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07級 孟小湲
《再別康橋》是人教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徐志摩,是現代著名現代詩人、散文家。本篇將自然景物與人文情懷完美結合,表達了對康橋的深沉依戀,體現了詩人唯美的審美風貌和放達的精神境界。其抒情的三個境界--意象、意境、意蘊,值得仔細揣摩品讀。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單元目標提示: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象和聯想,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實際就是注重學生的個體感受,培養其抽象思維能力。在課程標準中也提到:注重審美體驗,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也就是要深入挖掘語言背后的人文情懷。本文最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多層次的美。據此,我擬定了兩點目標:
1. 學習用“三境美”鑒賞法賞析詩歌。
2. 通過朗讀、品析、聯讀等方式感受惜別之情
學生由于剛進入高中,需要進行一些基礎方法的培養,故而重難點應放在學習用“三境美”鑒賞法賞析詩歌。
為了突破難點,落實重點,我將主要采用范讀法、讀書指導和法點撥法來幫助學生樹立詩歌“三境美”的鑒賞體系,而如何將概念轉化為一種能力,需要學生運用朗讀感知法、探討法和練習鞏固法來實踐、檢驗。
在具體教學操作中,課前我會播放《送別》的輕音樂,營造分別的氣氛,同時也為后面的詩歌聯讀鋪墊。然后通過相關影視片斷的放映導入到課文,同時完成對作者背景的介紹。
首先通過朗讀讓學生對本文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其次就本文的寫作特色進行討論,以期實現個性化解讀,同時了解學生的鑒賞水平。
對于詩歌的鑒賞,我分為了兩步:首先是詞語的鑒賞,重點放在“沉默”一詞。雖僅僅兩字,卻是人類深沉情感的一種表達,可以聯系相關的詩詞體會這種古今共有的情感,再聯系自己的體驗,進一步體會其中深意。然后是針對本課教學重難點--“三境美”的學習。通過介紹相關概念,聯系文本具體分析的方式開展。為了鞏固學習成果,我安排了一個學生自主鑒賞《送別》一詩的環節,再聯系本文進行對比聯讀,使學生感受兩種不同的寫作風格和藝術境界。
朗讀是貫通課堂的一條紅線,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穿插。因為朗讀,能鍛煉學生的表現能力,量化學生的吸收程度,體現學生的感知深度。
為了提高學習興趣,在聯讀環節,我設計了“精靈卡片”以增加新穎性,將課后作業組織專欄張貼以增加競爭性。
[《再別康橋》教學預案說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說課)]相關文章:
2.天氣教學說課稿
10.人教版少年閏土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