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本來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是傳統意義上的語文教學,還是課程標準頒布和實施以來的新課改,都特別強調發揮課外閱讀的作用。但是即使大家都在重視這一理念的實施,可還是有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上下很多功夫,卻常常忽略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究其原因,無非是應試教育的體制和影響仍然存在,擔心課外閱讀影響了教學成績。對于教材規定讓學生讀的一兩部名著,因為這一學習過程會在考查中予以體現,所以對這一兩部是重視的,能夠加以引導,但這種“功利性”的引導沒有向外的擴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學生自主參與的課外閱讀難免出現種種問題:
--部分漫畫類讀物成為一部分中小學生的追捧,這些價格不菲的書刊大多以迎合低俗為能事,甚至敢于顛覆我們民族傳統,宣傳得過且過、損人利己、好逸惡勞的思想道德,使很多學生先入為主,奉丑陋若至寶,視邪惡為正常,是非不分,丑惡不辨。
--大話、戲說、搞笑、搞怪類讀物充斥學生眼界,有的戲謔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習俗,有的惡搞那些寄托著優良文化道德基因的人物、事件,令學生失去了接觸經典的空間和時間,導致我們實施人文、道德教育的成本加大,難度增加。
--各類媒體部分娛樂節目的誘導,外國精美大片的刺激,網絡游戲無窮的誘惑,使很多原本應在品味書香的孩子,越來越難以坐到書桌前耐心地完成一部書的閱讀,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性情、語言、行為習慣都發生了令人難以相信的改變,有的甚至因此誘發了諸多社會治安問題。
--部分名著的青少版、縮寫版良莠不齊,原本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場景描寫,跌宕起伏的情節變化,耐人尋味的精美語言,在這類快餐式的印刷品里,只剩下了可憐巴巴的故事主干,豐盛的精神食糧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 “雞肋”,削弱了傳統經典對學生的吸引力。
我們每個老師毫不懷疑自己對學生的愛,當然也清楚我們語文教學承載著的人文、道德教育任務,都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勤奮工作,那就不應該無視這些現象的存在。我們改變不了紛繁復雜的社會,但可以認真組織和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給孩子們今后的成長鋪墊好基石,甚至也可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了一針人文的、道德的“疫苗”。
首先,以精彩課堂吸引學生,靈活使用經典書目。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讓語文教學始終洋溢魅力,充滿吸引力。課堂的吸引力一旦削弱或丟失,再談課外閱讀的引導,難度可想而知。課程標準推薦了非常優秀的經典圖書作為中小學生閱讀書目,各種版本的教材設計也能夠圍繞書目來編寫教材,形成了較為科學嚴謹、循序漸進的閱讀體系。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即使是自己對這個問題沒有很深的思考,只要根據自己學校和面對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書目靈活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就能基本保證課外閱讀的質量。
其次,抓住契機,多種形式引導。課堂教學上有最多的機會:首先是來自課文中的素材,小學課本里根據名著編寫的故事,中學課本里的名著專題,都可以成為我們向學生推薦相關名著的絕好時機,而實踐證明,這類文章確實對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偶然的一個話題,也不管是教師的偶爾發揮,還是孩子們隨意談及;也不管是誰的旅游見聞,還是電視臺播放的影視劇目,教師只要做有心人,抓住了這些與名著故事或人物有關聯的片斷,都可以巧妙地將名著納入學生的視野。不管是領袖人物的引經據典,還是河南挖出了曹操高陵,及時抓住新聞事件、新聞人物,讓現實與傳統經典發生對接,都有可能激發學生對名著產生興趣。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比如我組織學生成立了“古典名著故事會”,選擇讀書能力強的幾個孩子作為骨干,定期給其他孩子講述名著故事,使其余的孩子對故事人物產生崇拜,對名著產生興趣,對講述者產生羨慕;開展“名著人物評論會”,讓學生對自己所了解的人物評頭論足,既激發了他們讀名著的興趣,更鍛煉了他們思辨和寫作的能力。
再次,設身處地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中小學生年齡小,要獨立實施課外閱讀,要面臨的困難非常多,這也是他們容易受到外來“誘惑”侵襲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師要想使自己的引導工作有好的效果,必須幫助學生克服一系列困難:
1、解決書籍來源,規定時間任務。
很多孩子的課外閱讀,所面臨的困難是書籍無來源,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常常知道用功而無法弄到圖書。很多老師開動腦筋,設置班內圖書角,讓孩子們互通有無,共同閱讀;還有的老師積極爭取學校和社會力量的支持,幫助孩子解決了困難。
社會生活越來越多元化,對學生產生的吸引力當然也越來越大,我們在引導孩子閱讀的時候,必須要有明確的時間要求,規定每天必須讀多長時間,每個星期必須完成多少,同時要積極爭取學生家長及監護人的大力配合,幫助學生完成規定時間內的閱讀任務。同時鼓勵親子共讀,讓學生家庭成為讀書陣地。
2、幫助克服障礙,及時總結鼓勵。
外國名著的中文譯本,大多語言規范,學生讀起來不會有多大障礙,但要幫助學生適當的介紹一些時代背景、歷史淵源、異國風俗等,有時候可以在班內舉行類似的專題介紹,幫助孩子了解相關知識點。對于我國古典名著,問題較為復雜。有專家呼吁不要讀青少版,暫時不能讀原著的,可以先放一放;而在提倡“素讀”的專家面前,似乎無書不可以讀(網上我們可以搜到“素讀”的書目,古典名著被一網打盡)。作為一線上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爭論這個不重要,關鍵是學生有沒有興趣,能不能堅持下來。我的感覺是,只要我們引導得當,就大有可為。我引導學生讀古典名著,就是先從《三國演義》入手,五、六年級的孩子濟濟一堂,瞪大了眼睛聽我的引導課,而讓他們自己讀的時候,則如饑似渴,有滋有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其實像《三國演義》這樣文字障礙多一點的經典,學生能不能讀下來,關鍵是看有沒有培養出良好的習慣:碰到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文句,可以問老師,也可以查字典、查網絡,假以時日,障礙越來越少,興趣自然越來越大。教師還可以利用召開評論會、故事會的時機,對有爭議色彩的人物或事件進行評價指導,幫助學生正確看待文學形象、歷史事件。
少年兒童注意力容易轉移,好勝心強。名著引導要始終對學生保持吸引力,必須及時獎勵與刺激:評選每個月的“讀書之星”,評選每個學期的“讀書人物”,評選最翔實的讀書筆記,張貼展示優秀讀書心得……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必然會引導學生始終手不釋卷。
今年2月27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線與網友交流時表示:讀書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
看了這樣的新聞,再來審視我們所進行的課外閱讀引導,就會感到無比自豪而又責任重大。有了對學生真摯的愛為最根本的法則,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一定能夠尋找到各種各樣的好方法,我們的學生也將在巧妙的引導下發奮讀書,暢游書海、浸潤書香,在名著的陪伴和引導下,走好人生之路。
張汝明
[傾力引導,愛為至法--談注重課外閱讀的引導(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用“引導”造句
2.引導造句例子
3.引導的反義詞
10.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