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guī)教學中的處世教育
安溪陳利學校 柯貴進
香港大公網報道,近年來,中國內地在校生自殺事件頻現,甚至“擴散”到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群體。12月5日,浙江省永嘉縣2名高一女生在賓館燒炭自殺身亡。據了解,她們都因父母常年在外經商而成了富裕的留守少年,但她們感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累”,原本3名女生相約自殺,其中1女生因老師提早察覺出異常通知其父母,最終躲開了死亡之約。據東莞教育局披露,僅2009年下半年當地有超過10名學生自殺,其中最近一名11歲的湖南籍小學生在東莞出租屋內用紅領巾自縊身亡事件轟動一時。無獨有偶,一周后,云南晉寧縣一間寄宿制小學的12歲男孩,同樣用紅領巾在床沿鐵架上結束了生命。據上海教科院一項調查發(fā)現,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活著不如死了好”的閃念,當中15.23%的人認真考慮過自殺,5.85%更有過計劃,其中未遂者達1.71%,但絕大多數的父母、學校一無所知。
數據觸目驚心,也引起社會各界的思考,大多數人歸結為整個社會心理干預機制的缺失,因此主要的應對措施是在學校配備心理輔導老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作用,但人們往往忽視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就在于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俗點講就是缺乏處世哲學,不懂得如何處事和做人。對于學生而言,大多數時間都在學習,所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擁有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特別是語文和政治教師。在這,我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談一下處世教育的一點想法。
第一,在人物解析中闡釋處世道理。
《紅樓夢》中,在分析賈寶玉對待身邊的女孩子們的態(tài)度,同情和親愛始終是主導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帶有一些腐朽、邪惡的成分。他曾以為天下女孩子的眼淚都要送給他。他愛林黛玉,但遇著溫柔豐韻的薛寶釵和飄逸灑脫的史湘云,卻又不能不炫目動情。為著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的眼淚不知多流了多少。寶黛青梅竹馬,日久生情,但彼此都無法直接吐露心聲。因此,二人經常因小事發(fā)生爭吵,實際上是在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試探對方的感情。此處講解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想,如果寶玉在男女關系上能將友人與戀人做個適當的區(qū)分,在態(tài)度上予以區(qū)別,如果寶黛二人在對待感情上直白一點,坦然互訴情懷,讓對方更清楚對方的愛意,那黛玉的命運又會如何?答案會有很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黛玉的痛苦會減輕很多,對愛情會自信許多,而她的多疑性格也會改變,或許與眾姐妹的關系也能如薛寶釵一樣完美。這樣的假設就能引發(fā)學生的深思,在以后的人生中更理性的對待戀情與友情。畢竟我們所獲知的為情自殺事例中就有因態(tài)度不明而引發(fā)的。本人去年畢業(yè)的一位女學生就因此類問題而招致男友的慘殺和男友的自殺。一事兩命,悲劇!
《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是個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蓋世英雄。以一顆赤子之心,在險惡江湖中,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08版《射雕》中的郭靖,最突出之處在于他的善良,從來不會傷害任何人。自從認定了楊康是自己的兄弟后,由始至終都沒放棄過他,一心引導他往好的方面發(fā)展。郭靖行走江湖,一直謹記母親教給他的簡單道理――做好事,遇好人,有好報。為此,郭靖形象深入人心。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也可引用正面例子讓學生對為人處世進行思考,反思自己。
第二,讓學生適當接受挫折教育,正確面對人生中的逆境。
現代的中學生很多都具有爭強好勝、個性十足,卻又經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擾的脆弱的“蛋殼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環(huán)境,或受到批評,往往會采取過激的行為;或攻擊,或自責,或冷漠退讓,或放棄追求,甚至出現輕生行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對中學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以下是語文教師可以參考的幾個做法。
1.設置一個以挫折為主題的作文,強調結合自己的經歷來寫。這樣的編排可以讓教師初步知道學生的狀況。
2、將學生分類,與學生座談。
對于有明確寫到自己挫折的,且心態(tài)較好的學生主要是肯定,指出挫折不避免,關鍵是認真、勇敢面對;對于沒有寫到自己挫折的同學,可順勢指出有問題,應該大方說出來,這樣可以獲得援手。而將問題隱藏起來,自己又無法解決,這樣會讓自己郁悶,容易有抑郁癥,甚或對人生失去信心。像我的班級中有個學生--父母鬧離婚,父親不支持他讀書,要將他們母子趕出家門。對于這種情況,有些學生可能信奉“家丑不可外揚”,將苦水往肚里咽,這樣的生活是痛苦的。但這個學生卻選擇將它說出來,在作文中,在交談中,這樣的傾訴讓他的心態(tài)保持常化,也獲得了必要的幫助;當然還有一些上帝的寵兒,至今不知苦難為何物,這樣的學生則應幫他明確指出挫折的存在性。中學生應意識到挫折是客觀存在的,人生并非處處美好、舒適,從而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如讀書、社會生活、與人交往等活動中可能出現挫折。
3,在課堂上總結有關挫折種種。教師的職責不單是“教書”,也要“育人”。不管是哪個科目的教師都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育人”不只是政治教師的職責,是教師就該在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時及時給予指導。在這里,我們設立作文的意圖不只為考試,更是為了發(fā)現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指導,而不該有頭無尾,讓教學出現“爛尾樓”現象。在課堂上,我們要幫助學生意識到挫折存在的必然性、兩重性及解決的方式。
