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民之樂,憂民之憂
年段:高二 學科:語文 主備:陳淑娟 審核:
課時:二課時 課型:新授 班級: 姓名:
一、學習目標:
1.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正確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
3.學習對比描寫在說理中的作用。
二、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閱讀正文,參考注釋,完成如下內容。
1、為下列字注音。
(1)王語暴( ) (2)庶幾( ) (3)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 )
(4)直好世俗之樂( ) (5)舉首蹙頞( ) (6)羽旄之美( )
(7)放于瑯琊( ) (8)秋省斂而助不給 ( )
(9) 睊睊( ) (10)慝( )(11)徵招( )
2、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王語暴以好樂 (語: 。好: 。)
② 王變乎色曰(色: 。) ③今王鼓樂于此 (今: 。)
④經之營之(經、營: 。) ⑤庶民攻之(攻: 。)
⑥遵海而南(遵: 。) ⑦秋省斂而助不給(省: 。給: 。)
⑧為諸侯度(度: 。) ⑨民乃作慝 (慝: 。)
⑩師行而糧食(師: 。) ⑾人不得,則非其上(非: 。)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釋詞義。
① 今之樂由古之樂 (“由”通“ ”,如同。)
②可得聞與(“與”通“ ”,語氣詞。)
③直好世俗之樂耳(“直”通“ ”, 。)
④時日害喪(“害”通“ ”,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 ”,你。)
4、歸納詞類活用現象。
①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樂:名詞活用為 詞,娛樂。)
②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少、眾:形容詞活用為 詞,少數人、多數人)
③今王鼓樂于此(鼓: 。)
④吾王庶幾無疾病與(疾病:名詞活用為 詞,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王:名詞活用為動詞, 。)
⑥庶民子來(子:名詞作狀語,像 一樣。)
⑦而民歡樂之(歡樂:形容詞意動用法, 。)
⑧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憂:形容詞 動用法,以……為歡樂,以……為憂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詞活用為 詞,居住。)
5、分類列舉本文出現的文言句式并寫出正常語序。
①賓語前置句:
好樂何如 何以能鼓樂也
何以能田獵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觀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詞短語后置(狀語后置)句:
王語暴以好樂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今王鼓樂于此 今王田獵于此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吾欲觀于轉附、朝儛
③被動句:
暴見于王 他日,見于王曰
6、翻譯下列語句。
(1)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2)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4)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5)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⑺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⑻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⑼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⑽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⑾于是始興發而補不足。
7、梳理課文內容:
第一則記錄了孟子與 、 的兩次談話。第二次談話的主要內容有:
①
②
③
從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來看,第三則選文有著怎樣的特點?
8、簡要概括一、二、三兩則的主旨(主要意思)。
9、合作探究:
(1)孟子是如何調控與齊王談話的氣氛的?
(2)孟子與齊王談話中的兩層鋪墊在哪里?它的作用是什么?
(3)孟子描繪了人民個個“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 離散”的悲慘圖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國君身體健康的太平景象這兩幅畫面,其作用是什么?
