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名著閱讀導引
005.《駱駝祥子》 (老舍,舒慶春)
一、內(nèi)容精要:
祥子老家在鄉(xiāng)間,十八歲時,父母去世,他便跑到北平來賺錢謀生。帶著鄉(xiāng)間小伙子的健壯、木訥、勤快與誠實,賣力氣換飯吃的事做過不少,最后他認定,拉車是件最好掙錢的活兒。當他拉著租來的新車,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攢錢買一輛自己的車。
祥子省吃儉用,不吸煙,不喝酒,不賭錢,終于在三年中間湊足一百塊血汗錢,買了一輛新車。樣子感到生活充滿了希望,拉車也拉得越來越起勁兒。但好景不長,北平城外軍閥混戰(zhàn),大兵到處抓人抓車。有一天,祥子為了多掙兩塊錢,抱著僥幸心理拉客出城。不料走到半路,連人帶車被十來個兵捉去。他在兵營里只好每天給大兵們扛行李,挑水燒水喂牲口。他心疼那輛自己用血汗掙來的車。后來大兵們吃了敗仗,祥子乘黑從兵營里偷跑回來,還順手拉了三匹大兵撤退時落下的駱駝,把它們賣了三十五塊錢,從此他就有了“駱駝祥子”的外號。
祥子沒有家,他就住在劉四爺老板的車廠里。劉四爺開的車廠有六十多輛車,女兒虎妞協(xié)助他管理。虎妞是個三十七八歲的老姑娘,長得虎頭虎腦,像個男人一樣。劉四爺管外,虎妞管內(nèi),父女倆把人和車廠治理得鐵桶一般。樣子對車有一種特殊的喜好,平時也不愿閑著,擦車、打氣、曬雨布、抹油……干得高高興興。因此有時祥子雖然不拉劉四爺?shù)能嚕瑒⑺臓斎栽试S他一直住在廠里。一天晚上,虎妞誘使他喝酒,然后和祥子睡了一夜。祥子清醒后十分憋悶,并開始竭力躲避她,恰逢老主顧曹先生要他拉包月,祥子便歡天喜地地搬到曹宅住。
不料,虎妞在褲腰里塞了個枕頭,挺著肚子說是已懷了祥子的孩子,威脅祥子和她結(jié)婚。祥子只好聽從她的擺布。
曹先生的社會主義言論引起偵探特務的注意,他只得遠走避難。他讓祥子回家送信,結(jié)果,祥子被孫偵探敲詐去了他的全部積蓄,買車的計劃又一次破產(chǎn)了。祥子沒有別的路,只好又回到車廠。劉四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兒和臭拉車的勾搭,迫使女兒作出抉擇。虎妞堅持選擇祥子,劉四就立即與虎妞鬧翻,并把祥子攆出門去。虎妞要祥子向劉四告軟服輸,他不肯。于是虎妞索性自己租房子、雇花轎,嫁給了祥子。她用私房錢以低價給祥子買了鄰居二強子的車。
不久虎妞真的懷孕了。樣子拼命拉車干活賺錢,勞累病倒,把虎妞的積蓄也用光了。二強子的女兒小福子也幫忙做點家務。虎妞由于難產(chǎn)死去了,為了置辦虎妞喪事,祥子賣掉了車。小福子對祥子有情有意,祥子也很喜歡她,可負不起養(yǎng)她兩個弟弟和一個醉爸爸的責任。他對小福子說:“等我混好了,一定娶你。”他又找了一個車廠,拉車去了。曹先生避難回來,要祥子再來拉包月,還答應他把小福子接來同住。但小福子卻已經(jīng)被賣進妓院,后來自盡了。祥子在街上失魂落魄,終于完全墮落。他吃、喝、嫖、賭,還染上淋病,而且變得又懶惰又滑頭,還做出賣朋友的事。他沒有回到曹先生家,最后靠給做紅白喜事的人打雜來維持生計,祥子走到了自己的末日。
二、小說特點:
① 獨特的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現(xiàn)者與批判者。
② 善于描寫老北京風土習俗、民情世俗。
③ 語言俗白凝練 ④獨特的諷刺藝術。
三、人物及特征:
①祥子:勤勞正直、誠實善良、純潔憨厚、堅強健壯的車夫,狹隘孤立的個人奮斗思想和殘酷腐敗的黑暗社會使他墮落為吃喝嫖賭、懶惰狡猾、骯臟猥瑣、自私麻木的行尸走獸。
②虎妞:具有二重性,一是有著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對祥子有真誠的一面,另一是剝削者的意識已滲透她的靈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四、部分情節(jié):
① 怒辭楊宅(第五節(jié)) ②曹家遇險(第十節(jié))
③晦暗的地獄(第十六節(jié))
④最后的絕望(第二十二、二十三節(jié))
006.《繁星春水》 冰心
一、詩歌內(nèi)容:
① 以歌詠自然、贊美母愛和抒發(fā)哲理的詩為最多。
②有許多詩托物言志,以鮮明的形象來比喻或暗示某種人生哲理。 ③有的揭露學生時代的黑暗,同情涂炭的生靈,謳歌探索前進道路的先驅(qū)者。
二、詩歌特點:
①抒寫生活真實,表現(xiàn)率直的個性。
②詩風清新明麗,俊秀含蓄,富有詩情畫意,格調(diào)自然柔和。
③抒情和哲理的完美融合。
三、注---歌頌大自然,歌頌童心,歌頌母愛,“愛的哲學”,成為冰心終生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和主旋律。
007.《四世同堂》 老舍
一、內(nèi)容簡介: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著名的長篇小說,這部百萬字的巨著描述了盧溝橋事件爆發(fā)的一九三七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間北京普通市民遭受到的殘酷壓迫與統(tǒng)治,以及他們面對生與死的自尊與自省。小說所述的故事發(fā)生在北京一個距護國寺不遠的“小羊圈胡同”。祁家守舊的祁老人與兒子天佑、孫子瑞宣、瑞豐、瑞全及曾孫小順兒、小妞兒四代人同居一院,這四代人中的上下兩代人分別代表了新舊兩個世代。祁老太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甚至當日本人打到北京時,他也認為只要準備一些糧食與咸菜,堵上自家院門,就可以萬事大吉。都快當亡國奴了,他還想著自己的生日,“管天下怎么亂,咱們北平人絕不能忘了禮節(jié)!”管自己只是平頭百姓,心里卻總忘不了把人嚴格的地分為尊卑貴賤,忠實而真誠地按照祖?zhèn)鞯亩Y教習俗辦事,處處講究體面與排場。他奉行著“和氣生財”的人生哲學,“善良”到了逆來順受的地步。他向來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藹的領受“訓示”;他非常同情鄰居錢默呤受日軍凌辱的遭遇,又怕連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謹、茍安。