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借鑒印刷業術語,作者提出一種“疊印剝離”式的散文詩歌解讀方法,在中學語文教學領域稱為“疊印剝離教學法”。它以以往的閱讀經驗為前提,以王尚文先生的語感圖式理論為依據,分為三個閱讀階段,即言語、情境、意向,對文學作品(尤其是散文詩歌)進行分層(剝離)閱讀鑒賞。既符合文學作品解讀原理,也為中學語文教學提出了一種可供操作的例法。
主題詞:散文詩歌 剝離 言語 情境 意向
在中學語文教學領域,散文和詩歌的教學應該說效果是不盡如人意的,其原因既有教師文學素養不高的問題,也有散文詩歌教學方法不科學,違背文學作品特別是散文詩歌作品解讀規律的問題。一般來說,教師們在教散文和詩歌的時候都是按教師用書所提供的程序,即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朗讀作品,分析作品的內容結構、思想價值和藝術特點等。當然,也有一些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憑借較高的文學素養在散文詩歌教學方面創造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因為尚未進入到理性學養的層面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未能得出形而上的規律性認識,所以還不能將自己的教學引入到自覺意識和自由王國的境地,經驗是純個體的,缺乏普遍的指導意義。
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既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又切實可在語文課堂上有效操作的專門針對散文詩歌作品的教學方法呢?經過實踐與研究,我們認為,解讀那些意義含蓄、韻味深長的散文詩歌作品,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疊印剝離教學法”。
一、疊印剝離法--散文詩歌解讀的類比性說明
“疊印”是印刷行業的術語。印刷廠在印刷彩色圖片的時候,是把不同的顏色分層次疊印上去的。根據整體構圖的需要,用分色的辦法分層次操作,最后形成一幅渾然一體的精美的彩色圖畫。這一過程為我們欣賞和解讀優美的散文詩歌提供了方法論層面的借鑒意義。我們可以假定一篇散文或詩歌就是一幅彩色圖片,構成散文詩歌的要素就是圖片上的不同“顏色”,這些“顏色”在作者創作的過程中是分層次“疊印”上去的。當然,二者是有區別的:圖片的色彩是指客觀上的物理顏色,而散文詩歌的“色彩”則是指作品中的創作傾向、思想情感和語言情境、言語形式等一些復雜的因素。我們在這里是用“疊印”來類比作家的創作過程。一般說來,作家在創作之前,首先是受到外界事物的觸發,產生一種創作沖動,或者有一種思想需要表達,或者有一種情感需要渲泄,總之,他需要把自己心中的意念“團塊”用線性的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這也就是劉勰所說的“情動而辭發”的過程。當然,從“情”到“辭”不是直線的短距離連接,就像“疊印”不是兩種顏色的簡單重疊,而是多種顏色、多種構圖有一個復雜的套疊過程,而且創作過程比“疊印”更模糊、更抽象、更具不精確性。作家是從思想或情感的意向出發,通過或景或物或人或事等等所構成的意象和情境的“千山萬水”,最后才到達言辭的彼岸的。所以,這種“情動而辭發”的過程,即散文詩歌作品的生成過程,是很難描述的,盡管在解讀散文詩歌作品的時候,并不需要我們去清晰地描述作家的創作過程,但是,解讀者的心中不能沒有對這一過程規律性認識,尤其是不能沒有對由“情”到“辭”中間過程各要素的理解和把握。因為對創作規律的科學把握是解讀文學作品的基礎條件,就像熟悉“疊印”正是為了更好地“剝離”一樣。
“剝離”是我們在“疊印”的基礎上假想出來的對彩色圖片的逐層分解過程。事實上,這對彩色圖片來說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圖片一經印刷完畢之后,就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這并不影響其為我們對散文詩歌的分層次解讀(剝離)提供借鑒。作家的創作過程是先從意向進入,終結于言語形式,而我們解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正好相反,我們是先從言語形式入手,終結于意向,也就是劉勰所說的“披文以入情”。正因為作家創作時從“情”到“辭”不是直線的短距離連接,因此,
