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勾踐滅吳》
《鄒忌諷齊王納諫》
《觸龍說趙太后》
10.太后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
面,或用在數目字后面表示概數。
11.年幾何矣
古:多少;今:指數學的一門學科。
12,至于趙之為趙
古: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寡人之于國也》
16.河內兇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養生喪死無, 古:供養活著的人;
《勸學》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而日參省 古:驗,檢查;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東,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者 古……的原因;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河北 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戰河南 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獻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從前;今: 有方向、對著、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諫太宗十思疏》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嚇。
《滕王閣序》
2.儼驂騑于上路 儼,通“嚴”,整治。
3,云銷雨霽 銷,通“消”,消散。
4.所賴君子見機 機,通“幾”,預兆。
《師說》
5.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諫太宗十思疏》
1.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2,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古:樹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古:放縱自己的情思;今:盡情。
《師說》
7.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8.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他)并且……;今:表因果的連詞。
9.無貴無賤
古:無論;今:沒有。
10。今之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許多人。
1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尚;今:道路,道德。
12.小學而大遺
古:在小的方面學習;今: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13.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不一定;今:用不著,不需要。
《阿房宮賦》
14.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古: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斗。
15.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業中做出成績,出了名的人。
16.韓魏之經營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籌劃管理或組織(企業、活動)。
17.齊楚之精英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優秀人才。
18.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古:可惜;今:憐憫,同情。
[文言文知識梳理之二(人教版高一必修)]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