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選詞和煉句》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語文選修《語言文字應用》第六課《語言的藝術》的第一節。
教學目標:
1、閱讀交流,誦讀體驗,理解修飾語和動詞的表達作用和效果。
2、通過修改替換修飾語,體會修飾語和動詞與作者表達思想感情之間的關系。
3、實踐創作,自我體驗,加深學生對選詞、煉句的理解,初步建立選詞、煉詞的思維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選詞、煉句的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側重分析課文選段中的修飾語和動詞,采用替換修飾語和動詞的方式,參照指導語段,體會兩個選段在選詞,煉句方面的精妙。
2、理解選詞、煉句的實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煉過程。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應用性強,我在設計時特別強調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而提高其選詞煉句的能力。
讓學生參與進來有自己的感悟,產生疑惑,才能體會選詞、煉句的精妙,才能真正理解選詞、煉句在寫作中的重要性,而一切體會與感悟,都得在實踐中得到升華。要從根本上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只體會名家的經典作品是不能夠完成的,必須由學生的切身體驗來完成。學生自我創作、自我修改的過程既是對選詞、煉詞的理解,也是對選詞、煉句的運用。
整個設計過程,都把學生放在主要地位,依據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先認識再理解,最后應用,循序漸進完成教學任務。
課前準備:
1、請同學在課前描寫;@球比賽的某個場面,并將自己的內容載入班級博客,不少于100字。以便在課堂上,請同學斟酌自己文段中的修飾語和動詞,看看用不用修飾語(或使用不同修飾語)和動詞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效果有什么作用。
2、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閱讀選段,交流體會。
同樣的事物用不同的語句描寫出來,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效果均有變化,F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生命生命》選段和《綠》中的語句,同桌間相互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這一環節可引導學生從文段的寫作風格和選詞、煉句的精妙上入手,使其體會選段一中簡潔樸素的文字所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在不經意間娓娓道來,流露趨勢而深沉的感情,體會選段二中動詞的表現力。此環節可能要補充(視學生情況而定):修飾語是對中心語起修飾和限制的成分,如“優秀的學生”,“優秀”修飾語,學生中心語,整個結構是名詞性的,就是定中結構;“慢慢地走”“慢慢”修飾語,“走”中心語,整個結構是動詞性的,就是狀中結構。)
教師小結:針對學生討論、發言結果進行分析,注意選段一中經過修飾語的點染,不但增加了信息量,而更富有感情色彩、選段二關鍵是準確運用動詞,使表達形象生動而且讓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
二、朗讀比較形成認識。
1、請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生命生命》選段。(其它同學一邊聽,一邊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在該同學朗讀結束后可對其朗讀進行簡單評價,側重強調出語句的感情,例如讀“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動著雙翅,極力地掙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強烈!”語速要緩慢,盡量體現出作者內心感情的變化以及小飛蛾對生的渴望之情,并對加點詞進行重讀。)
2、對比朗讀課文中《生命生命》刪去修飾語或換成別的詞的語段。
3、討論修飾語的表達效果。
提示:失去修飾語的文本句子敘述仍然清楚,但表達索然無味,全文頓然失去了生命和震撼力,不但不能表現出了小飛蛾頑強抗爭的過程,而且作品就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也變得蒼白無力了。修飾語是和作者要表達上思想和情感密切相連,沒有恰當的修飾語作者的思想情感就表達不準確不透徹。
4、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參考意見,全面深入地體會修飾語的妙處。
三、替換修改,加深理解。
1、要求學生自己用新的詞語替換《生命生命》中刪去的修飾語,然后與原文進行比較。
參考例文(幻燈片顯示)
夜晚,我在①明亮的電燈下寫稿,一只飛蛾②輕輕地在我頭上飛來飛去,騷擾著我。趁它停在臺前小憩時,我一伸手促住了它。③我就(或很)想弄他它,但它鼓動著雙翅,④使勁地掙扎,我感到一股⑤強大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勁,⑥非常強烈,非常強烈,那樣⑦一只柔弱的飛蛾,只要我的手指一用力,它就不會再動了。可是那翅膀,這時掙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驚,使我⑧禁不住(或不由的)放了它。
2、修飾語對文章的表達效果起著很大的作用,那么我們把修飾語進行改變,看它的表達效果一樣嗎?請大家把自己修改過的與原文進行比較,思考哪個更好,為什么?以課文分析為例,對自己修改過的段落與原文進行比較分析。(這一環節主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教師給予個別指導分析。提醒學生注意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3、選擇學生修改的文段或者參考例文,視情況而定集體進行分析比較。下面給出參考例文的參考意見。
①處增加了定語“明亮的電”,使文章內容明確細致了,但什么樣的燈對文章整體內容來說并不重要,且也讓文章缺乏了想象力,從語言簡潔上來說屬于多余。
②將“不斷地”改為“輕輕地”,不但說明不了小飛蛾“飛來飛去”的討厭之處,反而讓人覺得小飛蛾善解人意,令人喜愛。如果說“不斷的飛來飛去”是小飛蛾生命的象征,那么“輕輕地飛來飛去”則顯得單薄、柔弱了許多。
③將“原想弄死它”改為“就(或很)想弄死它”。缺乏理性與事情發展的必然性。
④用“使勁地掙扎”替換“極力地掙扎”語氣減弱了很多,更主要的是對小飛蛾對生的渴求程度的削弱,就很難表現小飛蛾“垂死掙扎”的努力最終感動了作者。