這里重點談后兩點。挫折的結果一般帶有兩種意義:一方面可能使人產生心理的痛苦,行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給人以教益與磨練。中學生應該看到挫折的兩重性,不應只見其消極面,而應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挫折。
個人可以用如下方式幫助自己應對挫折。(1)保持適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中學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的青春年華,生活充滿了希望和幻想,對學習和生活難免抱有較高期望和較高要求,但由于對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計不足,對自身能力、知識水平缺乏全面認識,所以一旦遇到不順利的事就容易產生挫折感。因此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可行的目標,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時注意不可輕易否定自己。 (2)創(chuàng)設條件,改變環(huán)境。情緒反映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情景中產生。因此改變挫折引起的環(huán)境,轉移注意力,就可以達到消除消極情緒的效果。(3)合理的宣泄。人們在遭受挫折時產生的緊張情緒,必須經過某種形式得到發(fā)泄,否則積累過多,容易導致精神失常。(4)尋求心理咨詢。尋求心理工作者的幫助。通過個別交談,排除心理障礙,達到擺脫矛盾,穩(wěn)定情緒的理想效果。
第三,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學生能否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不僅是個人的問題,還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命運。在復雜的人生體驗中,學生怎樣認識生活,把握自己,找準人生的航向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解決的重要課題。在教學中我們應讓學生明白:學生肩負著偉大的歷史使命,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選擇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與人民利益相一致的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1)人生須認真 以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就是要嚴肅思考人生的生命應有的意義,明確生活目標和肩負的責任,既要清醒地看看待生活,又要積極認真地面對生活。
(2)人生當務實 首先要務實,記得前些年有這樣的流行樂曲《游戲人生》、《跟著感覺走》等。反映了對人生的不認真態(tài)度。人生是現實的,整日緊抓往夢的手,于現實有何益呢?
(3)人生應樂觀 我們人生的各種體驗可以概括為兩個字:苦與樂。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人往往對人生抱著絕望的態(tài)度。哲學家叔本華甚至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痛苦。人的苦惱是由人的求生意志,即人的欲望帶來的,欲壑難填,痛苦難免,所以生存就是痛苦,要擺脫痛苦,就要舍棄欲望,徹底否定生命。叔本華的哲學觀點大多數同學不會同意,但他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如何看待人生的痛苦與苦惱?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痛苦是任何人都親身經歷和感受過的,但痛苦不是人生的唯一體驗,除痛苦外,我們還可體驗到生活的歡樂。人在人生追求中因有所失而引起痛苦,在所難免。但有的人往往長時間滯留于這種痛苦和失望的情緒中,久而久之,形成消極悲觀的心境和精神傾向。對于學生而言,戀愛失敗、人際交往受挫、學業(yè)不成功,最容易產生消極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那些我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的喪失與破滅,我們會為之痛苦,但如果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痛苦會把我們自身吞掉。因此,必須以理智來節(jié)制自己的情緒,從而使自己在遭受最為重大的心靈和精神創(chuàng)傷后,仍然能保持生命的蓬勃生機。樂觀自信,矢志不移。諸葛亮說的“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正在于此。要淡化自我,“心地無私天地寬”,只有無私,才能無畏;而自我中心、充滿私欲的人,往往會患得患失,貪圖小利而貽誤大事。忙碌-賺錢-養(yǎng)家-傳宗接代,每個人都在走……人生的目標幾乎相似,但是人生的境界卻有不同。有人榮華富貴而精神貧窮,有人淡泊生活而性靈華麗。境界是一種無形的美,純粹來自生命的體驗與升華!
(4)人生要進取 我們?yōu)榱藵M足生存的需要,為了實現人生目標,為了將今天的“我”轉換成明天的“我”,非奮斗不可。但是,滿足生存需要的活動不僅受生命本能的支配,而且還受我們的精神態(tài)度支配。在中國歷史上,積極進取和知足常樂是我們民族基本的人生態(tài)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始終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代代傳承,歷歷彌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人生競爭不可避免,在我們的大學期間,競爭也是無處不在。人生道路上,人與人、理想與現實、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矛盾無處不在。我們怎么辦?像駝鳥那樣在沙漠里挖個坑把頭埋進去?害怕競爭、回避競爭不僅不可能擺脫競爭,反而會使我們缺乏活力和動力,弱化我們的能力,最終被社會和競爭淘汰。消極地逃避、被動地應付矛盾只會使矛盾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最后把我們壓垮。
“生命誠可貴”。我們應該相信,只要活著,你所得到的一定比失去的來得多!讓我們用積極的處世觀指引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在教學中穿插處世教育,好讓學生對人生有個積極的態(tài)度,好好珍惜他們的生命,為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作者:柯貴進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陳利職業(yè)中專學校
郵編:362402
單位:安溪縣陳利職業(yè)中專學校
聯系電話:13959938653
柯貴進
[《常規(guī)教學中的處世教育》]相關文章:
4.晏子的處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