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備課組:高耀飛 審閱:許傳佰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2.培養學生用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的能力。
3.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 1. 初步了解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2. 培養學生用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的能力。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板書: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
(下面肯定有聲音發出,假裝問:“怎么了”,學生會說:“老師你寫錯了”,師說:“哪里錯了?”“我認為我是對的,42+38=?”“你還有第二個答案嗎?”“那我的觀點不是對的嗎?”)
學生會舉例反駁我。
抓住切機,轉入課文:“由這個問,你還能想到第二個、第三個答案,真好,同學們,從他的思維中,你能發現什么嗎?”
生說:“他具有創造性思維”
二、問題討論
1、那么,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60頁,小聲地讀課文,思考問題,并用筆畫出有關的句子。
第一、必須精通各種知識。
(為什么要汲取知識?不精通知識就會一事無成,知識是形成創意的素材。)
第二、必須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簡潔概括)
第三、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
(我贊同這個觀點)
2、作者為了證明這些觀點,他是怎樣來說服我們的呢?
舉例子
舉了什么例子?(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排版術的事例,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戲的事例)
3、這些例子和他的觀點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點撥:精通各種知識體現在哪?
探究新事物的意識體現在哪?<讀語句>
活用體現在哪?<組合、發明>
持之以恒體現在哪?)
小結:看來例子和觀點之間是緊密聯系的。
這三個必須要素之間能不能調換位子?為什么?
不能,這是一個由學到用再到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除了舉例論證,還有什么方法嗎?看第5小節,這是引用了別人的話,這屬于道理論證。
小結:對于創造性思維具備的要素,作者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來證明他的觀點。這些觀點分別是我們先要精通知識,再活用知識,并且持之以恒。(板書)
二、問題討論
1、看來像我,像你們都具有創造性思維,可是為什么我們沒有發明出什么東西?(缺乏創造力)
2、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有什么區別呢?
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
“創造力的人”在文中是指誰?他們創造東西是不是輕而易舉的呢?
齊讀“這種非凡的靈感。。。逐漸充實!
3、這個屬于什么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三、合作探究
你能不能舉個例子論證擁有創造力的人,他留意了自己細小的想法而有所創造?(同桌合作討論)
牛頓、瓦特、愛迪生(電燈)、愛因斯坦(相對論)、魯班等
小結:所以我們平時要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是要知道,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
四、明確中心
課文經過了層層論述,從創造性思維要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到任何人都具有創造性思維,到擁有創造力的人要具備的條件,是要說明一個什么問題?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所以這個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呢?關鍵是什么?
齊讀最后一小節,這一部分,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五、明確結構
假如沒有第4、6、9小節,文章的結構將會怎么樣?
正因為有了第4、6、9小節,文章結構嚴謹,過渡自然。
文章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所以文章結構嚴謹,緊扣中心“”
六、完善板書
出示名言
如果說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曾經是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思想武器的話,那么愛因斯坦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句話就必將是21世紀世界最強大國家的思想武器。
總結:能夠說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看來是要具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有了這些才能有所創新,有所創造。大家看,我寫的這個板書像什么呀?補上線條,愿同學們平時注重。。。再插上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去遨游知識的海洋。
七、布置作業
一片落葉,你也許會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悲慘命運,但是只要換個角度想,你便會發現它“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高尚節操;一根蠟燭,不久便會“蠟炬成灰”但它卻為人照亮了前面的路;一支粉筆,只需三筆二畫,生命便會結束,但它卻在同學們心中撒下了知識的種子。
高耀飛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案(蘇教版七年級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