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民為貴》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6-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民為貴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大多數統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人,把老百姓看成是受自己統治的。正是由于這種思想,老百姓成了受壓迫、受剝削的對象。但是在幾千年,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樂業,這一點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縱觀歷史,凡是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的統治者,他的統治就會太平,如唐朝的李世民。反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是今天,我們讀《論語》《孟子》這樣的著作,仍然會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和教育。

  一、結合注釋,查閱工具書,掌握如下基礎知識。

  1、為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稷______________  粢______________  桀______________

  壙______________  諄______________  朝覲______________

  (提示:jì、chéng、dié、kuàng、zhūn、jìn)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說明通什么字。

  為叢驅爵者,鸇也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提示:"鸇"通"雀")

  3、解釋下列加紅詞語的意思。

  (1)民為貴,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

  (2)于傳有之______________

  (3)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______________

  (4)殘賊之人謂之一夫______________

  (5)所欲與之聚之______________

  (6)所惡勿施,爾也______________

  (7)其何能淑______________

  (8)諄諄然命之乎______________

  (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_____________

  (10)使之主事而事治______________

  (提示:(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來代指國家(2)傳記(3)殘害(4)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統治者(5)為、替(6)如此、這樣(7)善(8)耐心引導、懇切教誨的樣子(9)顯(10)治理得好)

  4、注意古今異義詞。

  (1)犧牲  今義是______________  古義是______________

  (2)中國  今義是______________  古義是______________

  (提示:(1)今義是"為正義事業舍棄生命",古義是"祭祀所用的生畜"。(2)今義是指一個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義是指"中原")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則諸侯皆為之驅矣

  (提示:被動句,標志詞是"為"字)

  二、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重點語句的翻譯。

  1、原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翻譯:百姓是最重要的,國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

  2、原文: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翻譯:敗壞仁的人叫賊,敗壞義的人叫殘;殘、賊這樣的人叫獨夫。我只聽說殺了獨夫紂罷了,沒聽說臣殺君啊。

  3、原文: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翻譯: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人民歸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

  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翻譯:孟子說:"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的聲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獲得

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違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樂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斂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育能贏得民心的擁護。 

  三、內容分析。

  1、孟子是如何看民、社稷、君三者之間的關系的,這種思想有什么進步意義?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關于其進步意義,同學們可以搜集有關資料,多角度思考。

  2、從第二則內容中,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樣的啟發?

  一個人貴為天子,并不意味著他的統治、為所欲為就是合理的。天子賊害仁義,那他只不過是獨夫而已,這樣的人理應被誅滅。國君危害國家,臣民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在這一則內容中,強調了只有得民心者,才具備統治天下的合理性。 

  3、請同學們用原文回答舜得天下的原因。

  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4、根據文章的內容,回答如何才能夠贏得民心。

  民之所欲為之聚之,民之所惡不要施之。

  5、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是什么?

  民之所欲莫過于仁,所惡莫過于不仁。

  6、結合文章的內容,體會一下《孟子》行文的特點。

  語言犀利,論述深刻,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善用比喻說理。

  四、問題探索。

  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誅一夫"的思想,是具有其重大進步意義的,它的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呢,這種思想在封建社會里能否實現,為什么?

  閱讀訓練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1、對下列詞語中加紅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禮不辭小讓    讓:謙讓

B、道芷陽間行     間行:抄小路走

C、會其怒,不敢獻   會:正碰上

D、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督過:監督過失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紅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

B、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C、聞大王有意督過之/吾屬今為之虜矣

D、公不勝杯杓,不能辭/大禮不辭小讓

3、下列語句在文章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令張良留謝--于是留下張良(向項王)道歉。

B、豎子不足與謀--不值得與項羽這小子共謀大事。

C、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現在離去,(但)沒有告辭,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D、大行不顧細謹--做大事不必顧及細枝末節。

4、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劉邦為中途離席之事向陳平解釋,遭到樊噲的指斥,他采納了樊噲的意見。

B、張良以送禮為計加深項羽與范增二人的矛盾,成功的保護了劉邦逃離鴻門。

C、劉邦逃過鴻門宴一劫,全靠部下忠勇機智,否則方寸已亂的他必成階下囚。

D、范增對項羽放虎歸山,十分惱怒,他已經預感到劉邦會打敗項羽一紡天下的。 

5、結合文章的內容,解釋選文第二段中出現的"沐猴而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D

2、 C

3、 C

4、 D

5、 提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

 

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