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現代詩歌鑒賞--《斷章-卞之琳》(人教版選修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16-2-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斷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蘇海門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1922年考入上海浦東中學,并越級直接進高一的第二學期,開始接觸新文化。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在徐志摩等人的影響下開始新詩創作。1933年大學畢業后,詩人先后在保定、濟南等地教書,同年出版其第一部詩集《三秋草》。抗戰時期,詩人前往四川大學任教,期間曾赴延安和太行山一帶訪問。1940年后先后在西南聯大、南開大學任教。1947年詩人應邀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專事創作。1949年回國任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建國后,詩人歷任《詩刊》、《文學評論》等刊物的編輯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等職務。2000年12月病逝于北京。詩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有《慰勞信集》、《魚目集》、《漢園集》、《十年詩草》等,另外還有一些譯作,如《哈姆雷特》、《海濱墓園》等。    

    

【賞析一 】   

    這首詩選自《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起先只是一首詩中的四句,因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留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    

    詩只有四句,每個字、詞,每句話都通俗易懂,但細細品味便覺意味悠長,耐人尋味。詩中用幾個簡單的意象、詞語,營造了兩個優美的意境,同時帶著深深的傷感。    

    第一個意境的中心是橋。“你”站在橋上,看橋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潔的石或綠油油的青苔;聞吟吟風聲,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鳥鳴。一切都那樣的自然,那樣的明凈、悠揚而和諧。透過這寧靜的自然,是一個小樓,里面住著一個人;在鳥聲的背后是一雙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別人的風景。    

    第二個意境的中心是夜。”你“懷著淡淡的哀愁,在寂靜無人的夜里打量著世界,也許是想在人世間的美中找點慰藉。明月當空,皎潔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種淺白的色調,若有若無,如夢如幻。“你”獲得了美麗的滿足嗎?也許。然而,詩人要告訴“你”: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夢境,正被人設計在哀愁的、惹人憐的形象上,滿足了別人的想象。    

    那橋、那夜、那風景、那夢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詩人似乎在講生活、生活的狀況,講心靈、心靈的慰藉。橋是風景,是自然純真的美;然而這美又是人類眼中的世界。夜是人心靈的歸宿,又是生活的陰暗面。人們的陰影,人們的愁會積壓在夜里,人們要從沉沉的暗夜中擺脫出來,尋找美好的生活。所以,人們需要風景,需要夢。詩歌隱含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處處存在“相對狀態”,作為個體的人、自然是獨立的,互不相干的;但作為群體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    

    這首詩有著明顯的中國現代派詩歌風格,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象征主義詩歌的手法,同時又廣泛運用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手法:著重于意境的營造。詩歌意境空靈優美,為人們帶來了無盡的遐想;言有盡而意無窮,明白的話中有著啟人深思的哲理和觸動人心的落寞感情。這首詩也帶有卞之琳獨特的詩歌風格:冷靜的語調、對新奇意境的追求、帶有思辨意味的象征,引人深思的內在韻味,等等。

論詩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斷章》看作是一首意蘊艱深的哲理詩,其實作為言情詩來讀,詩味才足呢!那優美如畫的意境,那濃郁雋永的情思,那把玩不盡的戲味,那獨出機杼的題旨,細細品來,的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詩是這樣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觀景的畫面。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并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象,而把畫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更確切地說,是落在了這兩個看風景人在觀景時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那種極有情趣的戲劇性關系上。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著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么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蕩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鐘情于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于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癡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鐘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于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鐘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里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蕩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里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于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么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艷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愜意。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鐘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象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渲泄。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于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么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里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么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樸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處就在于,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在夢里扮演了一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著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著樓上人的心愿來“裝飾”著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描繪出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被“裝飾”了的夢一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終于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只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面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緒之中解脫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當我們品評著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于這首小詩的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為什么還要作繭自縛,像詮釋一道深奧的哲學命題那樣去對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賞析二】 

