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初中語文學科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之一,如何站在創新的高度進行教學,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語文素養又在豐富的生活中得以進化發展成熟。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語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教學理念提供了理論保證。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他經常帶著學生進入大自然,并親切地稱之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寫道:“寧靜的夏天拂曉,我跟孩子們來到池塘邊,印入我們眼簾的是那朝霞般令人驚嘆的美。于是,孩子們感覺到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情色彩上的細微差別。”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告訴我們,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體驗生活,是進行語文學習的最佳途徑之一。
二、追求教學個性化
1.個性化教學思路,就是思路新穎,不同凡響,別出心裁,不拘一格。①不拘泥于教參,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時,課文第二段的處理,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詳盡地講解寫景文字的寫作方法,諸如寫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寫、按什么順序、用什么方法寫等等,旨在使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言表達中體會寫景的方法,進而達到初步掌握寫景文字的寫作方法的目的。這樣使初一的同學比較直觀地熟悉課文,并理解課文所包含的語文知識。②找準教學“突破口”。如教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以肅穆崇敬為“突破口”、教學《天凈沙秋思》是以清靜悲涼為“突破口”、教學《長江三峽》時以豪邁奔放為“突破口”等等。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說自由的話,講真實的事,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
2.個性化教學藝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如《荔枝蜜》教學的導入,采用音像資料導入,運用媒體播放有關蜜蜂、蜂蜜的圖片,同時插播旁白進行解說,然后談感性認識--提問:同學們都接觸過蜜蜂,蜜蜂給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樣的?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蜜蜂的印象。同學發言后,教師導入課文學習--“剛才同學們暢談了自己對蜜蜂的印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對蜜蜂的感受是怎樣的”。將學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導學生在作品的鑒賞、聯想、體驗之中融入學生個性的理解,將教學的情趣、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從而創造課堂氣氛“其樂融融”。
三、在科學發展觀下,一切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服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藝術就在于,要讓受教育者把他周圍的東西加以‘人化’,……從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東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對人的愛。”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彰顯人文性,充分以學生為中心。這是課堂教學的內涵,是科學教育發展的必然。
1.“師生合作”,激發學生興趣。從學生已有的體驗和實際水平開始,鼓勵學生多疑、多思、多探討、多合作、多發現。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的教學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細節描寫時,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用你自己的觀點來探討一下魯提轄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學生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說出了幾種答案。①慷慨大方、重義輕財(事例:請史進、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贈銀、傾聽金家父女訴苦,幫助其逃生)。②疾惡如仇、見義勇為(事例:痛打鄭屠、幫助金家父女)。③性急如火、心細如發(事例:聽完哭訴馬上就要去打死鄭屠、“在店門口坐了兩個時辰”)。④勇而有謀、膽大心細(事例:先救助金家父女脫險再懲處鄭屠、質問鄭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斥罵鄭屠“詐死”從容退卻)。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鞏固了學生掌握的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教育理論上曾說過:“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現代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既要求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突出的專業技能,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這些綜合素質的培養,應該有機的滲透于現代的語文教學實踐之中。①在教學中滲透美學理論,《春》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春》是描繪的一種自然美;《斑羚飛渡》是歌頌的一種生命美;《驛路梨花》是贊揚的一種心靈美;《麥琪的禮物》是表達的一種愛情美;《菜園小記》是抒發的一種社會美……《背影》是品味無言的真愛;②教師還要讓學生在對作品的細致分析、理解過程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如音樂美、結構美、內容美、藝術美等。從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激發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生活中的美,最終達到提高審美的綜合素質。
3.利用自主探索、激活創新思維。新的課程改革綱要中要求教師“改變課程實施過于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例如,在《荷花》教學中,①大膽放手,給學生展示自己的空間--先片斷欣賞,情境引入(荷花圖為背景,古典音樂為伴奏,字幕上移),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自主地學習;再給學生聯系楊萬里的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徐剛《荷花飄香北海夜》“一片片的荷葉亭亭而立,一顆顆的水滴亮如明珠,一朵朵的荷花像是一個文靜的少女不知是羞怯呢還是矜持,在朦朦朧朧的夜色中,花朵剛剛閉合。荷花雖然閉合了,卻關不住一池清香。”、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地思考。②老師點探:“今天,我們再來欣賞葉圣陶老爺爺在少年時期寫的《荷花》在人們的眼里總是那樣的美麗與純潔,自古至今,描寫荷花,贊美荷花的詩歌篇章舉不勝舉”(不僅要精講多練,還要強調“精講而當練”)。③學生暢談:A:這一小節連用三個“有的”,把不同姿態的荷花描繪得淋漓盡致,一讀到這三句話,眼前仿佛出現了荷花在爭奇斗艷。B:“挨挨擠擠”一詞,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荷葉的長勢,同時也襯托出了荷花的長勢,的確,白荷花與荷葉的搭配本身就是一個和諧的搭配。C:“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仿佛把還是花骨朵的“荷花”給寫活了,似乎蘊育著一個生命。D:荷花“迫不及待”地出來叫“冒”,因為它原先在荷葉叢中呆膩了,悶得慌,現在等不及了,想急著出來透透氣。E:“爭先恐后”地出來,因為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它懷有強烈的好奇心,想親眼看看,親耳聽聽。F:“輕飄飄,慢悠悠”地出來,因為人們常把荷花比作荷花仙子,仙子出水當然是像出水芙蓉那樣飄出水面的,輕柔萬般。G:荷花興致勃勃地出來,因為它想一旦它露出水面,準會得到很多人的贊美。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樂于表現自己,敢于與眾不同,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在充分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的基礎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異,達到不斷地培養學生創新個性,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釋放,發展創新能力的目的。
追憶
[探析農村初中語文的教學創新 (人教版)]相關文章:
9.人教版初中語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10.社交禮儀課程的教學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