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教案
原野
教學目標:通過適當忽略文言知識,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教學,幫助學生克服文言學習中的畏難情緒,樹立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學習在紛繁蕪雜的事件中,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條理清楚地敘述事件的方法。通過對文章內容的研討,培養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和自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勾踐為了復國報仇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這些措施的效果的認識。
教學課時:2課時
預習(1課時):
(第一課時)
1、 在課文旁邊的空白處寫上閱讀中的困惑、心得,學寫批注,具體可參照《范愛農》。
2、 利用圖書、網絡,影視等,搜集吳越之戰的背景材料,準備在班上交流。
3、 通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準備復述故事梗概。
4、 在作業本上完成《思考與練習》第二題10個句子的翻譯。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任選一項。也可安排在預習課上來做):
(一)、給下邊一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用一個成語作標題,注意其中加點的詞語。
勾踐之困會稽也唱然嘆曰吾終于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參考答案)
1.標點
勾踐之困會稽也,唱然嘆曰:“吾終于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2.標題:臥薪嘗膽
3.加點的詞語
女通“汝”,你。
重 (chóng)采--指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
折節--屈己下人。
振--通“賑”,救濟。
吊--慰問。
(二)、指出下面顏邁給蒲松齡的對聯中涉及的兩個成語典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成語典故:破釜沉舟(西楚與秦)、臥薪嘗膽(吳越之戰)。
二、吳越之戰的背景資料:
分組匯報資料搜集情況。
學生匯報后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勞動,根據情況作適當補充和糾正:
吳越是春秋后期興起地兩個大國,兩國經常攻戰不休。公元前496年,吳攻打越,戰于姑蘇(今浙江嘉興),吳師戰敗,吳王闔閭受傷死去。兒子即位。公元前494年為父報仇,敗越于春椒(今江蘇蘇州),又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即位三年后討伐吳國,在五湖(今太湖)大敗。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并使人向吳王求和。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三年,回國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訓”,一方面為保命存國,施行緩兵之計,忍辱含垢圖生存,一方面引誘吳王肆無忌憚地膨脹稱霸諸侯的野心。吳先后征服中原的魯、邾等國,壓服齊、晉,奪得霸主之位。《左傳》說夫差“吳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說吳王不恤民力,“視民如仇”,窮兵黷武,凋敝不堪。事實如此,吳王沉湎聲色,擾亂農工,違背時令,相信讒言,喜歡倡優,疏遠了拾遺補闕、勸善規過的大臣,所以通達賢人隱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圍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茍且偷安。勾踐、魯哀公十六年攻打吳,魯哀公二十年保衛了吳,在軍營中過了三年之后,終于在魯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滅吳。
二、預習作業處理:
1、 教師出示書面作業答案,學生交互批改作業,強化互動與合作。
2、 學生復述故事梗概,師生補充糾正。
三、誦讀課文,弄懂字、詞、句含義:
(一)、誦讀課文:
提倡師生合作,教師范讀某幾段落,其余段落由學生完成。
1、 讀準字音。
2、 讀準句讀。
3、 讀出一定語氣。
(二)、內容梳理:
學生提出批注中的疑難字句,同學幫助解釋,解釋不了的教師指導。
三、課文分析:
1、 結合《思考與練習》第一題,思考勾踐采取了哪些內政外交政策使自己國力強大,最終打敗夫差的?
(外交方面:任用智謀超群、忠心耿耿的文種為使節,麻痹夫差,拉攏伯嚭,離間吳國君臣,為自己贏得存活的機會和寶貴的時間;內政方面:以民為本,贏得民心,畜養民力;實行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增強國力)
2、 當越國強大時,國民請戰,勾踐為什么要阻止?
(勾踐的話說明他能自我檢討,同時他認識到,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依靠百姓的力量。他的拒絕,是對民心的檢測,也是使百姓斗志更為高昂的手段。在這種有意的的壓抑下,百姓更加團結、更加舍命--“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3、越國復國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淪,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4、本文塑造了一組形象鮮明生動的人物,試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他們的思想性格特點。
(學生討論,最后明確:
勾踐:一代開明圣賢的明君。他胸懷大志,不忘國恥,有膽有識,處變不驚;知人善任,勇于自責,能屈能伸,奮發圖強;撫慰百姓,深得民心。
夫差:一個有勇少謀的昏君。他優柔寡斷,剛愎自用,驕矜自滿,不納忠言,聽信佞臣,終于錯失良機,埋下禍根。
文種:一個治亂之賢臣。他耿直坦率,忠貞自負,足智多謀,長于辭令。
子胥:一個失敗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諫君主,觀察敏銳,分析深刻,但缺乏進諫之藝術,又遇上惑于讒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東流。
伯嚭:一個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職責于腦后,貪圖越國美女,巧言惑君,幫助越國“行成于吳”,成為吳國滅亡的千古罪人。)
四、寫法探究(根據學習情況決定取舍):
1、分析本文詳略取舍上的特點:
提問:文章標題為“勾踐滅吳”,那么,全文的重點是否在于“滅吳”之戰?
