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計劃(備課時間05年10 月10日) 第1課時(總31課時 )
課題 教學目的 重點 難點 教法和手段
勾 踐 滅 吳 1.了解背景知識及作家、作品。
2.熟悉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
課文內容, 文章結構。
課文內容, 文章結構。
講讀式
討論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二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上聯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終于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后臥薪嘗膽,處心積慮,報仇雪恥,終達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踐當年到底是如何臥薪嘗膽,又是如何報仇雪恥的?《勾踐滅吳》這篇文章給了我們具體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師生互動 --簡介--了解) 吳越是春秋后期興起的兩個大國。兩國經常攻戰不休。公元前496年,吳攻越,吳師敗績,吳王闔閭受傷死去。兒子夫差繼位。公元前494年夫差為報父仇攻越,敗越于春椒(今江蘇蘇州),又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即位三年后討伐吳國,在五湖大敗,率五千甲退守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并使人向吳求和。本文就從這里開始。
三、有關《國語》 (見教師教學用書。師生互動 --簡介--了解)
四、掃除閱讀中的障礙。(學生提問題,教師回答)
五、理解文章各段大意。(師生互動 --提問--讀議)
(一)戰敗和談(1-3)
1、越王勾踐戰敗后第一個舉措是什么?(可讓學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
提示:①懸賞納諫;②賞識賢才。
2、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對臣下進諫的態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納諫(“執其手與之謀”),吳王拒諫(“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一個求賢若渴,虛心納諫;一個剛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為下文勝負成敗奠定了基礎。
(二)臥薪嘗膽(4-7)
1、越王勾踐對戰敗的反省及態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
態度:“此則寡人之罪,寡人請更。”
2、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
提示:葬、問、養、吊、賀、送、迎、去、補
3、從文中找出勾踐臥薪嘗膽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親為夫差前馬。”“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4、勾踐為了增強國力,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結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輕徭薄賦,招賢納士,整肅軍紀。
結果: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敗吳國(8段)
越三敗吳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國人皆勸……曰:‘孰是君也,而無可死乎?’”可見,勾踐最終戰敗夫差的根本原因是獲得了民心。
通過以上的對課文大意的分析,引導學生熟讀并理解大意,這一過程不必局限于某個詞、某個句子的細微解釋。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做課后練習一、二題。
課時計劃(備課時間05年10月10日) 第2 課時(總32課時 )
課題 教學目的 重點 難點 教法和手段
勾 踐 滅吳 學習通過人物對話來展開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
吸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去民之所惡,補民之所足” 歷史經驗教訓
通過人物的議論和對話來展開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 對外交辭令巧妙傳神的把握。
講讀式
討論式
討論題
1.人物的性格是怎樣通過情節展示出來的?文章又是怎樣通過對話,和作者的敘述刻畫人物性格的?
一篇注重刻畫人物形象的歷史散文,它需要借助歷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論行動,揭示其本質特征,《勾踐滅吳》正是如此,文章開始,作者以簡練的筆法寫出了越兵潰敗,危在旦夕的形勢和越國君臣執于相謀的情景。這樣的明君賢臣執手相謀,不難熔鑄出克敵制勝的法寶。
作者通過人物議論和對話,使勾踐的形象深沉而豐滿。他不是什么復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因為他胸懷大志,才能夠處變不驚。因為他知人善會,才能夠充分發揮文種的聰明才智。因為他不忘國恥,要成就大業,才能夠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卑事仇敵而面無溫色,撫慰百姓而痛切自責。在作者的筆下,大夫文種的形象也很鮮明。
在外交斗爭中,文種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謙卑恭順的措辭來增添吳王夫差的驕矜之氣,然后軟中帶硬地陳述利害得失以顯示越國上下剛毅堅定之決心,從而奠定了“行成于吳”的基礎,使國家轉危為安。
2.對外交辭令巧妙傳神的把握
諸侯時代,諸侯各國間的外交活動頻繁,因而十分講究外交辭令。《勾踐滅吳》就兼有兩者之長。總觀全篇均達到了字約義豐的標準。只有外交辭令,確實是妙傳神。
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天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華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惟君左右之。……
這段話是文種“行成于吳”時說的,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對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驕橫的吳王夫差聽了更加驕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殺盡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擺布的臣服者了!其實這番話當然不是越國君民甘心清愿地說出來的,更不是文種的本意。這番甜言蜜語無非是迷魂湯而已。一般人都能識破。而好大喜功的人無不喜歡這類奉承。這段話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選中了對象。
緊接著上面這段甜言蜜語之后的一段軟中帶硬、硬中有軟的外交辭令理為傳神。
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
這段話也是文種說的。最后兩句的意思是說:吳王如果不饒恕越國的君民,那么將有全副武裝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實際上是拼死戰斗),那豈不是傷害了您所鐘愛的越國兵士了么?明是要與吳國拼命使雙方都有損失,卻偏偏說吳國的損失還包括他們殺死的越國兵士,因為越國兵士也是吳王所鐘愛的啊!說恭維別人的話,說到了這般光景,真是說到家哩!