永遠的斷章 

◇沈檢江◇  

 卞之琳這個名字長久地散發著沉靜、睿智而瀟灑的書卷氣和文人氣,仿佛永遠年輕,永遠俊逸,永遠超然物外。他是為詩而塑就的,而且是為東方和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詩,聽一聽那充盈、茁實而輕靈的音響,多么美妙、動聽。讀他的詩,讀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來自古代的才子,沐浴過歐洲文化之雨,又來到了現代中國,用天賦的手撥響了白話詩的語言與格律的琴弦,發出似曾相識又非同凡響的音韻。誰派遣他來接受苦難而偉大時代的考驗,讓他經歷民族危亡的血與火的洗禮,讓他來諦聽民族之聲和詩歌之音,要言不繁地品析現代詩歌的短長與出路?誰又賦予他西方和東方的雙重古典文化涵養,像先知般清醒地審視與評判詩的當下形態?我想,有時候,天神來到人間,在天堂和人世的對撞與融合之中,會露出平凡的笑容和卓越的破綻---他是古典的現代,又是東方的西方;他窺透了古今中外詩歌的奧秘,并鑄造出充分合理的詩的果實,而留給中國和世界的,難道只是那首簡練而雋永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多少詩評家圍著這四行詩孜孜不倦地加以詮釋,雄辯滔滔或者細語潺潺,都留存在中國現代詩歌研究的資料庫里,至今依舊意猶未盡。我一讀這四行詩,就會想起豐子愷的漫畫--   -只有豐子愷的漫畫,簡潔而雋永,明白而深邃,刻畫出一種心態之美---才能形象地道出《斷章》的真諦。《斷章》也許是卞之琳靈感瞬息迸發的印記,又是精微而冷雋的詩風的一次不經意的顯現。這不是李商隱的“深情綿邈”、“包蘊密致”的再現,也不是姜白石“清空高遠”審美理想的重復。他在胡適、劉大白等人作詩如說話的主旨指導下,以白話演繹詞曲的嘗試之后,實現了現代漢語的古典內質,也實現了西方詩歌技巧的東方潛移。《斷章》之所以是絕唱,正因為它最突出地體現了卞之琳詩風的特質。遠看,一泓清水;近看,無底深潭,這同早期白話詩的膚淺不可同日而語了。它,像是唐宋小令的現代再現,濃郁地散發著東方的、現代的氣息;又使人想起西方詩歌中是否有類似的巧思,抑或是詩人對西方詩歌的一種感悟的閃現和融入?《斷章》是卞之琳詩作特質的最亮麗、最集中的體現,它本身是一種近乎唯美的情景交融的吟詠,一種純凈心境的凸現和吐露,也是卞之琳才華的象征。《尺八》、《圓寶盒》、《魚化石》等名作,都是《斷章》的某種推衍和演繹,但卻不如《斷章》這樣清徹、洗煉、明凈,不如《斷章》這樣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魅力,不如《斷章》這樣顯示雋永的、無止境的審美內涵,在中國現代詩歌的星空上,《斷章》是嬌小而燦爛的一顆星!也許一個詩的時代,只會留給詩的歷史這四行不朽的詩---回瞻詩史的時候,這四行詩永遠這樣清新、奇麗而樸實。我甚至有這樣的設想:卞之琳為新詩和中國文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鴻篇巨制,而是精致而睿智的斷章。   卞之琳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詩作,是從詩的天壇來到戰火和泥土中的一次嚴峻的考驗,也許,中西方文化的對接要比純詩和政治詩、抗戰詩的結合容易一些,樸素的詞語需要更加樸素,朦朧的詩境需要轉化成為透明的詩境,“用字淺白明朗,雖然也有巧妙的比喻和機智的筆觸,但遠遠不及前期那么涵義豐富幽隱”(張曼儀《卞之琳論》)。這一時期留下的是另一種風格和內涵的斷章---卞之琳的純詩還不可能那樣倉促而迅速地轉化成為戰斗的詩,抗爭的詩,民間的詩,那么多的詩的技巧與意境還不可能在民族危亡之際的苦難的大地上構建屋宇,中國,那時候還不理解,也不需要純美的詩,卞之琳的名字無法同柯仲平、田間、臧克家、艾青并列在一起,卻在“九葉”詩人中奏響獨特的強音。      卞之琳譯的莎士比亞劇作和研究論文,對布萊希特戲劇、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小說的研究論文,從文學史的角度看,也同樣是一束斷章,但是茁實、深刻、清晰,沒有絲毫嘩眾取寵、自我標榜的喧囂。      中國需要卞之琳這樣真正學貫中西,認真研究和思考的高層次的學者詩人,需要萌發出新時代的詩的斷章而不是庸凡的體系和全集

[賞析三]

 《斷章》寫于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后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李健吾先生曾經認為,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于自己和詩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說:“我的解釋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集〉作者》)。實際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于“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里的“你”,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在,這里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化”,“確定性”的“喜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如此種種,卻又落入了“詩人”的“觀看”之中,詩作以“你”這樣的第二人稱寫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對”。從這首詩中,我們無疑能夠領略到悲哀、感傷、飄忽、空寂與凄清的復雜情緒。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從這首詩中領悟到宇宙萬物包括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互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卻又能夠獲得某種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詩句,給了我們相當豐富的感受與啟示!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復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并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地加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使得詩歌含蓄深沉,頗具情調。(南京師范大學何言宏)

        《斷章》的主旨曾引起歧義的理解。劉西渭開始解釋這首詩,著重“裝飾”的意思,認為表現了一種人生的悲哀。詩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這樣。他說:“‘裝飾'的意思我不甚著重,正如在《斷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看來,詩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兩句話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層內涵往往隱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誠然如作者說明的那樣,表達形而上層面上“相對”的哲學觀念,是這首《斷章》的主旨。