⑤“強大的力氣”更換“生命的力量”也不好,一方面“強大”與“小飛蛾”不相符合;另一方面不能反映文章主旨,起不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⑥“非常”替換“那樣”,也是由一個陳述句替換了感嘆句,缺少了震撼人的力氣。
⑦“小小的”用在這是突出了作者對小飛蛾從厭惡轉為被其感動的情感變化。而“柔弱”常常表現的是人的一種同情與憐憫之情。
⑧“忍不住”往往是主體愿意見到的事物,而“禁不住”連接的往往是主體所不愿意做的事;“不由的”則是一種客觀的要求,缺少主觀情感。
課堂小結:
由上可見,修飾語對表現文章內容和表達作者感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真正能夠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不休”效果的修飾語卻要認真思考,精心篩選,力求找到那個最恰當最準確的描述事物形態表達思想內容的修飾語。正如法國作家福樓拜所說:“要描寫一個事物,唯有一個名詞;要表現一個動作,唯有一個動詞;要得到一種性質,唯有一個形容詞。我們必須不斷地苦苦思索,非發現這個唯一的詞語不可,不能用類似的詞語敷衍了事!保ɑ脽羝菔驹摱蝺热荩
第 二 課 時
古人說“吟安一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還說“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這些都是說文學寫作中選詞煉句是要下功夫。前面我們學習了造詞煉詞要在修飾語上狠下功夫。現在我們再來學習動詞在語言錘煉方面的作用。
一、修改替換,進行理解。
1、閱讀《綠》選段,思考分析選段中加點動詞的妙處,同學之間而相互討論。
2、要求學生替換選段中加點的動詞,討論其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本環節,給學生留充分時間,讓其結合文中的參考意見,獨立完成,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與點撥。)
小結:本也平淡無奇的動詞,一但被作者準確應運就會“活”起來,且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文中幾個動詞生動別致,形象地創造出如詩般的畫面,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
二、回顧經典,加深理解。
請同學背誦《荷塘月色》的三四自然段,如果學生忘了背不完整,教師可以背誦,并在幻燈片上顯示這兩段內容。然后請同學選出其中特點優美的語句,進行分析,下面給幾個參考示例。
①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分析:“層層的”描繪出葉子的形態,“零星地”準確說明花的數量,“裊娜”寫出花的姿態之美,“羞澀”模擬縣花的神態之美。
②“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
分析:“脈脈”將流水無聲而似含情的微妙神態寫出。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分析:“瀉”不僅呼應流水之比,更讓人想起從天而降的瀑布,給人一種乳白的流動感。
④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分析:“畫”字用得妙極,很淡雅,讓人聯想起小莖的竹葉花瓣,在月光下荷葉上的柳影寫的特別的優美逼真。
(該環節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三、自我創作,實踐體驗。
1、學生拿出自己課前寫好的有關“籃球比賽”的短文進行修改。斟酌其中的修飾語和動詞,也可同學之間互改,并交換意見。
2、從寫在班級博客中的同學中選擇2-3例進行集體修改,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知,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展示獨特見解,教師補充、引導,加深學生對錘煉語言的理解和體會,并提升其應用能力。
3、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文章注意從表達思想情感著手,思想情感是語言表達的最終目的。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現上像只是斟酌的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四、布置作業:
對比閱讀《林黛玉進賈府》中第4、5自然段和《紀念劉和珍君》第四部分,比較兩段文字的用語風格,體會不同思想情感的不同表達方式。
教學反思:
“選詞、煉句”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也經常接觸,然就其選詞、煉句的能力方面來說還很薄弱。如何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轉換為學生自己的運語能力,讓學生真正理解并運用語言文字是我一直在思想的問題。
首先,我在設計時,努力遵循一點--語文課上學習的是“語文”。無論是從閱讀欣賞還是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來說,語文都是以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為根本宗旨。語文學習不僅關涉到知識、技能、方法層面,而且跟理解、表達作者的精神世界、思想情感等具有極其深刻的相關性。因此,在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我很注重學生品味語言,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詞語的意義,而且要求學生理解修飾語與動詞對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和效果。
其次,在教學中特別注重“語文實踐”。語文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經過不懈的實踐才能獲得。語文實踐一個重要的途徑是教師通過課本例子,緊扣語言,設計適當的聽說讀寫等語文活動,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語文實踐的另一個重點途徑是學生必須親身經歷,教師決不能越俎代庖。學生只有自身體驗了,才能獲得深刻的認識,進而應用語言知識,提高語文水平。因此我在設計時,既不輕視課文中的例子,也不忘記學生的自我感受。讓學生在領悟名家的同時,進行自我實踐創作,從而達到掌握并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正因為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和設計的安排,課堂上學生始終是比較主動地去學習體會感悟,尤其自我創作,自我修改更是給了學生一個展現自我、張揚個性的平臺,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高曉峰
[《語不驚人死不休-選詞和練句》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