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注意提問藝術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到底怎么問?為什么要問?什么時機問?誰來問?問誰?誰來回答?學生回答以后該怎么回應?學生回答時老師該怎么做?這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教師深思。教學過程中,提問是實現師生溝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問題的提出者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師生可互為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下面就教師提問藝術,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首先,選好提問角度
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同一個問題,往往有多維的視角,如何選取最佳角度,常常就很考究。因為選準它,不僅能活躍學生思維,而且能疏通阻塞,使思維流暢,減少理解的障礙,讓諸多問題迎刃而解。如學習臺灣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一文時,我們在探討“第一次為什么真好”時結合課文先選“第一次成功,心并沒有充滿了喜悅與新奇”,搜尋到答案后,再換一個角度選“第一次失敗,新鮮而刺激”,追尋答案,只有兩問,兩句話,就把問題的答案提示出來了。這樣,既快又省,教師舒暢,學生也開心。
選準角度的提問,會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引起學生的疑問,以達到“投石激浪”的效果。比如《孔乙己》一文時,問學生“孔乙己叫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孔乙己。”教師又問道:“孔乙已是他的名字嗎?”學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綽號。”于是教師再追問一句:“孔乙己讀了一輩子書,為什么連個名字也沒有?”學生對這個“反常”現象沉思起來。教師在這種情況下開始講述課文,定會形成良好的教學氣氛。
選準角度還可以抓住關鍵詞發問。為了避免問題的空泛和學生思考問題的籠統、粗略,把學生的思維觸覺引到字里行間,對文章的言語作深入細致地品味、分析。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的第8小節,教學時就可以抓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中的“那時”發問。“那時指什么時候?”“那時”指的就是浩劫,那時紫藤蘿“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進而就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錦,是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征。”
第二,提問要由淺入深,注意過渡性提問。
教育學、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處于“初級階段”,所以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接受狀況。如果課堂提問難度過大,不僅抑制了學生智能的發揮,導致訓練“卡殼”,而且挫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長期以往,會嚴重喪失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對一些艱深問題做一些淺易的過渡處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故鄉》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學生對這段話的深刻含義,較難把握。我們不妨先設置過渡性提問:“文中的‘路’僅指地上之路嗎?”“‘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系呢?”學生在對這兩個問題做出正確解答后,最后問:“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通過這樣一問,這個對學生來說比較深奧的問題,也就輕松解決了。
如魯迅的《風箏》是一篇發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寫到的溫馨的手足情,玩具對兒童的重要啟蒙作用等內容,學生都不難理解,而文中蘊含的對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麻木狀況的思考,卻是學生難以把握和理解的。處理教材時,教師先從淺處提出問題:“我們看見風箏時都會感到高興、快樂,但作者從小就不喜歡風箏,在他成人后看見風箏,內心涌起的情感和我們有什么不一樣?”學生讀書,略做思考,便得出結論:“我們是高興、快樂,他卻是驚異、悲哀。”老師接著問:“他為什么驚異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師一邊引導學生讀書,一邊梳理魯迅“悲哀”的原因,教師由淺入深一步步追問,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在故鄉放風箏的時節,我干著‘虐殺’兄弟精神的事,在那個封建教育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殺’者到處都有。被‘虐殺’的絕不僅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體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連續提問,意在化難為易。
第三,提問要設計話題,激活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好的課堂提問固然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但回答問題總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的,學生只是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表面看似思想活躍,其實學生學得并不主動。因此,教師除了重視問題的設計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話題”,與學生一起圍繞話題平等“交談”。話題不同于問題的主要特點是:思維空間大,學生只是圍繞話題發表意見而不是回答老師的問題,所以“答案意識”淡化,交談獲得的認識往往是多元的。在話題的情境下,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學資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體現著教師“導”的作用。
如學習《偉大的悲劇》一文,在學生學完全文以后,教師提出一個話題:“茨威格為何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失敗者斯科特書寫這悲壯的一幕?”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課文最后兩句話:“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變得無比的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讓學生圍繞關鍵句子展示討論、各抒已見。交流互動達到高潮時,教師可順勢點撥,拓寬話題:失敗英雄知多少?“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刺殺秦王失敗的荊軻;一腔熱情乘氫氣球橫渡海峽葬身大海的羅澤爾……偉大的悲劇知多少?伽利略備受教會打擊,科學家沉冤三百年;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毀于一旦,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在“話題”情境下,學生擺脫了“牽”的處境,思維空間拓寬了,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了鼓舞,教師“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策略得到貫徹實施。
第四,提問前要洞悉文本,在關鍵處提問。
教師在設置提問前,必須下一番功夫,對文本內容作深入淺出的解讀,并就相關要素做一番精心的思考和整合,擬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一旦確定,整堂課的提問框架也就大致構成。確定課堂提問時,我們還得做一番審慎的思考,力爭在關鍵處提問,以提高提問的質量,有效推進課堂教學的進程。比如,在教學《故鄉》一文時,針對“造成閏土變成木偶人的諸多原因--多子、饑荒、苛稅、兵、匪、紳”,可以設置這樣的提問:“使閏土成為木偶人的眾多原因中,哪個是最根本的原因?”這個提問就比較關鍵,因為該問題的解答有利于學生把握該篇文章的主旨。
如果我們每位教師在課堂提問時都能注意這幾點,那么,我們的提問一定會更有針對性,越來越有藝術性。
張偉
[怎樣讓學生喜愛寫作]相關文章:
4.喜愛的反義詞
6.喜愛近義詞是什么
10.描述喜愛雪景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