總結、擴展
《勾踐滅吳》通過越王勾踐在戰敗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政策,富國強兵,最后打敗吳國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不僅要有正確的戰略戰術,更主要的是取決于戰爭的性質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頌了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可貴精神。
《勾踐滅吳》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是相當深刻的,細想想,對于今天有那些借鑒。
四、布置作業:寫一篇文學評論, 題目:試評勾踐人物形象的塑造
課時計劃(備課時間05年10月10日)第3課時 (總 33 課 時 )
課題 教學目的 重點 難點 教法和手段
勾 踐 滅吳 概括寫作特點,歸納古代文化常識,擴展知識
古漢語常識
古今異義詞的準確識記、運用
訓練式、 討論式
一、寫作特點:《勾踐滅吳》在以樸實無華而著稱的《國語》中別具風采。它是一篇真實的歷史記錄,有深刻的歷史教訓供后人借鑒;還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運用詳略得當,使歷時長達20年的歷史,脈絡清楚,主題突出,人物形象鮮明。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把吳、越加以比較,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外交辭令巧妙傳神,別具風采。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過程。(以訓練式,分類歸納古漢語常識。)
1.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 沈--同“沉” 。仇讎敵戰之國也 讎--同“仇 。不可失也已 已--同“矣”。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娶”。將免者以是 免--“娩”。公令毉守之 毉--“醫”。絜其居 絜--“潔”。吾請達王甬,句東 句--“勾”。 而為弊異宸宇 弊--“敝”。
2.古今異義詞
敬得聞子大夫之言 子,尊稱。現常用于人的通稱,或專指兒子。
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去,離開。現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原野之中,現常用于“中原地區”。
寡人請更 請,請允許我。現常用于請別人如何。丈夫二十不娶 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兩人結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義同前“丈夫”句。十年不收于國 國,指國內人民。今常用于“國家”或“代表國家的”。貧病者納官其子 病,貧病,貧困。今用于“得病”等。爪牙之士 爪牙:勇敢的,今為貶義,比喻壞人的黨羽。孰是吾君也 是,這個,代詞。現代為肯定判斷詞。
吾將殘汝社稷 社稷,國家。現今“社”與“稷”是兩個詞。“社”為“社會”“社交”等,“稷”只有古義。
越君其次 其,代吳國,次,舍,駐。今用于“次第較后”,“次要的地位”等。
3.一詞多義
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尊稱)
丈夫 丈夫二十不娶(男女) 生丈夫(男孩)
已 不可失也已(同“矣”,了) 今已服矣(已經)
之 三江行之(代間代吳國與越國)夫差將欲聽與之成(代詞,代地) 勾踐之地 (助詞“的”)
女 女子十七不嫁(女性,名詞) 請勾踐女女于王(助詞,作婢妾)
請 請姓無庸戰(請求對方) 寡人請更(請允許我)
4.詞類活用 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乏,形容詞作動詞,缺乏,課文中指人材缺乏。) 請勾踐女女于王(第二個“女”名詞作動詞,作婢妾。) 惟君左右之(左右,方位名詞作動詞,處置。) 宦士三百人于吳(宦,名詞作動詞,服役)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衣,名詞作動詞,穿。) 必廟禮之(廟,名詞作狀語,在廟堂上。禮,名詞作狀語,以隆重的禮節。)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仇讎敵戰之國也。(“也”來判斷。)
倒裝句 勾踐說于國人曰(介詞結構后置句。) 宦士三百人于吳(謂語前置。)
省略句 必廟禮之(缺主語:“必”后省略介詞“于”)
三、總結、擴展 課后練習三
課
后
記
審
批
[勾踐滅吳(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英語必修1課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