宜選擇開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課題。比如選《語文教材編寫改革及其發展研究》為研究性學習課題,就超出學生實際水平和能力。
2、引導學生設計方案:
課題一旦確定下來,就要設計具體的研究方案,確保探究性學習有序、有效地推進。一份好的設計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A、課題的提出。包括課題提出的原因,課題內涵的界定,研究預期的目的。
B、開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C、開展課題研究的活動安排,具體到每一節課具體做什么。
D、研究成果的結題形式。
設計方案重點要考慮的是選擇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總是服務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師要告訴學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學事實,且對象又是活動形態,就應該選擇觀察、調查、實驗等類方法;如果研究對象是文獻形態的,就應該選擇文獻法和內容分析法;如果說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學理論,就應該選擇歸納演繹等理論研究方法。從我們語文研究課題看,絕大多數是文獻研究對象,文獻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3、導在學生研究疑難處在學生活動難以深入進行時,教師要適時地進行活動開導,這種開導主要是思維方法上的,而主要不是內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導疑、導難、導法。
四、學習空間:從封閉到開放
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形式的學科課程,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具有明顯的封閉性。語文探究性學習呈開放學習態勢。由于探究性學習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這種開放性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非組織的社會化語文活動將成為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如環境語文、街頭標語、廣告、影視傳播以及人際間語言交流等。學生可以到社會中搜集民間故事,可以到街頭去搜集廣告牌的錯別字,可以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可以到網上去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研究自己喜歡探討的問題。總之,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將會有重大的變化。
五、學習形式:從單一到多樣研究性學習形式多種多樣且具有深度
1、查閱資料:
語文探究性學習,收集、整理、研究與課題相關的文獻,意在通過對文獻的查閱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研究的問題,明確:我到底要研究什么──術語的內涵、外延;我要解決什么問題──課題研究是否有價值;我從哪里開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鑒;通過研究文獻對課題的內涵、外延、研究起點作出準確判斷,就能判斷課題的實用價值,選擇較恰當的研究方法。
要想在浩如煙海的各類文獻資料中找到對特定研究課題有價值的文獻,首先必須明確界定自己研究課題的范圍和性質,確定搜尋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國內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類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獻資料索引和目錄分類的方法,掌握檢索的基本技能。如我們常聽到播音員報道我國又與哪國建交,實現了“邦交正常化”,如果提出一個問題,“邦交”為何不說“國交”呢?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就只能是研究文獻,查閱資料,找出例證,說明觀點。
2、合作學習:
現代社會的創新成果多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疑難問題的解決常常需要多個個體的協作,建立探究性合作學習形式,其目的是使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自我表現的機會,為學生共同尋求答案、解決疑難問題提供舞臺,探究學習中,既可以是兩個互助組,也可以是四個合作組,各研究小組之間,可以進行互查、互評、互幫、互學等活動,調動學生合作解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寫小論文:
小論文是總結課題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基本方式。寫小論文是一種綜合素質的訓練,也是開展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導學生寫好小論文,是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首先要告訴學生“學術論文”的一般知識。然后布置一些切實可行的論文題目,如我在教《醉翁亭記》時,就結合本文的語言美,請同學組成四人小組,討論醉翁亭早晚和四季景色之美,寫出小論文,作出評價,因為貼近課文,學生感受較深,所以寫出的小論文有較高的價值。
中學生進行專題研究并描述其成果的有一定學術性和理論性的文章,自然不能太嚴格,但我們必須講明基本要求,讓學生有“專業意識”和“學術意識”。語文探究性學習方法還很多,如社會調查、專題采訪等。
21世紀教育正面臨著一場“學習的革命”,目前教育界正在進行一場教育的革命:打破或拋棄舊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創造出一種以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提出問題為基本的學習載體;在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經驗和心理體驗的為基本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自主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為基本的教學形式,應該是語文教改的較好方式。
────────
【參考文獻】
1、安桂清 《研究型課程控微》《課程教材教法》 2000.3
2、鐘文芳 《研究型課程的定位、特點及實施中的難點問題》《課程教材教法》2001.1
3、霍益萍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課程定位》《課程教材教法》2000.11
4、李臣 《活動課程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梁曉芳
[探究性的學習的嘗試與研究]相關文章:
2.青春任性的說說
3.青春個性的說說
4.有狼性的團隊口號
5.關于寫學習的成語
6.讀書和學習的成語
7.關于學習的成語
8.專心學習的成語
10.關于形容學習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