(明確:吳越戰爭的具體情節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內容,因此文中隱去了吳越五湖之戰、勾踐被打敗這一段史實:對于越國反攻過程中數年發生的幾次戰爭,也只是一筆帶過。而和談備戰是作者要重點表現的,因此不惜筆墨放開去寫。寫和談,各色人等紛紛出場,文勢跌宕,高潮迭起。寫備戰,從人力物力兩方面寫,人力一面寫得尤為詳細,如婚娶的具體規定,獎勵剩余的具體措施等,無不如實筆錄。從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踐滅吳,事有必然;夫差覆亡,無法逆轉。)
2、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明確: (1) 敘述語言古樸簡明,點到即止,絕無贅言; (2)人物語言個性鮮明,旁征博引,巧譬善喻; (3) 人物對話曲折盡情,起到了推進事態發展與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4)人物語言切合特定環境與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踐只有在兵敗國危以后才會親切地稱三軍將士為“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并提出誰能退吳,便與他一道分享國家權力。再如文種作為治亂之賢臣,忠心耿耿,才敢于對勾踐提出批評。而伍子胥、老謀深算,富有遠見,才會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與越國議和的理由。)
本課小結:
1、 重點字句。
2、 人物及經驗教訓。
3、 寫法。
課后作業:閱讀附錄所選材料(教師復印)。
附:
1、閱讀下文,結合課文作比較閱讀。
吳以伍子胥 、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伐越。越王勾踐迎擊之,敗吳于姑蘇,傷闔廬指。軍卻,闔廬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而父乎?”夫差對曰:“不敢。”是夕,闔廬死。夫差既為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三年,伐越,敗越于夫湫。越王勾踐乃以兵五千人棲于會稽山上,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后必悔之。”吳王不聽,用于宰嚭計,與越平。其后五年,吳王聞齊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子胥諫曰:“不可。勾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越,腹心之疾,齊猶疥癬耳,而王不先越,乃務伐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于艾陵,遂與鄒、魯之君會以歸,益疏子胥之言。其后四年,吳將復北伐齊,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乃率其眾以助吳,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太宰嚭既數受越賂,其受信越殊甚,日夜為言于吳王,王信用嚭之計。伍子胥諫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辭偽詐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盤庚》曰:‘古人有顛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遺育,無使易種于茲吧。’是商所以興也。愿王釋齊而先越,不然,將悔之無及也已。”吳王不聽,使子胥于齊。子胥謂其子曰:“吾諫王,王不我用,吾今見吳之滅矣,女與吾俱亡,無為也。”乃屬其子于齊鮑氏,而歸報吳王。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胥為人,剛暴少恩,其怨望猜賊,為禍也深。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計謀不用,乃反怨望。今王又復伐齊,子胥專愎強諫,沮毀用事,徼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齊,而字胥諫不用,因輟,佯病不行,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且臣使人微伺之,基使齊也,乃屬其子于鮑氏。夫人臣內不得意,外交諸侯,自以先王謀臣,今不用,常怏怏,愿王蚤圖之。”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賜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子胥曰:“嗟乎,讒臣宰嚭為亂,王顧反誅我。我令若父霸,又若立時,諸子弟爭立,我以死爭之于先王,幾不得立。若既立,欲分吳國與我,我顧不敢當,然若之何聽讒臣殺長者?”乃告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氛吾眼著之吳東門,以觀越寇之滅吳也。”乃自刺殺。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乃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后十余年,越襲吳,吳王還與戰,不勝,使大夫行成于越,不許,吳王將死,曰:“事故以不用子胥之言至于此,令死者無知則已,死者有知,吾何面目以見子胥也!”遂蒙絮覆面而自刎。
2、《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一樣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國語》有一個成書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它是分別敘述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記言史書。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東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采擇有多少,以《周語》的記載最詳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國語》的編寫意圖,是“求多聞善敗以鑒戒也”(《國語楚語下》)。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韋昭《國語解敘》、劉熙《釋名》)之稱。《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實錄,寓褒貶”的傳統,也能運用形象思維來寫史,具有較強的史學和文學價值。言談為事實而發,事實又作為言談的驗證。它著重記述“邦國成敗,嘉言善語”,故名為《國語》。它敘事比較完整,著力于通過對話,驗證于行動,虛實相生,詳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達思想。
板書設計:
內政 鼓勵生育 減免賦稅 贏得民心 休養生息
勾踐
滅吳
外交 與吳講和 美人計 離間計
[《勾踐滅吳》教案(北京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8.高一數學教案設計
10.高一物理《自感》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