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禮與古代中國(備課資料)

發布時間:2016-5-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中國古代是把“禮”怎么分類的呢?

   按照傳統的分法,“禮”分五類:一是吉禮,主要是解決祭祀的問題。吉禮內容包括祀天、祭地和享祖。祀天是祭祀天的,包括天地、日月星辰以及天地的神靈等。祭地是對山川、河流、包括祭社稷之神。享祖就是祭祀祖先,古時候有家廟、有族廟,要依時進行祭祀。二是嘉禮,內容很多,比如登極、朝會、大婚、饗宴、巡狩等。三是賓禮。賓禮在先秦的時候作用非常大,當時實行的是貴族共和體制,國王很類似盟主,到了后來建立了統一的集權的制度,軍隊歸國家或皇帝統領。在先秦時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分封制度,因而很多是外交禮節。秦漢以后賓禮就發生了變化,演變為國君與臣子、大臣之間的禮儀,唐宋時期賓禮就變成了普通老百姓之間交往的禮節。四是軍禮,主要是軍隊活動中的禮儀規定,現在我軍還有內務條令,規定軍禮。五是兇禮,原來是指國家有一些災難應該怎么解決。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有的國家發生災難了就降半旗,就是這么一個意思。因為古代人很迷信,講天人感應。在一些地方發生水災、地震了國君要先反思自己,是不是行政失誤了,先把罪犯赦免了,把財物分一分,把自己占有的土地讓給人民。到后來隨著禮的下行,--孔子曾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就是禮是在貴族的體系內,是上流社會,在下流社會是不講禮的。禮主要是維系貴族共和制。戰國以后,到秦漢的時候,禮逐漸的下行,--喪葬逐漸包括在兇禮之內。我們現在研究的還有葬禮,這個研究比較充分,我們發掘古代的墓志,古代非常講究這個禮制,墓多寬、用多高的棺槨,里面放的祭器有多少都有規定。

 

二、關于《儀禮》

 

   下面我們談談關于古代的“三禮”,也就是中國古代的三本禮書。

   第一本是《儀禮》。我們中國都講四書五經,五經在早期是六經,就是詩、書、禮、儀、樂、春秋。因為后來《樂》消失了,所以就變成了五經,但我們習慣上還是說六經。五經中的禮就是《儀禮》,最初不叫《儀禮》就叫《禮》,因為《禮》這本書主要是講士階層的禮儀規范,所以這本書又叫《士禮》,到西晉的時候才把這本書改成《儀禮》,就是禮儀的意思。這本書是現存最早的關于“禮”的著作。司馬遷認為《儀禮》這本書是孔子所做,班固也說孔子將遺留下來的周禮改編成了《儀禮》。《禮記》也記載了孔子編撰《儀禮》,《禮記雜記》說魯哀公叫人跟著孔子學禮,就是學《士喪禮》,可知其成書很早。

    現在看到《儀禮》一共有十七篇,有5萬多字。因為古代的書是用竹簡寫的,是一捆一捆的,并不是一本書。繩子一段順序就容易亂,就像我們現在有的書如果不打頁碼就容易亂掉一樣。秦漢時期的禮儀順序就出了問題。儀禮先有一個叫高堂生把禮傳給蕭奮,蕭奮傳給了孟慶,然后到后倉,后倉教了三個人,一個人叫戴德,一個叫戴圣,另一個叫慶普。他們經后倉傳授以后,他們都做了整理,篇數相同,都是十七篇,但次序不一樣。現在留下的是戴德禮和戴圣禮,他們是叔侄,后來被稱為大戴和小戴。不過1955年甘肅武威出土了漢簡,其中有《儀禮》,很多人認為這是慶普本,因為它和戴德本和戴圣本都不同。所以,現在《儀禮》還有排序的差別。

   《儀禮》記述的是“士”這個階層成年之后怎么學會禮參與社會活動。《大學》中說的人怎么參與社會的順序: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想真正成為社會有用的人,首先要從自己的修身開始,然后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儀禮》則寫的在這過程必須面對的一些禮儀規則。比如第一篇是冠禮,通過加冠表示作為成年人舉行的第一個儀式,然后就是婚禮。接著就面對一個祭祀的問題,你成婚以后就要參與一些祭祀宗廟的活動。古代的喪禮和祭禮很重要,接下來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治國家的時候涉及到的禮儀就是朝禮,比如朝聘禮,講述的是朝廷聘用儀式。古代的時候是很復雜的,與社區有社交的鄉飲酒禮和射禮,有的人說是在春天,有的人說是在秋天,其中有一部分是敬老人禮儀,這就是飲酒禮。怎么飲酒,怎么與朋友交往都要學會這套規則。比如射禮,也是每年要舉行一次,春秋時期通過射箭來選拔人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射禮的意義是想通過射箭比賽來講人與人君子之間的競爭。孔子講:君子爭就是按射禮來交往,怎么在競爭中保持你的君子風范。《儀禮》這十七篇講的就是這些內容,《儀禮》我們稱它是一個“士禮”很形象,就是一個人從成年后到走向社會必須要掌握的禮節。

   《儀禮》這本書對中國古代有哪些影響呢?