(二)精彩展示
1.分組展示學習成果,朗讀課文,串通文意,落實文言基礎知識。
2.請兩位同學分飾孟子、齊王,把孟子與齊王的這段對話用現代漢語演繹一遍,要求逼真地讀出人物的特點。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
(三)測評、反饋
*做達標訓練35頁高效評估部分習題并完成以下練習。
(一).模仿示例歸納本文的一詞多義現象
以: ①暴未有以對也(連詞,來。) ②王嘗語莊子以好樂(介詞, )
③以嚙人,無愈之者 (表假設, ) ④無以,則王乎(同“已”,副詞, )
⑤不推恩無以保妻子(連詞, ) ⑥以若所為,求若所欲(介詞, )
見: ①莊暴見孟子 (拜見) ②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 ( 見)
③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 ( 見)④居有日,扁鵲復見 ( 見)
⑤誠恐見欺于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樂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直)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 同“值”, )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直)
(二).分析思想內容;
1.“王變乎色”的原因,正確的一項是( )
A.齊王有不悅之色,認為孟子不該問自己好樂的事。
B.齊王有慍怒之色,認為莊暴不該把齊王好樂的事告訴孟子。
C.齊王顯出愉悅之色,認為孟子提到好樂的事,令人高興。
D.齊王有羞愧之色,認為自己不該好樂。
2.孟子規勸齊王“與民同樂”很有說服力,對其原因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孟子抓住齊王心理,順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夠為齊王接受。
B.孟子在論證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賞音樂和打獵為喻,形象生動,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響,有地位的人,齊王敬仰他。
D.孟子在論證中,善用對比,把百姓對國君取樂兩種不同態度對比,很有說服力。
(三).翻譯下面的文段。
為民父母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
(四).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請你根據下列的成語的釋義,寫出對應的成語及近義詞和反義詞。
1.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該成語為( ),其近義詞為( )。
2.形容房屋或錢財非常寬裕、用不完,該成語是( ),其反義詞為( )。
3.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該成語為( ),
其反義詞為( )。
(五)本課三則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請結合文章說一說對比手法的好處
三、有關資料:《樂民之樂,憂民之憂》譯文
(一)莊暴進見孟子,說:“我朝見大王,大王和我談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么樣啊?”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很不錯了!”幾天后,孟子在進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暴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宣王臉色變得不好意思他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樂,只不過喜好世俗的音樂罷了。”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音樂與古代的音樂差不多。”宜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嗎?”孟子說:“獨自一人娛樂,與和他人一起娛樂,哪個更快樂?”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娛樂更快樂。”
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娛樂,與和多數人一起娛樂,哪個更快樂?”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娛樂更快樂。”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娛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 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見到旗幟的華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昔說: ‘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 王車馬的聲音,見到旗幟的華麗,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倘若大王與百姓一起娛樂,那么就會受到天下人的擁戴!”
(二)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此為樂嗎?”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此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詩經》說:‘開始規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建臺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 周文王雖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三)齊宣王在別墅雪宮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樂嗎?”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 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有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從前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附、朝舞兩座山去觀光游覽,然后沿著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瑯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圣賢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說:‘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內的工作的意 思。沒有不和工作有關系的。春天里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秋天里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夏朝鍰燉镅彩郵棧袂榭觶對歉收的給予補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游歷,我?nbsp;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么能得到賞賜?一游歷一巡視,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游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饑餓的人得 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這種出游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真是 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什么叫流連荒亡呢?從上游向下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向上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 加節制叫做亡。古代圣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至于大王您的行為,只有您自己選擇了。’“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后駐扎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詞說:‘畜君有什么不對呢?’‘畜君’,就是熱愛國君的意思。”
《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學習導航答案
(一)自主學習:
1、為下列字注音。
(1)王語暴(yù) (2)庶幾(shù jǐ) (3)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lè)(4)直好世俗之樂(zhǐ))(5)舉首蹙頞(cù è)(6)羽旄之美(máo) (7)放于瑯琊(fǎng yá) (8)秋省斂而助不給 (xǐng jǐ)
(9) 睊睊( juàn) (10)慝(tè)(11)徵招(zhǐ sháo )
2、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王語暴以好樂 (語:告訴。好:喜歡,愛好。) ② 王變乎色曰(色:臉色。)
③今王鼓樂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經之營之(經、營:都有測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⑥遵海而南(遵:沿著。)
⑦秋省斂而助不給(省:視察。給:不足。) ⑧為諸侯度(度:法度,準則。)
⑨民乃作慝 (慝:邪惡。) ⑩師行而糧食(師:眾人。)
⑾人不得,則非其上(非:責怪,非難。)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釋詞義。
① 今之樂由古之樂 (“由”通“猶”,如同。)
②可得聞與(“與”通“歟”,語氣詞。)
③直好世俗之樂耳(“直”通“只”,只是。)
④時日害喪(“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4、歸納詞類活用現象。
①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樂:名詞活用為動詞,娛樂。)
②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少、眾: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少數人、多數人)
③今王鼓樂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幾無疾病與(疾病:名詞活用為動詞,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王: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
⑥庶民子來(子:名詞作狀語,像兒子一樣。)
⑦而民歡樂之(歡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歡樂。)
⑧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歡樂,以……為憂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詞活用為動詞,居住。)
7、從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來看,第三則選文有著怎樣的特點?