祁老人的長孫瑞宣大致也屬于老派市民,但他是較年輕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銳的矛盾。他受過現(xiàn)代的教育,有愛國心,也有某些現(xiàn)代意識,但他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來的祁氏大家族的長孫,在他身上體現(xiàn)著古老的北京文化在現(xiàn)在新思潮沖擊下產(chǎn)生的矛盾與困擾。在民族危難的時刻,瑞宣雖然終于“找到了自己在戰(zhàn)爭中的地位”,但小說中更多表現(xiàn)出他的性格矛盾和無窮的精神苦惱。三孫子瑞全對那個變化的社會做出的反應與選擇的道路更為積極一些,他未婚,在國難深重的時候他離家參加了抗日組織。瑞全可以被視為擺脫了傳統(tǒng)束縛的新一代的代表,老舍將這位年輕的革命英雄作為善的道德傾向的例子。二孫子瑞豐是一個沒有道德脊梁的軟弱男人,他是一個投機分子和趨炎附勢者,他的懦弱和巴結(jié)權貴的欲望導致了他的死亡,在哥哥和弟弟之間長大的他,即不受傳統(tǒng)道德的約束,也不盼著新的社會秩序。
與其說祁家是延續(xù)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的縮影,不如說它是一艘在近代中國之海的航行中徐徐下沉的船只,家屬則是這艘船上的乘客。船在日本侵略的風暴中漸漸下沉,船上的人都努力想阻止它的下沉,卻都未從根本上認識到這艘船本身的結(jié)構(gòu)問題。通觀這部小說的整體,“四世同堂”所象征的傳統(tǒng)的家庭形式絲毫未被否定。這與巴金在小說《家》中對建筑在儒家倫理基礎上的傳統(tǒng)家庭形式所作的全面否定形成鮮明的對照。代表祁家年輕一代的瑞宣、瑞豐、瑞全三兄弟與《家》中的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似乎不無相似之處,但是在《四世同堂》第一部的前半部分,離開家去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瑞全與覺慧有著根本上的差異,那就是他的離家出走并不是對“家”本身的否定。而巴金筆下的覺慧是“家”的徹底反叛者。而作為《四世同堂》中中心人物的長孫瑞宣,為了維護“家”,即便是出于無奈,他也是忍辱負重過著黯淡的日子。因此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所表明的是,對大眾來說,“家”是處在時代轉(zhuǎn)換時期的必須加以改良的對象,而不是一定要從根本上加以否定的對象。
小說中另一個受到主要關注的人是詩人錢默吟。錢默吟是中國文化中儒者難士的代表,他在國難當頭的危急之時所表現(xiàn)出的決斷堅毅,有力地證明了古老民族的不可搖撼和古老文化的厚積薄發(fā)。錢默吟是一個帶有古典風尚和舊時士大夫氣的老詩人。他“像一本古書似的,寬大、雅靜尊嚴”。他酷好陶詩、愛花、愛酒。在和平的日子里,有了這些,他足以自得其樂,安度余生,這正是傳統(tǒng)文化中隱者的典型。但是,北平的淪陷使他清醒,“亡國”的意識使他不能再安于隱居。他支持兒子仲石的出走,他不屈于敵人的嚴刑銬打,頑強地與敵人做著斗爭,終于由隱士變成了從事秘密抗日宣傳的戰(zhàn)士。錢默吟是地道的中國人,而地道的中國人帶著他的詩歌、禮義、圖畫、道德,是會為一個信念而殺身成仁的。抱著這種殺身成仁他斬斷了過去的生活,而成為一個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民族英雄。
冠曉荷也是小說中的一個重要人物,老舍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消極因素的諷刺和抨擊則集中在冠曉荷身上。冠曉荷是一個投機分子和無恥的漢奸,他的無聊來源于他的敷衍處世,疏傲求靜,醉心于煙酒飯菜,貪圖享樂的人生觀。他只是表面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形式上的東西,附庸風雅、裝腔作勢而根本不懂其文化的實質(zhì)。在淪陷之時,他的無聊又必然使其向日本侵略者搖尾乞憐,出賣國家,成為一個民族的敗類。《四世同堂》雖然以祁家為中心展開故事情節(jié),其對眾多人物的描述已經(jīng)遠遠超過家的范圍。老舍將一條典型的北京胡同“小羊圈胡同”的居民個性化,描繪了北京日常生活的全景,如棚匠劉師傅、洋車夫小崔和剃頭匠孫七,當他們面對戰(zhàn)爭的動亂時,為了生存而努力和冒險。老舍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對他們命運的深切理解和同情。小說中的人物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中國社會,老舍以明晰的筆觸將其缺點和優(yōu)點個性化。戰(zhàn)爭和日本人在小說中沒有直接表現(xiàn)出來,他們只是被提起或評論到;戰(zhàn)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它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一個病態(tài)社會的種種問題。《四世同堂》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憤史,它在決心自食于民族積弱的同時,又無時無刻不在昭示著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無畏氣概。
二、內(nèi)容簡介(推薦理由):