給我們解讀散文詩歌作品帶來了難度,這也是散文詩歌難教難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其難度就在于從言語形式層面我們只能了解作品的表層意義和基本的人物事件等,如果不能對作品中的意象內涵和具體情境中的言語深層意義予以準確的理解和領悟,那么,我們就不能真正讀懂作品,對其言外之意和其深厚的情味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和體味,當然也就無法領會作家在散文詩歌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和創作意圖了。
“疊印剝離法”是一種縱向深入的解讀過程,它與原來多數人運用的那種內容結構、思想價值和藝術特點式的橫向閱讀方法完全不同,橫向式閱讀法是一種條塊分割式的拆卸,是大卸八塊式的對優秀文學作品的作賤。而“疊印剝離法”雖然也有“分”的過程,但這種“分”不是分塊,而是分層,每一層的解讀都是在整體感知的同時進行的。
二、語感圖式結構--“疊印剝離法”的理論溯源
運用“疊印剝離教學法”來欣賞和解讀散文詩歌作品,過去就曾有人實踐過,只是沒有如此命名,沒有予以深層次的理論探討和說明罷了。
在一篇題為《詩歌鑒賞的三個階段》的文章中,作者將詩歌鑒賞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語言符號的接收、意象的顯現和深層意蘊的探求。這樣的研究對詩歌鑒賞,尤其是對古典詩歌的鑒賞極富操作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的童慶炳教授,早在五十年代就曾就優美散文的閱讀方法進行了有意義的研究。他認為,可以把散文分成由表到里三層:第一層是語音層,要朗讀好,因為音調本身對學生就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第二層是情景層,了解散文都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情與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由此領悟散文的詩意;第三層是哲學意味層,要通過教師的啟發,使學生從散文所描繪的情景世界中,去品味散文中更細微、更深刻的意味。
其實最早提出文學作品層次結構理論的是波蘭現代美學家英伽登,他認為,文學作品共有五個層次:語音層,語義層,視點層,表現的世界層和形而上性質層。
也有人把文學作品的結構分為四個層次:一是語言符號層;二是藝術形象層;三是內在含義層;四是象征意蘊層。文學作品的分析一般總是從最外層到最里層,從表層到深層。首先是語音、語調和語言結構的把握,其次是形式和形象的感受,再次是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最后是象征意蘊的搜索和探究。
看來,文學作品(本文中主要指散文和詩歌)可以分層次解讀,這已經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有效的閱讀方法,并有理論家做過專門的研究。現在的問題是,對于散文和詩歌的解讀層次究竟如何劃分,都應該劃分出哪些要素,人們的看法并不一致,只是在大體的思路上有共同的走向而已。雖然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共同的走向和自己的閱讀經驗,對散文詩歌作品作分層次解讀,但是,散文詩歌分層次解讀法的理論依據究竟是什么呢?這種溯源式的理論尋蹤必然把我們引領到語感圖式結構理論這一源頭上來。
王尚文先生在《語感論》一書中,開創性地提出了語感圖式理論。關于閱讀主體的語感圖式結構,他從心理語言學角度進行了描述。語感圖式由三個層次的結構網絡所組成:第一層次是形式結構,它與文本的言語形式相對應,是個體語感的第一對象。它可以分為語音結構形式和語義結構形式兩個系統,或者說是由語音圖式、詞匯圖式、句法圖式所組成。一般來說,主體對文本的理解是從尋找總的意思開始,這就是整體感知,然后就轉入詞匯語音層次理解詞義,并進而轉入句法層次理解句義。不過,在語感圖式形式結構這一層次里,人們所理解的詞和句子的意義只是“字面意思”,或者說是表層意義,屬于理解的“言內”階段。在這一階段,如果說言語對象為A,形式結構把它轉換成語表意義A'。語感圖式結構的第二層次是情境結構。形式結構在完成了對言語對象表層意義的解讀之后,把結果交給了情境結構。因為只有在具體的言語情境中,人們才能理解言語的真正含義,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說,正是在情境結構層次階段,閱讀主體把言語的表層意義A'才轉換為言外之意a,這是閱讀主體所領悟的A的真正含義。語感圖式結構的第三層次是意向結構。所謂意向,就是主體在理解了言語對象的真正含義后,所作出的不由自主的情感態度反映,如喜歡、同情、反感、惱怒、羞愧、自豪等。也就是說,在意向結構階段,主體把言語的真正含義a變成了情感態度傾向+a或-a。
我們所提出的“疊印剝離教學法”正是以王尚文先生的語感圖式結構理論為其理論依據的。“疊印”是對作家創作時言語生成過程的形象描摩,“剝離”則是對閱讀主體解讀散文詩歌作品過程的類比說明;“疊印”是隱藏于教師教學行為背后的支撐性學養條件,“剝離”則是在課堂教學中解讀散文詩歌作品的具體操作過程。我們認為,至此,對散文詩歌的分層次解讀才找到了可以稱之為程序性操作模式,并為這一模式賦予了并非僅停留在行為描述層面的理性內涵。