    第一,它強調士人修養的培養、養成。它把整個禮儀貫穿于人的培養之中,作為士人成年的必修課程,也是社會交往的規則和風俗。第二,中國古代之所以形成宗族關系、親情關系,正在于這種士禮所維持的尊尊親親的社會秩序。“禮”最初形成和“法”不同的取向就是,法是一貫的,不管是父子、夫妻,有問題了都要用法來解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禮不同,禮是講人情的,將遠近關系的,在法家的體系中,他們認為“禮”過于講人與人之間的友情、親情,所以不利于國家推行秩序。我們知道“禮”產生于商周時期,在商周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度,這種分封制度的維持就是靠血緣關系的,就是國君把自己的孩子分封全國各地,然后他們去世以后嫡長子繼承皇位,然后再分封土地,這樣就在全國就形成了以他的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關系,這種關系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的體系中,我們到后來也是如此,皇帝把自己的孩子分封到全國各地,期望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現在民間還流傳有一種長子、長孫的概念。這里面的優點就是利于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中國古代的政治理想是以家為單元,先有家后有國,一家一家作為單元發展。所以我們的禮儀制度首先是維護家庭的和睦,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然后建立一個整套體系。缺點就是過于講人情,所以對于國家推廣“法”不利。

 

三、關于《周禮》

 

   《周禮》,我們大家讀起來可能很費勁。這本書實際上最初的時候不叫《周禮》,叫《周官》。在秦朝的時候,下了焚書令,《周官》這本書就找不到了,到了漢朝的時候,漢文帝的時候有人找到了一個樂人,就相當于咱們現在的音樂工作者,他叫竇公。竇公就給漢文帝獻上了一篇魏文帝時期的文章叫《大樂官》。后來景帝有一個孩子叫劉德,他被封為河間王。他得到了一本書,這本書叫《周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個篇章,但最后一部分《冬官》沒有了。因為冬官是司空,他就取了一本書和他內容近似的書《考工記》補上,這樣就形成了《周官》。這本書形成以后,劉德就獻給了漢武帝,但武帝并沒有用,漢武帝和劉德都是景帝的兒子,但是因為劉德的學問、人品特別好,山東的儒生都跑到河間獻王這里,所以武帝對河間獻王是既敬、又畏。認為劉德在文人的心目中是超過了自己,所以漢武帝就壓制他,把他的書藏于密室。西漢后期,劉歆整理皇宮的藏書時就發現了這本書,他就請當時執政的人王莽立為博士,改名《周禮》,因為劉歆就認為這本書是周公所做,所以后來很多人認為“周”就是周朝的“周”。也有學者考證,這本書里面沒有提到一個周公,所以不可能是周公所做的,所以解釋成周朝的周不對。這個“周”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周官》里面是分六個官:春、夏、秋、冬、天、地。六官手下是60個屬官,這樣就是360個官,這360個官實際上是象征天地360度。因為這個“周”是周天之官,這樣解釋起來就好一些了。

    在這種情況下,關于周書成立于什么時候一直有爭議,我們先不管。一個是說西周時期周公所做,這個沒有證據。還有人說是劉歆偽造的,這個又太晚,所以這樣的話,戰國時期也不對。后來有個學者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戰國時期寫數目字的時候一般寫十二就是就寫成十二,而戰國之前是寫成十有二。這樣大致上我們就確定為春秋時所作。基本上反映了周朝的制度,但也有與周朝制度不同的地方,有的學者根據出土的一些銅器銘文與《周禮》里面記載的館制來比較,發現同的少,不同的多。所以我們說《周禮》并不是完全是周朝的官職,也帶有理想的成份,當然它也反映了周代職官制度。

    這本書里面把官員分成六類:一是天官冢宰,冢宰主要是管理國家的政務,包括財政和建設。二是司徒,也就是管老百姓,所以就掌邦教,也分管土地和賦稅。三是宗伯,掌管禮儀的、也管教育和文獻,他和他屬下就負責禮儀這一塊。四是夏官司馬,司馬掌管軍事、軍政。古代的司馬一般都是掌握軍事的,同時也包括掌管兵書和一些行政,比如軍事訓練。五是秋官司寇,主要是管司法的,掌邦禁,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司法。孔子就做過大司寇,他實際上是管兵書和行政,也管外交。六是冬官司空,但這篇已經佚失了,《考工記》記載了古代大量的制作,制作弓箭這樣的一些工藝。