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輔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實地記述了北平淪陷后的畸形世態(tài),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鐵蹄下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心靈震撼和反抗斗爭,刻畫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史詩般地展現(xiàn)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偉大歷程及生活畫卷,可歌可泣,氣度恢弘,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是一部感人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
三、人物分析: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長孫, 善良正直愛國,又軟弱忍從,受傳統(tǒng)束縛,優(yōu)柔寡斷,苦悶不已。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家庭觀念與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他的思想中愛國思想還是占主導面,他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中得到解脫,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008.《子夜》 (茅盾,沈雁冰)
一、內(nèi)容精要:
開絲廠的吳蓀甫在鄉(xiāng)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zhàn)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的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上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吊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zhàn)況、談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lián)合資金結(jié)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zhàn)局的計劃。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
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害了工業(yè)的發(fā)展,實業(yè)界同人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lián)合各方面有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并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jīng)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yè)。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是大的,又富于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xiāng)雙橋鎮(zhèn)發(fā)生變故,農(nóng)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xiāng)下的一些產(chǎn)業(yè)蒙受損失。工廠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岳。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fā)之后,姚金風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她的處置。接著,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并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斗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lián)合轉(zhuǎn)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chǎn)業(yè)。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nèi)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zhàn)。他終于知道在中國發(fā)展民族工業(yè)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gòu)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發(fā)之際,杜倒戈轉(zhuǎn)向趙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chǎn)了。
二、推薦理由(1):
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社會現(xiàn)象,以主人公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軸心,史詩性的再現(xiàn)了中國民族工業(yè)在帝國主義、買辦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階級重壓下的悲劇命運。《予夜》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yè)資本社會命運的悲劇。
推薦理由(2):
