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于2001年秋季進入實驗階段,2002年秋季進一步擴大了實驗范圍,我區(qū)也進入省級課程改革實驗區(qū)范圍,義務教育新課程體系全面進入實驗階段,2005年秋季,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的學生原則上都將進入新課程,2005年春季,也是我區(qū)課改首屆初中畢業(yè)。課程改革從啟動,實驗到全面進入,教師將全部進入新課程,成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新課程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課程改革最終要落實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原來依據(jù)《教學大綱》進行的教學活動變?yōu)橐罁?jù)《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也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基本依據(jù)。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利用教材,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學習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關系如何呢?筆者就自己學習《走進新課程》一書的點滴體會在此談談。
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關系如首頁圖解,現(xiàn)就三者關系闡釋如下:
一、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應該理解新的教育理念,不應該用舊的觀念看待新問題,也不能用新理念的一個觀點衡量所有問題。新課程要求教師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才能勝任新課程所提出要求的教師角色。教師角色逐步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過去教師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接受知識的達成和教學的結果,現(xiàn)在教師課前關注的是學生的可能反映與相應的對策,課堂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課后多了反思與調整總結的環(huán)節(jié)。變?yōu)榇龠M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fā)展的組織者角色。世界上,不管什么活動,都必需有組織者,才能使活動有序進行。教學活動更是如此,特別是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從教學的角度講,它意味著學生是在教育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成長起來的,所以教學活動要教師進行精心地組織,讓學生學習生活得有趣味,學得好,健康的成長。
教師又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是學生生活的引路人,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僅僅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教師在教學中是否采用激勵性、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應變性的教學策略,教師在課堂上是否以服務者、合作者(此文不談)、引導者的角色出現(xiàn),是否體現(xiàn)了“平等中的首席”,“情感上的藥劑師”,“學習中的助手與合作伙伴”等先進理念。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要樹立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在課堂上時刻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變化,并深入其中加以引導,一位好教師要善于運用自己幽默、機智的語言來點撥學生,注意他們的情緒導向,作到引而不發(fā),或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巧妙地點撥,春風化雨,使學生豁然開朗,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誘人境地,發(fā)揮好引導者的功能。新課程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播者角色變?yōu)閷W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有時適時真誠的賞識,是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的支撐點,讓賞識給學生送去快樂,送去樂趣。賞識能讓學生擁有成就感,使學生產(chǎn)生從困難堅定走向成功的信念。這樣,教師由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角色,這個轉變可以帶來教學效果質的飛躍。
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xiàn)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新課程改革,師生關系起了變化,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系,教師為主,學生服從,師生不能平等地交流,造成學生心理失衡,對交流失去興趣,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更無從談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師生之間人格上的平等,用真情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有益于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學生平等的研討問題,自由的雙向交流,使學生形成探求創(chuàng)新的心理取向和性格特征。所以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互尊,師生互愛。互尊把教師從“神圣不可侵犯”上請下來,不再“神圣不可侵犯”。互愛也把學生從“從者”的角色中解脫出來,還其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通過親身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全人”的發(fā)展,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再把學生看做是裝載知識的容器,或攫取自然資源,從事物質生產(chǎn)的工具。而是把今天的學生當作國家和人類未來的主人。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
三、教材是聯(lián)系學生和教師教與學的橋梁。作為教師,應該理解教材是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對學生文化的全面提高起著綜合的影響。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要用新課標理念,把握新教材的特點,發(fā)揮新教材的優(yōu)勢,才能用好新教材。教師通過理解使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利用教材進行學習活動。傳統(tǒng)教學認為教師只要把教材鉆研透,把教材的知識教給學生;學生只把教師傳播的知識接受下來就可以了。教師與學生在教材這一橋梁上不處在同一個層面。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教材作為溝通師生教學的橋梁,學生利用教材學習,教師正確理解使用教材,師生同處一個層面。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只是教與學雙邊互動,共同合作。教師借助教材這一橋梁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教材進行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兩主”關系在新課程改革中,它的位置有了明顯的變化。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應該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服務。因此,教師在理解使用教材時,就必須首先考慮學生學什么,教師要教什么,學生怎樣學,教師要怎么教的問題。
四、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平臺,為了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筆者認真學習了《走進新課程》一書,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的《課程標準》體現(xiàn)了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一體的,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目標。要很好實現(xiàn)這一目標,首先應正確理解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關系。這是搞好教學活動的前提。而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教學活動的主平臺。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綜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組織并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會學習。筆者認為可從圖解所列的六個環(huán)節(jié)入手。
情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下功夫對學習情景的精心創(chuàng)設。所謂情景交融,情由景生,情景的創(chuàng)設須要教師講究靈活多變的藝術,情景創(chuàng)設得好,才能使學生置身于,甚至沉醉于其中。
興趣:只有當學生融入到學習情景中,才會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而學生學習興趣的產(chǎn)生,同樣須要教師千方百計地激發(f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產(chǎn)生自覺學習的動力。當學生產(chǎn)生了學習興趣,自然而然也就對學習產(chǎn)生強烈的欲望。
意識:欲望亦強烈,才會有參與學習的意識,意識是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xiàn)實的高級形式。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于存在。此時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這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當學生有意識地參與教學活動,他們才真正的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
方式:當學生有意識參與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是一個個的“個體”,每個“個體”是有差異的。他們的思維,他們的學習方法方式就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不同的學習方式,適用于不同學生。
訓練:在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特別是課堂教學,教師采用豐富多彩的各種訓練。訓練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解題的技能技巧。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牢固掌握知識。
習慣:通過嚴格的訓練,讓學習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應是長期不懈地加強,訓練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身心疲憊,這又是大多數(shù)教師普遍都有同感。如何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實踐:學生積累掌握知識如何,能否運用各種技能,只有通過實踐來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實踐,通過合作探研實踐,來檢驗自己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情況。從而在實踐中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
隨著課改的全面進入,教師將全面進入新課程,教師和學生也必然會在教學中發(fā)揮主動性和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在此筆者就不作深入闡述。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挑戰(zhàn),也給教師帶來了機遇。我們廣大教師要以更飽滿的熱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在教學實踐中深化改革,為努力建設高素質、高水平的基礎教育盡一份力量。
注:本文一些理論依據(jù)參閱《走進新課程》一書和《現(xiàn)代教育報》部分文章
作者姓名:李宗木
工作單位:三明市三元區(qū)莘口中學
通訊地址: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qū)莘口中學
郵政編碼:365002 聯(lián)系電話:0598-8371603
電子信箱:leecongmu@163.com
[解讀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關系--《走進新課程》學習體會(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小班教師教學論文
7.體育教師教學論文
10.幼兒教師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