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語文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重要的一種,就是與歷史課橫向聯合。中國古代的學問中,原本就是“文史哲不分家”,只是到了近代,隨著西方科學傳入我國,這才深刻地影響了我國的傳統學問。
同學們也都清楚,我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他既是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是偉大的文學家。倘若你到陜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去的話,你一定要恭恭敬敬地拜謁一下“太史祠”,在那里你會看到一塊牌匾,上書四個大字“文史祖宗”。什么意思呢?這是對司馬遷的偉大文學才華和歷史才華的稱誦。其實,幾乎一切偉大的歷史著作都是文學著作。班固的《漢書》不是么?《左傳》《戰國策》不是么?《東周列國志》不是么?還有那么多的評書,比如單前芳的《隋唐演義》,劉蘭芳的《岳飛傳》,袁闊成的《水滸傳》等等,不都是歷史么,其實也是文學、文藝、曲藝,說不定你還很喜歡呢。
再說了,在語文課學習當中,老師竟經常會提到一個說法,特別是學習古典詩詞時,老師經常會說“要知人論世”。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要深入的理解一首詩詞,必須了解作者生平和這首詩詞相關的時代和社會背景,而了解這些就是了解歷史。反過來說,歷史課本里還有我們很多要記憶的名人名言,比如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不是語文課里要求記憶的內容么?大家也非常清楚,歷史課本里往往引用很多文言文,作為歷史佐證。比如,講述人類的產生和發展時,就引用了《韓非子》里的一段話:“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這段話不理解怎么學習?高中同學更覺得棘手的還有歷史科高考,往往引用文言文或者詩詞,讓大家分析材料,看看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歷史時期的什么問題。你的文言文功底差,怎樣去分析?怎樣去確認?倘若當初學習歷史課認認真真地記憶,認認真真地理解的話,學習歷史,回答問題不是很容易么?學習語文不也省了一些力氣么?
寫作文時,同學們常常苦于沒有材料,殊不知歷史課本中的很多人和事,就是一個豐富的寫作素材庫呀!無論翻開高考滿分作文,還是中考滿分作文,你會發現,很多文章都在打歷史的主意,沾歷史的光。動輒春秋戰國如何如何,要么古代近代怎樣怎樣,簡直是俯拾即是,不一而足。雖說這樣作文還有些欠缺,但畢竟是一種為文之法呀!雖然我不主張甚至反對那種花里胡哨引用歷史典故的作文,但是我認為只要深入理解歷史人物并進入其內心,領會其精神,有了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就仍然是好文章。
好的文章必須要有深刻的思想,而學習歷史會加深我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使我們學會歷史地看待問題,而不是簡單作結論。比如關于曾國藩,我們究竟該怎樣看待,怎樣認識,這就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少年兒童時期,我們大概會把人分為兩類--好人和壞人,同樣也會把世間的事情分為兩類--好事和壞事。作為一個少年兒童,這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對于一個系統學習各科知識的人來說,我們就不能這樣簡單地評價一個人。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歷史唯物主義”,動態地看待一切人和事。曾國藩鎮壓太平軍,這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無疑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做法。但是《曾國藩家書》是不是就要隨著他鎮壓太平天國的行動而一律歸為反動呢?恐怕不是那么簡單。現代史上,中共產黨不是多次與中國民黨進行合作么?世界著名的100篇演講中,不是還有蔣介石的一篇么?你看學習歷史就有這么大的作用,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復雜豐富,使我們能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和看待一切人和事,從而得出一個比較可靠的、具有思想深度的結論。
我們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文化,而廣泛的“文化”是包括“歷史”在內的。總之一句話:語文離不開“歷史”!親愛的同學們,希望大家能夠盡快的改變單一的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飛向更加廣闊的歷史天空,去收獲一份從未有過的、新奇的學習快樂!
[文史互養,樂趣無疆--語文與歷史]相關文章:
4.無書不歡的樂趣
6.
7.描述讀書樂趣的美文
9.
10.童年樂趣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