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八年的語文教師,教了四個畢業班,有一天突然發現我的課堂上好象少了什么,拿出我的教案細細審視,不覺內心“呀”然一驚:幾乎每個教案都在第一個教學環節中赫然寫著:“朗讀課文,注意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出感悟……”可是朗朗的讀書聲似乎從沒在我的課堂上響過,即使響過,那也是裝裝樣子快速閱讀一遍,敷衍了事而已。那朗讀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到底有多大用處呢?回想每一次區教研室組織聽課活動,教研員在做總結時都會諄諄教導聽課教師:“要讓學生讀文本,多讀文本。要在讀中品,在讀中悟。”可真正做到的教師又有幾個?“速讀課文,思考問題”,“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朗朗的讀書聲好像已遠離校園。語文教師站在講臺上每天進行的是:思考問題,研討問題,拓展訓練,寫作訓練。為做題而講課文,為考試而學文章,學生的語文課和數學課已相差無幾。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煩躁。老師累,學生苦。語文課成了師生共同的煩惱。那《語文課標》要求的朗讀教學到底有多大用處呢?我決心實踐一下。
朗讀在于抒發感情,喚醒心靈,強化感悟,甚至是對原作進行創造。
我選擇了七年級上冊第一課《在山的那邊》作為我朗讀教學的第一課。首先,在學生朗讀之前我板書了朗讀的要求:全面把握詩歌內容,深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根據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確定朗讀的節奏(停頓)、重音、語速、語調、語氣。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卻讓我頭皮發麻--學生在唱讀--同一個表情,同一個語速,同一個語調,(唱讀現象在農村學校很普遍)我想主要是我指導不到位,于是,我開始了我教學生涯中為數不多的范讀。一首詩歌范讀下來,我發現學生的表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嚴肅甚至麻木變為驚喜。學生迫不及待得捧起課本學著我的樣子讀了起來。那一節課后,唱讀的現象逐漸消失了。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更加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注重激發學生朗讀時的情感,培養學生朗讀個性。我告訴學生不動情不朗讀,只有在激情的驅使下,有不“讀”不快之感時,朗讀才顯得扣人心扉,牽動情腸。
通過一學期的朗讀教學,我深切的感受到朗讀的好處。
一、朗朗的讀書聲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課堂內沸沸揚揚,課堂不再沉悶,不再壓抑,不再是教師知識的輸灌和學生機械的記錄。各種形式的讀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學生由原來的羞澀、麻木變為神采飛揚,每個學生的臉上都洋溢著青春之氣。學生的表情變了樣,語速語調變了樣,整個人都變了樣。
二、朗朗的讀書聲讓學生真正理解了作品內容,把握了人物情感。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切實做到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既把對文章的理解和體會到的感情運用朗讀表現出來,又通過感情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會,讀出真情實感,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
三、朗朗的讀書聲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詩歌的韻律美把學生帶進了音樂的世界,散文的意境美把學生引進了美妙的的仙境,學生隨著作者的內心起上伏下,深深地陶醉在中國文化的豐厚底蘊中。學生的朗讀中有了江南的溫美嬌柔,有了北方的錚錚鐵骨。
四、朗朗的讀書聲讓學生發現了語文的美。朗讀本身就是一種形象的審美創造,抑揚頓挫,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暢游在美的節奏,美的韻律,美的結構,美的情感,美的哲理中,暢游在美的語文世界中。而且增強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性和鑒賞力 。
五、朗朗的讀書聲使教師的情緒受到了感染。朗朗的讀書聲沖蕩著整個教室,甚至是校園,仿佛周圍的空氣也受到了感染。每每聽到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都心潮澎湃,把學生帶進語文世界的決心又會大了些。
六、朗朗的讀書聲更能體現具體的語境特點。語境是影響學生理解字、詞、句的重要因素。他既能影響語言理解的方向,又能影響語言理解的深度。而語言所創設的情境也只有通過語音才能更形象地表現出來。因為朗讀時的語調、語速、停頓、重音等諸問題無一不建立在對字、詞、句理解的基礎上,而關鍵的字、詞、句正是理解文章的整段或全篇的關鍵。
七、朗朗的讀書聲使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抓住了朗讀教學,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覺得有的寫了,文章不再枯燥乏味,生動活潑多了。這是因為目前課本所選的范文都是經過反復斟酌的,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語言錘煉、謀篇布局、過渡銜接、修辭表達等方面都有其閃光之處,平時朗讀時,反復揣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些技巧,到實際運用時自然得心應手了。
那怎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呢?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要大膽的范讀,充分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朗讀技巧和朗讀能力是欠缺的,但是他們的模仿能力和表現欲望是特別強的。應此,教師要注重范讀的重要性,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實在不行時,教師還可以領讀,教師高聲讀,學生隨聲附和。當然,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榜樣示范作用,并不要求學生照搬照抄,囫圇吞棗。這時就需要個別讀,比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讀個性,并展開小組朗讀,讓學生在小組內讀,鼓勵組員互評互學不斷提高。
二、鼓勵學生大膽的讀,并逐步引導學生會讀,讀正確,讀得流利,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和學生的情感軌跡融為一體。課堂上,通過聽錄音,范讀等,給學生一個初步印象,然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由讀,小組讀,比賽讀等,使學生把課文讀懂,讀正確,讀流利。為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打下扎實的基礎。提醒學生大聲朗讀時不要光聽自己的聲音,要切實走進文本,融入到文本的意境中。真正的感情不是讀出來的,而是從內心涌出來的。
三、創設適當的情境,渲染恰當的氣氛。在感情朗讀課文時,創設一定的情境,在班里渲染適當的氣氛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教師有情感的導入,播放與文章情感吻合的音樂,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等。當然,教師的感情朗讀更是一種有效而常用的渲染氣氛,感染情感的好辦法。
四、鼓勵學生把從朗讀中體會到的那份情感說出來,取長補短,來帶動其他學生對文本情感的體驗,使那些對文本的情感體驗不夠明了,或暫時還沒有體會到的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有利于全體學生把這一情感更鮮明的表現出來,為感情朗讀課文指明方向。
五、實行小組競爭制。要求每個小組選派一名讀得最好的學生在課堂上朗讀,其他小組的組長給這名學生打出等級,最后評選出優勝小組。并在學期末評選出朗讀先進小組,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小組內評選出優秀學生也給予一定獎勵,評選出朗讀先進個人。
當然,以上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只是我個人運用的一些不成熟的方法,并不一定適合其他教師,每一位教師都有適合自己的指導朗讀方法。朗讀教學要因學生而異,因教師而異。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提醒語文教師要把朗讀教學進行到底。
指導學生朗讀是一項艱難而漫長的工作,需要教師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特別是對一些朗讀水平較低的學生,要經常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信心。幫助他們學會發現語言的美,領悟語文的美,充分感受語文朗讀所帶來的快樂。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把學生引進語文世界。暢游在語文世界。
用朗朗的讀書聲為我們的校園增添春色吧,用青春的激情來叩開一篇篇名作的大門吧!
[用朗讀把學生引進語文世界(人教版七年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