三、言語、情境、意向--“疊印剝離法”的要素分解
經過以上的描述我們知道,按照閱讀主體語感圖式結構層次,在運用“疊印剝離法”來解讀詩歌散文的時候,其一般的順序是:首先欣賞作品的言語形式,包括字音、詞義、句子含義、話語結構、表現手法、修辭、邏輯等。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對作品語表意義的理解,感受作品的言語形式美。其次欣賞作品的情境,主要指作品的內容,包括形象、景象、情景、意象等。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對作品深層意蘊的解讀。最后欣賞作品的意向,即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這就是對“疊印剝離法”高度概括化的要素分解。當然,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不同的作品其言語形式、情境和意向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閱讀主體自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創造性的解讀。
為了能夠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下面,我們以《星燈》這首短詩的解讀與欣賞過程為例,來做一下簡單的示范性操作。
《星燈》:“夜空,一張藍色的蠟紙,
不知是誰打滿星星的文字。
遠山滾筒般推著稠濃的夜色,
把它印刷在黎明前的城市。”
首先,我們來欣賞它的言語形式。音韻美:這首小詩韻腳整齊,“紙,字,市”三個字押韻和諧,每個句子內部讀起來又富有韻律感,“夜空,/一張藍色的/蠟紙,不知是誰/打滿/星星的/文字。遠山/滾筒般推著/稠濃的/夜色,把它/印刷在/黎明前的/城市。”技法美:巧妙地運用修辭方法:(1)用比喻。作者說夜空像藍色的蠟紙,夜空中的星星像是蠟紙上的文字,遠山像滾筒,稠濃的夜色像油墨,黎明前城市的燈光像夜空中的星星。(2)用擬人。“打”和“印刷”都是人的行為,作者卻說天上的星星是人“打”上去的文字,城市的燈光是人“印刷”出來的星星。從整體表現手法來看,星空與城市之間,作者運用了形象化的類比。至此,我們基本理解了這首小詩的表層意義,即城市的燈光與夜空中的星星非常相像,背景也非常相像,前者就像是后者油印出來的。在這一階段,我們主要解讀的是作品的語表意義A'。
其次,我們來解讀和欣賞詩的情境。寫詩講究意象和情味,而其中最關鍵處就是能夠創造出既形象貼切又意境深邃的意象。詩歌欣賞最難處也就在這里。
意象不是單純的一種景象,它是象與象的組合,是意與象的交融,只有這樣,它才是有意義、有情味的。簡單的一棵樹,一只鳥,如果離開具體的環境,離開與其它事物的聯系,它本身是無意義和情味可言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解讀詩歌作品時才能由表及里,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層意蘊。《星燈》這首小詩,寫的是黎明前的夜空與城市,挖掘它的深層意蘊就是要從這里入手;如果它寫的是初夜或午夜的星空和城市,我們只能說它描摩得比較形象,想像得比較合理,至于更深刻的東西就很難說了。其實作者完全也可以選擇初夜或午夜來寫,與黎明前的景象幾乎是一樣的,但是,作者恰恰選擇了黎明,這意味就不同尋常了。黎明前的夜空是最黑暗的,黎明前的星星是最多最亮的,這星星就像打在蠟紙上的文字,那么,這文字是什么內容呢?它是文章也好,是詩歌也好,其內容大概無外乎表達一種人生的即將“黎明”的際遇,或者是社會即將“黎明”的希望。總之,“天快亮了”,這美好的景象就出現在天亮前的那一美麗的時刻。這文字不僅在天上,也在地上,在城市里,是天上黎明前的那篇文章或那首詩歌印刷在了“黎明前的城市”,那么,這種“黎明”的象征意義就有了更多的現實性。這就是我們對這首小詩深層意蘊的解讀,我們通過對作品情境的分析,探究的是“言外之意”,即a。
第三,我們來解讀作品的意向。意向是一種情感傾向,或者是一種哲學層面的深邃的思想。它是概括化的,是在解讀了作品情境后的帶有結論性的東西。這首小詩的意向就是:作者極其自然地流露出對星空和黎明前城市景象非常相像這一點的發現之喜悅,表達了對光明和希望的執意追求,或者是在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時的一種興奮和愜意之情。這是 +a。
[文學作品分層解讀原理與疊譽離教學法探究]相關文章:
1.英語分層教學計劃
2.地理分層教學計劃
4.剪紙折疊方法
5.折紙錢包的疊法
7.英語教學法課件
8.美術教學法論文
10.初三分層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