  這首短短的四行小詩,所以會在讀者中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詩分兩段獨立的圖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詩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圖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圍繞他,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把這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當你被這單純樸素的畫面所吸引時,你不會忘記去追尋這圖畫背后的象征意義,這時才驚訝地發現作者怎樣巧妙地傳達了他的哲學沉思:這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為關聯的。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為了強化這一哲學思想,詩人緊接著又推出第二節詩,這是現實與想象圖景的結合:“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畫面,但已不再是一個構架里,但就大的時間與空間還是一樣的。兩句詩里的“裝飾”,只是詩歌的一種獨特的修辭法,如果寫成“照進”,“進入”,就不成為詩的句子了。也許是看風景歸來的人,或許徑是無關的另外的人,總之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換成“我”,這些不關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換所表現的相對性。第一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學的領域里,如詩人布萊克(WBlake)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詩人想說,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于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這首《斷章》完全寫的是常見物、眼前景,表達的人生哲學也并非詩人的獨創,讀了之后卻有一種新奇感,除了象征詩的“意寓象外”這一點之外,秘密在哪里呢?我以為,關鍵在于詩人以現代意識對人們熟悉的材料(象征寓體),作了適當的巧妙安排。詩人說過:“舊材料,甚至用爛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當。只要是新的、聰明的安排,破布頭也可以造成白紙。”詩人所說的“新的、聰明的安排”也就是新穎的藝術構思和巧妙的語言調度。《斷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見的,甚至是古典詩歌中詠得爛熟的:人物、小橋、風景、樓房、窗子、明月、夢……經過作者精心的選擇、調度安排,組織在兩幅圖景中,就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關聯性。兩節詩分別通過“看”、“裝飾”,把不相關的事物各自聯在一起,內容與時序上,兩節詩之間又是若即若離,可并可分,各自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充分發揮了現代藝術的意象迭加與電影蒙太奇手法的藝術功能。一首《斷章》實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斷章》中語言形式的安排與內容的暗示意義有一種協調的不可分離的關系。這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古典詩歌名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隱《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對酒君思我,聽鼓離城我訪君”。清人陸昆曾在評解后兩句用了“對舉中之互文”這個說法,這兩個人的兩行詩,都有這種“對舉互文”的特征,即前后兩句主賓語在內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卻發生了互換的倒置。卞之琳《斷章》語言安排即用了這樣的方法。“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和“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看”這一動詞沒有變,而看的主體與客體卻發生了移位;“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和“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也是同樣的句法。這樣做的結果,不單句子的首尾相聯,加強了語言的密度,主語和賓語、主體意象與客體意象的互換,增強了詩畫意境的效果,在視覺與聽覺上都產生了一種音義回旋的美感效果,隱喻的相對關聯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體性。

  卞之琳很喜歡晚唐五代詩人、詞家李商隱、溫庭筠、馮延巳等人的作品。他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的能力。翻開俞平伯先生的《唐詩選釋》,我們讀到馮延巳的《蝶戀花》后半闕:“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不禁驚訝地發現,《斷章》中的立橋眺望、月色透窗兩幅圖畫的意境,與馮詞的“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之間,有著多么神似的聯系啊!但是,卞之琳畢竟是現代詩人,他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達到了不露痕跡的程度。我們不能簡單地判斷《斷章》即是馮延巳《蝶戀花》中兩句詩的現代口語的“稀釋”,正如不能簡單地認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李璟的“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口語的“稀釋”一樣。馮詞《蝶戀花》寫別情愁緒,沒有更幽深的含義,《斷章》拓展成意境相聯的兩幅圖,畫中的人物、橋頭、樓上、風景、明月、以及想象中的夢境,不僅比原來兩句詞顯得豐富多姿,且都在這些景物的狀寫之外寄托一種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與人物主體的構圖,造成了一種象征暗示境界。每句詩或每個意象都是在整體的組織中才起到了象征作用,甚至“斷章”這個題目本身都蘊有似斷似聯的相對性內涵。這種幽深的思考與追求,是現代詩人所特有的。其次,馮詞“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還是以寫情為主,友人別后(“平林新月”之時),一種無法排遣的憂愁含于詩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斷章》則以傳智為主,詩人已將感情“淘洗”與“升華”結晶為詩的經驗,雖然是抒情詩,卻表現了極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個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詩的智性化傾向。詩并不去說明哲學觀念,《斷章》卻于常見的圖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學。它包蘊了詩人對宇宙人生整體性思考的哲學命題,而“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精致、優美,卻陷入了個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與《斷章》的意境與思想層次相比擬。第三,由于詩人“淘洗”了個人感情,即實踐詩的“非個人化”,而增強了詩的普遍性。如作者說明的,由于“非個人化”,詩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換成“我”或“他”(她),就與讀者更為親切,因為用了“你”,又使讀者有一定的欣賞距離,詩人于是跳出了藝術境界的小我,詩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開放性,為讀者美麗的想象留下了更開闊的創造空間。一旦讀懂了《斷章》,哪一個富于想象的讀者不會在自己的精神空間升起一座“靈魂的海市蜃樓”呢?(見《中國現代詩導讀》) 

 

郭海臣

[現代詩歌鑒賞--《斷章-卞之琳》(人教版選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1.近現代詩歌鑒賞結題報告范文

2.鑒賞現代詩歌的技巧

3.高中語文現代詩歌鑒賞

4.化學選修3試題及答案

5.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6.化學選修3教學課件

7.地理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8.化學選修4知識點總結

9.生物選修1教學計劃

10.人教英語選修8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