為了引出“與民同樂”的觀點,文章不僅用了兩幅畫面,而且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當然,這里主要是慘景圖和樂景圖的對比,這個對比在用法上有一個特點,即分兩步采用分述的方式進行,慘景圖的描繪,引出的是反面的結論“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樂景圖的描繪,引出的是正面的結論“此無他,與民同樂也。”這種兩步分述的對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對比的,在學習時要注意借鑒。
8、簡要概括一、二、三兩則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張人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賢明,才會享受真正的快樂(池沼苑囿之樂)。 3、 孟子引用齊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勸諫的故事,闡明了君王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道理。
9、合作探究: 1、孟子是如何調控與齊王談話的氣氛的?
首先,齊王把自己和孟子對立起來,談話氣氛非常僵硬,齊王簡直是給孟子來了一個大關門。孟子與齊王談話,是從齊王好樂開始的,可是,齊王根本不顧孟子的面子,變了臉色,還說“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讓孟子談他的“先王之樂”,而事實上,孟子的談話肯定是離不開談“先王之樂”的,因為孟子的音樂觀是與王道有關的。其次,我們要看清孟子面對這并不融洽的氣氛所用的對策。如果孟子勉強硬談先王之樂和世俗之樂的是非,談話氣氛可能更加緊張,更關鍵的是達不到勸說齊王與民同樂、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時轉換了談話的內容,幾乎是迎合齊王似的說了那句“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其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想通過引起齊王興趣,改變談話氣氛。但是這句話卻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經巧妙地把談話內容引入了政治領域。緊接著,孟子又說“今之樂猶古之樂也”,這話是承接齊王的“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而言的,但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其間孟子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概念,于是,出現了四個概念:“先王之樂”、“世俗之樂”、“今之樂”、“古之樂”。這四個概念的出現,使孟子轉換了話題,為齊王鉆進自己的圈套作好了準備。至此,孟子就已經完成了化被動為主動的轉移。要指出的是,孟子為了緩和談話氣氛所用的手段,并沒有改變自己原來對音樂的立場,卻把談話引入了自己想說的領域。
2、體會孟子與齊王談話中的兩層鋪墊的作用。
這兩層鋪墊就是孟子的兩次提問和兩次回答,孟子的兩問是“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和“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齊王的兩次回答“不若與人。”和“不若與眾。”說這話的前提是齊王忍不住主動地說“可得聞與?”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闡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確,一是蓄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加重談話氣氛,誘導齊王在思想上趨向自己與民同樂的觀點。
3、孟子描繪了人民個個“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 離散”的悲慘圖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國君身體健康的太平景象這兩幅畫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說教。通過描寫來說理,在議論文中可以借鑒使用。
一、模仿示例歸納本文的一詞多義現象
以: ①暴未有以對也(連詞,來。) ②王嘗語莊子以好樂(介詞,把)
③以嚙人,無愈之者 (表假設,如果) ④無以,則王乎(同“已”,副詞,停止) ⑤不推恩無以保妻子(連詞,用來 ) ⑥以若所為,求若所欲(介詞,憑)
見: ①莊暴見孟子 (拜見) ②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 (接見)
③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 (看見)④居有日,扁鵲復見 ( 進見)
⑤誠恐見欺于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樂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筆直)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 同“值”,價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二、分析思想內容;
1、 A 2、 C
三、翻譯下面的文段。 為民父母
譯文:(孟子說:)“國家君主選拔賢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讓地位卑下的超過尊貴的,原來疏遠的超過親近的,這種事難道可以不慎重嗎?您左右的人都說他賢德,這還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說他賢德,這也不能肯定;全國人民都說他賢德,這樣可以進一步考察他;發現他確實是賢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說他不賢德,不要輕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說他不賢德,也不要輕信;全國人民都說他不賢德,這樣應該認真審察他;發現確實是不賢德,就應該及時撤換他。您左右的人都說他該殺,不要輕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說他該殺,也不要輕信;全國人民都說他該殺,這樣就應該認真審察他,發現他確實該殺,這樣就應該殺掉他。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全國人民殺掉他的。如果做到這樣,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四、1( 洞察秋毫 洞若觀火) 2(綽綽有余 入不敷出或捉襟見肘) 3( 杯水車薪 綽綽有余)
五、采用對比手法可使“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0.后顧之憂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