   《周禮》對中國影響很大,漢、唐、宋經常引《周禮》改制。如王莽就從《周禮》里面尋找根據,官職根據《周禮》來改,而且還根據《周禮》改禮儀制度,根據《周禮》改賦稅,所以王莽改制失敗,就在于過分照搬《周禮》,把周禮看作一種經驗,而不是一種理想。西魏時,宇文泰進行改革,也是以《周禮》來設官職。王安石變法,也從《周禮》里面找根據,他重新對《周禮》進行了解釋,并加以借鑒,如青苗法都是從《周禮》而來。太平天國起義時他們就按《周禮》建禮制,《周禮》里面有女官他們就設立女官,整個太平天國軍隊的編制是按《周禮》來的,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而且還根據周禮的記載分配土地。《周禮》里面講軍政合一,老百姓平時一家出一個人參加軍事訓練,打仗時就跟著走,很類似現在的民兵制度。

    更有影響的是《周禮》建立的官僚體系為歷代中國所通用。唐仿照《周禮》,訂《大唐六典》分六官天地春夏秋冬。武則天改制時,還有意識學《周禮》來改官制。明朝編《明匯要》,明確寫其設官大體按《周禮》規六部。后來我們說從唐朝開始的禮、戶、吏、刑、兵、工的六部,也就是說我們在周朝的時候,在《周禮》里面天官、地官等設置與禮、戶、吏、刑、兵、工就很類似,比如兵部近于司馬,刑部近于司寇,工部就近于司空,戶部近于司徒,禮部近于宗伯等。而且古代官吏考核也借鑒了《周禮》,比如他們考官成、官行和官力,官成就是考察官員的成績,還有官員的能力,還有官員的廉潔。考察的方式也是按《周禮》分兩種:一個歲計、二是大計。歲計是年終考核,三年任期期滿之后要進行考核,很類似現在的任期考核。考核的標準按《周禮》的描述共分幾類,第一個是善,也就是德行如何。第二是能力,第三就是敬,看是不是很勤奮,很勤勉。第四是正,作為一個官員是否公正,是否能夠秉公執法。第五是法,考察是否遵紀守法。第六是辨,你是否能辨別是非。我們現在考核也是這些內容。

    另外,古代官吏選拔制度也受其影響。由于《周禮》成書于商周時期,那時實行的是尊尊親親的原則,比如幾個貴族商量以后就可以任用官吏,這個尊尊親親發展之后到漢代,就變成了任子制度,就是高官的孩子也可以被推薦做官。而且察舉,是規定高官你可以推薦一個人做這樣的官。這些意識都是從《周禮》里面來的。

 

四、關于《禮記》

 

    《禮記》這本書是對我們現在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因為《周禮》記的官制我們現在基本上不用了,《儀禮》記的禮儀我們現在都不用了,而且我們也很難懂得那些名物制度的具體細節。這兩本書離我們比較遠,離我們比較近的還是《禮記》。

   但在春秋時期影響最大卻是《儀禮》,孔子以及先秦的儒生在傳授的時候留了很多參考資料,比如冠禮,他解釋說為什么要舉行冠禮,后來學者傳授給弟子時也要進行解釋。這些解釋和參考資料被稱為“記”,也就很類似于現在的筆記。這些記最初是隨著《儀禮》流傳的,越增加越多。到了漢朝,有人就開始整理它。戴德和戴圣把附在《儀禮》中的記錄剝出來,不放在《儀禮》里面,然后單獨成書,分別編寫了一本書。大戴的是85篇,小戴的書是49篇。大戴有些篇章失傳了,沒有廣泛的傳播。小戴的流傳較廣,現在一般所說的《禮記》主要是指小戴《禮記》。

   《禮記》大約十萬字,正好是《周禮》和《儀禮》加起來的篇幅。我們現在看小戴禮49篇,內容很豐富,也很博雜。其中的內容都是從戰國到漢初的學者寫的,有些篇章寫的很晚,具體哪一篇是誰寫的現在很難考證,雖然有些說法,我們都無法確實證明。

