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仿寫一直是中考語文題中頻頻出現的一種題型,因為它綜合性較強,既能靈活考查學生多個知識點,更能便捷地考查學生的遷移、創造能力,所以備受出題者的青睞。針對中考試題中仿寫題這類開放性題型的日趨增多,仿寫在新課程理念下對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地位也日益凸顯。作為工作在第一線的教育者如何進行仿寫訓練呢?下面就簡單談談本人在仿寫訓練方面的點滴心得。
一.教給方法,培養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仿寫能力,教師必須結合仿寫題型,教給學生仿寫的方法,從而有效的仿寫。一般來講,對仿寫題的解答,首先得認真審讀題干和例句材料,弄清例句的內容、結構、風格、修辭等,使仿寫的句子和例句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如:仿照例句,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句子,使前后表達一致。
如果人生是一本大書,童年就是浸滿淡淡清香的扉頁,如果人生是一首歌曲,童年就是溢滿無限歡悅的前奏; ,童年就是 ; ,童年就是 。
這道題的解題思路應當是以“人生”、“童年”為話題,以“如果人生是……,童年就是……”為格式仿寫。從例句來看,是個比喻句,第一個分句前半句把“人生”比作“大書”,后半句把“童年”比作“扉頁”;第二個分句前半句把“人生”比作“歌曲”,后半句把“童年”比作“前奏”。并且每個分句的前后兩上部分的比喻必須是母子包容的關系。這正如“童年”(子關系)與“人生”(母關系)有隸屬關系一樣,“扉頁”與“大書”、“前奏”與“歌曲”,也有類似的母子隸屬關系。只要引導學生揣摩透這幾個答題要點,學生對此類題便不難作答了。如:如果人生是一個故事,童年就是充滿濃濃樂趣的開端;如果人生是一年四季,童年就是布滿絲絲溫馨的春天。
對于仿寫題,關鍵在“仿”字上下功夫。要“仿”得好,首先要善于調動平時的生活積累,其次要善于聯想和想象。 同時要保證做到以下幾點:陳述對象要一致;修辭手法要相同;句式要相同;過渡方式及前后銜接要相同;句意關系要顧及;整體氣氛、情景要協調;層次安排要重視。在表述時,還要注意語言的推敲,使之簡潔、精辟。
二.讓仿寫走進課文欣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有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我們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在欣賞生動優美的語言的同時,若把仿寫融入到課文欣賞中,定會一舉多得。
如在教學《十三歲的際遇》(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這篇課文時,我發現文中美詞佳句比比皆是,這可是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好機會,于是,課堂教學中我就設計了結合課文的優美詞句,進行一次仿句練習的環節。
例:在這令我驚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擺脫這沉重的肉體的束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飛翔。
仿:在 里,我渴望 ,渴望 ,渴望 , 。
學生在理解原句的基礎上,積極的思考,很快各種內容的仿句就不斷呈現了出來。課文賞析中的仿寫,既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也獲得了審美體驗,提高了閱讀寫作能力。
三.讓仿寫走進讀書筆記。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指導思想是,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應用。在表述上,盡可能將知識要求轉化為能力要求。所以注重對學生仿寫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在考題上應付自如,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但是,課本畢竟是一個小天地,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還必須擴展學生的視野,走進課外閱讀的大天地。培根說“如果一個人懶于動筆,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因此,要鼓勵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我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寫一篇課外讀書筆記,可以是文章內容的概括、寫作風格的賞析、也可寫自己的心得體會,還要求對摘抄的精彩句子或片段進行仿寫。文章的開頭、結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自然環境描寫等,都可以用來仿寫。讀書筆記中的仿寫要求比較寬泛,在仿寫的基礎上可以有自己的創造。這樣堅持下去,學生不僅學會了仿寫句子,還積累了豐富的語言。
四.讓仿寫走進寫作。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學生個體之間有著能力高下的差異,我們欣賞有創意的表達,也允許模仿性表達。尤其是寫作的初始階段,離不開借鑒和模仿,只有學習多家作品,方能“循規為圓,依矩成方”,進而靈活把握,應用自如,在繼承中有更新的創造。在教學中,我定期向學生推薦美文,或在課前給學生朗讀一篇美文,讓學生以探究的方式賞析文章的寫作風格、語言特色及布局謀篇。然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仿寫,竟誕生了許多好的文章,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寫作上均有所提高。
仿寫,由句段到作文,從課內到課外,一個看似簡單,卻有意外收獲的話題,值得我們好好琢磨,并不斷去完善提高。
(竹山縣茂華中學 張國強 )
張國強
[中考仿寫題訓練心得 (蘇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9.朱自清散文仿寫
10.美文摘抄加仿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