《子夜》的命名寓意深刻,“子夜”即半夜,半夜離黎明已經(jīng)不遠,作者運用象征手法通過描寫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衰敗歷史,揭示了當時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本質(zhì)特征和發(fā)展趨勢,這是中國社會由黑暗走向光明的過渡時期。(非常值得一讀)
三、人物及特征:
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強大、自信、有抱負、有手腕;另一方面卻軟弱、空虛。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chǎn)階級、封建官僚不滿;另一方面又敵視工農(nóng)。
009.《傅雷家書》
一、內(nèi)容簡介:
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談論藝術與人生,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二、推薦理由:
該書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純真、摯樸,令人動容。該書是一本優(yōu)秀的青年思想修養(yǎng)讀物,是素質(zhì)教育的經(jīng)典范本,對人們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yǎng)的啟迪作用既深且遠。
010.《吶喊》(魯迅,周樹人)
一、內(nèi)容簡介(推薦理由):
《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的結(jié)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xiàn)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011.《家》 巴金
一、內(nèi)容精要:
“五四”運動以后,四川成都被稱為“高公館”的封建大家庭演繹了一場由盛而衰、最后走向崩潰的故事。高覺新是高家長房的長孫,他相貌清秀,自幼聰慧,成績優(yōu)良,中學畢業(yè)時名列第一,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懂憬:到上海或北京某所名校進修他所喜愛的化學,然后去德國留學。但不幸親母死了,父親又續(xù)娶了一位年輕的繼母--陳姨太。畢業(yè)之后,父親給他包辦了一門婚姻。雖然在他的心里有個意中人,這就是從小青梅竹馬的梅表姐,但他在封建禮教前面奉行“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只會在百般順從之后,背著別人抱頭痛哭。作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繼承人,父親死后,他過早地挑起管理家族、侍奉繼母、培養(yǎng)弟妹的重擔。他生性懦弱,為人處世常秉持雙重人格:一方面他痛恨舊勢力,“五四”運動的發(fā)生,喚起他被忘卻的青春,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嶄新的報刊書籍,信服新的觀念和理論;另一方面他又挺自然地順應舊的環(huán)境,覺得這二者并不見得矛盾。娶了瑞玨,生了兒子,他沉浸在小家庭的溫馨和幸福中。梅表組與不愛的人結(jié)婚以后,不久便成了寡婦,她回到省城娘家,與覺新在花園相遇。二人憶起早年的戀情,互訴相思別離之苦,不覺黯然神傷,覺新請求獲得寬恕。
二弟覺民和三弟覺慧同樣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潮的熏陶,但他倆在美好的理想鼓舞下,迸發(fā)出青春的力量,他們富有反抗精神,敢于與舊勢力作不妥協(xié)的斗爭。覺民與姑媽的女兒琴表妹相戀,高老太爺硬要把封建遺老馮樂山的侄女許配給他,他堅決不答應。高老太爺一意孤行,強令覺民答應,覺民就決定逃婚,他可不像覺新一樣那么順從。后來高老大爺因克安、克定二人目無家規(guī),敗壞家風,盛怒之下,一病不起。彌留之際,要見見覺民,這也就是原諒了覺民,覺民的抗婚行動取得了勝利。
反封建態(tài)度最為堅決的是三弟覺慧。他敢于公開反抗祖父,把老太爺氣得上氣不接下氣,強要囚禁他,他也蔑視禁令,仍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他在外面瞞著家人參加某周報的工作,撰文介紹新文化運動,抨擊舊制度舊思想。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勇敢地同丫環(huán)鳴鳳相愛。馮樂山要娶鳴鳳為小老婆,鳴鳳焦急萬分,找覺慧求救。粗心的覺慧正忙于撰寫文章,并未領會鳴鳳的意圖。結(jié)果鳴鳳覺得孤立無援,投湖自盡。鳴鳳的慘死使覺慧痛苦萬分,同時也使他的反抗封建禮教的意志更加堅定。他支持二哥覺民反抗舊家庭,批判大哥覺新的“不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希望覺新早日醒悟,認清封建禮教嚇人的本質(zhì)。
老太爺去世,瑞玨也漸漸臨產(chǎn)。陳姨太卻說產(chǎn)婦的血會沖犯了死者,必須將其移到城外去生。覺民、覺慧堅決反對,覺新卻含淚答應。四天后,在城外一間陰暗潮濕的小屋里瑞玨生下一個兒子后痛苦死去了。
覺慧再也無法在這陰暗腐朽的家中忍受下去,他決心出走,“做一個舊禮教的叛徒!”覺新也終于明白,正是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奪走了他心愛的人。他痛恨自己的懦弱,決心全力支持弟弟爭取自由的斗爭。
在一個靜悄悄的黎明,覺慧登上了駛向上海的航船。
二、內(nèi)容簡介(推薦理由):
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國的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通過這個大家庭的沒落與分化來描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蕩。《家》不僅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三、人物:
《家》寫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輕人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寫出了在高府的底層,人們正在或先或后的覺醒。大哥高覺新并未覺悟新,二哥高覺民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覺悟。三弟高覺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覺醒者,因其覺醒之早,故堪稱“慧”。他對高家舊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敢于宣傳新思想,抨擊舊道學、舊秩序。
012、《邊城》沈從文
一、內(nèi)容精要:
故事發(fā)生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山城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老人管理著小溪邊的渡船。他活了七十年了,從二十歲起便守在溪邊,五十年來用船來去渡了若干人。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女孩子的母親,老船夫的獨生女,十五年前同一個茶峒軍人,很秘密地背著爸爸發(fā)生了曖昧關系。有了小孩子后,軍人看她無遠走勇氣,于是商量雙雙殉情。男的首先服了毒。女兒一面懷了羞愧,一面懷了憐憫,仍守在父親身旁,待小孩生下,卻到溪邊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在一種奇跡中這遺孤長大成人了,一轉(zhuǎn)眼,便十三歲了。因為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為這可憐的孤雛取名“翠翠”。翠翠出落得很標致。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碼頭,掌水碼頭的名叫順順。他的大兒子已十六歲,小的已十四歲。兩個年輕人皆結(jié)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年紀大的像爸爸,豪放豁達,不拘小節(jié)。年幼的氣質(zhì)近于白臉黑發(fā)母親,不愛說話,眼眉卻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于情感。大的叫天保,小的叫儺送。
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與過年。端午時節(jié),有賽船,有人在水里比賽捉鴨子。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天保和儺送皆是泅水劃船好選手。
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便這樣開始了。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無意中提到什么時,會紅臉了。時間在成長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上負點兒責。翠翠在一個端午節(jié)的劃船賽上,偶然與儺送相遇。自那次相遇后的兩年里,翠翠的心里一直裝著一個人兒。而儺送的心里也萌發(fā)了微妙的情感。這時,天保讓父親派人到翠翠家提親。但是老祖父不能明白翠翠的內(nèi)心,翠翠的羞澀使她也不能直接表白。老人家想起了邊城人特有的求婚方式,讓天保在月圓之夜唱歌給翠翠,讓他自己打動翠翠。
然而天保的事讓儺送知道了。儺送同時也讓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這一對難兄難弟原來皆愛上了那個撐渡船的外孫女。儺送想了一個主意,在月夜兩人同過碧溪去唱歌。不讓人知道是弟兄兩個,兩人輪流唱,誰得到回答,誰就娶翠翠。
在那個月夜,翠翠被歌聲打動了。老祖父都看在了眼里。可是,老祖父卻不知道,那晚只有儺送一個人在唱歌,天保沒有生就一副好的歌喉。而老祖父卻以為是天保贏得了翠翠的心。當他向天保說起翠翠聽到歌聲時的感受時,天保明白了一切。于是,他駕船遠行了。然而,他的船偏偏遇險,天保死了。天保的死使順順和二兒子儺送的心里都有了一個解不開的結(jié),他們都覺得這跟老船夫和翠翠有關。
就這樣,儺送帶著莫名的悲哀也下了桃源。老船夫在聽說了這個消息的那個暴風雨的夜里突然去世了。順順說接翠翠到他家,等儺送回來完婚。但是,翠翠更想留在溪邊的小房子里等待。祖父的朋友老兵馬陪翠翠渡過了幾個夜晚,把她以前不知道的事,全告訴了她。祖父怎樣為她的婚事奔波,兩兄弟之間的爭奪。老兵馬與翠翠做伴,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二、推薦理由:
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展現(xiàn)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tài)。
三、人物及特征: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著一些人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從整部小說看來,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嘗到愛的甘露,而現(xiàn)實卻似乎離她很遠,于是,她只能凄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病牛
[初中語文中外名著閱讀指引(精華版)(二)(九年級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中外名著試題及答案
3.中外名著好句摘抄
5.中外名著短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