   《禮記》的內容,按照梁啟超的分類是五類:第一類是解釋禮的本義的,比如什么是禮。第二類是專門解釋《儀禮》的,《儀禮》的十七篇這里面都有專門的解釋。第三類是孔子和當時的一些人關于問答內容。第四類是記述一些故事,第五類是格言。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就是三類,第一類就是解釋《儀禮》,比如《儀禮》里面有婚禮,《士婚禮》就是士婚的意義。《儀禮》有《士冠禮》,就是士人舉行加冠的禮,為什么要加冠呢?《禮記》有一篇《冠義》,對加冠禮進行解釋。第二類就是鄉飲酒禮,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社交禮儀,《儀禮》就講鄉飲酒禮的原則:先是登堂,然后是鞠躬,然后獻酒,然后退下來,然后念祝詞,然后坐下來,講一個過程,他怎么說,你怎么說,他怎么答,你怎么答。到了《禮記》里面,他就講為什么你要三拜、為什么要獻酒,對這些儀式進行解釋。

   第二類是整合和發揚儒家學說的。比如《大學》和《中庸》,《大學》是講外王之道,《中庸》是講內圣之法,就是講怎么來養心性,使自己走向內圣,如何通過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三類是記一些日常禮俗的規定,古代禮俗到士這個階層以下就不再過分講禮,這就是所謂的禮不下大夫。《禮記》里講“禮不下庶人”,士這個階層是“禮”的終結。雖然民間也講禮,但那不過是禮俗,而不被視為經典的禮。漢代以后很多學者都想把“禮”推廣到士階層以下,所以有一個曹褒專門治禮,他說讀書人以下的人不講了禮,但一直沒有成功。一直到清朝,都沒有撰成功。但民間也有禮,這個禮不是作為儀禮的禮,而是禮俗的禮。比如《禮記》里面有《曲禮》,鄉曲禮,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社區。講內則,講夫妻之間怎么交往。還有一些禮俗,比如“將上堂聲必揚。”就是你去別人家,一般正常的話我們應該先敲門,等待主人接,但如果沒有人,你不能悄悄的進去,你就要聲必揚,要說話進去,如果人家沒聽見就容易引起誤會。這些都是我們經常用的。

   《禮記》對古代中國的影響主要是在理論層面上。首先是社會理想。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所追求的目標,包括現在追求的目標在《禮記》里面都寫了,先是小康社會,然后是大同社會,康有為變法時就寫大同書,孫中山也主張天下大同。所以這種思想、觀念之所以對人類有影響就是他所提出的影響是幾十代、幾百代都達不到的。我們先秦時期提出要建小康社會,現在我們還在建設,盡管內容不同,但這個理想缺失以一貫之的。《禮記》里的這個社會理想激勵了幾千年的仁人志士為之奮斗。我們每次變法都是追求社會的更加平均、更加平衡,貧賤、富貴、包括老少都有所養,這是中國幾千年進行變革的精神動力和理論源泉。我們現在提出的老有所養,老年要建立一個社會保障體系。少有所安,給小孩建立一套培養體系、教育體系。這些不僅是我們現代的需要,也是我們幾千年的一個夢想。

   其次是德治觀念對中國政治應該非常大。我們在治國的時候,法家講以法為主,儒家講德為主。所以這個制度要求國君和領導必須做表率。儒家要求是領導要給當地的老百姓做示范,是國君要給天下人做示范,這樣通過示范和典范的作用建立起一個講究德行、重視德行的社會體系或政治文化。我們現在也在講以德為主。

    第三,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社會道德體系在《禮記》中得以全面體現,而且忠和孝常被作為社會體系的道德基礎。在社會關系中強調忠孝,在家盡孝,出外盡忠,認為孝是一個人在家庭和社會結合的根本。從漢朝開始就講以孝治天下。所以帝王對自己的母親、母后很尊重。一個對自己父母不尊敬的人會對社會關愛嗎?一個對自己的妻子兒女擔不起責任的人會對社會承擔責任嗎?所以這個由近及遠,這種觀念意識是中國幾千年形成的。你看這個人怎么樣?就看他對父母、孩子、妻子怎么樣,就能看到他對社會的態度。我們現在已經很重視這方面了。比如一個人他父親去世了不管、母親去世了也不管,時間一長我們就產生了疑問,就是他的親人有病了都不管,他怎么對待別人呢?所以儒家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先愛護自己的父母才能愛別人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才能愛別人的孩子,官員只有能在社會中做示范作用,參能擔當起治國的重任。

    總的來說,“三禮”的所體現的理論體系、制度規定以及其精神取向等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的進程,已經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中,我們現在的很多行為、想法和觀念也與先秦的這三本書息息相關,而且很多禮俗在現在生活中還在使用,以后有時間我們來談談禮儀與當代社會。謝謝大家。

 

文章引用自:

 

[三禮與古代中國(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古代的剪紙資料

2.中國古代著作易經

3.

4.中國剪紙資料

5.

6.

7.中國古代經典散文

8.

9.中國古代唐詩之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