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遠方的朋友詢問工作,我在信中答道:近期,主要的精力是讀書。讀《漢書》,幾乎讓人如癡如醉,我驚喜地發現:《漢書》確實是中國最偉大的文學著作!難怪東坡先生對《漢書》熟悉的程度到了隨便指一個字,便能整段整段地背誦出來。如果《漢書》可以煮著吃掉,我十分愿意忍受油墨的苦澀,把它嚼著吞咽下去。
②說是讀《漢書》,要全部弄明白,那真不容易,僅天文歷法,就夠玩味的了。我怎么也想不通,當時《漢書》可是普通到連一般的老百姓都能讀得懂,弄得明白的讀物,而到了現在,就成了專家們也得專心窮治的典籍。是現代人的智慧減弱了,還是古代人的智慧盈然?不只是《漢書》,連再古一些先賢們的著作,他們也是深曉其義,東漢寫過《論衡》的大學者王充曾說過:“劉子正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好家伙,連《左傳》人家的老妻、兒童和奴仆都能搖頭晃腦地吟誦出來,這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③當然,這是時間制造的把戲。時間把明白的變成深奧難懂的,把深奧難懂的變成明白的。處在不同時間段的人,時間給予了不同的智慧和蠢笨。
④讀《漢書》,我知道了自己的蠢笨。蠢笨在讀不懂《漢書》。過去所學的古代漢語知識,遠遠地不夠用了。曾國藩指導他的子弟讀《漢書》說:“看《漢書》有兩種難處,必先通于小學,訓詁之事,而后能識其假借奇字;必先習于古文辭章之學,而后能讀其奇篇奧句。”而通小學,習古文辭章之學,曾國藩列舉了幾部要籍:段氏《說文》、《經籍纂詁》,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及《文選》和《古文辭類纂》等。--那么,就按曾氏的辦法來讀吧。
⑤在這里,且不說《漢書》了,就是讀曾氏列舉的這幾部書,沒有一二年的打坐功夫,肯定是不行的。還是借助現代人的治學智慧吧。于是找了一柄五倍的放大鏡,專心先讀商務印書館的《古代漢語詞典》,煌煌四百余萬言,厚磚一樣的東西,成了每日讀《漢書》之前的必修課,日進幾頁,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終于在它的支持下,讀完了《漢書》。然后,再徐讀《說文》諸籍,便愈感到《漢書》之妙神了。
⑥《漢書》好像是黃河,但見激流奔濤天際而來,盤旋天下,勢不可當;又如天涯孤舟,幽渺深邃,是天地間之至文呀!
⑦我蠢笨地奉讀《漢書》,在蠢笨中,我味知了《漢書》,《漢書》壯美!
(909字)
1、以下不屬于今日讀不懂《漢書》的原因的一項是( )(3分)
A.古代人讀書幼年時便讀文言文,現代人讀書從白話文開始。
B.古代人的生活習慣與《漢書》之類典籍記載的差距不很大,現代人生活習慣與古代典籍記載的區別太大。
C.古代人要聰明一些,現代人要蠢笨一些。
D.古代人讀典籍的氣氛較濃,這一點現代人是趕不上的。
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當時《漢書》一般老百姓能讀懂,現在卻成了專家窮治的典籍,足以證明當時讀書風氣比現在濃。
B. 作者說,如果《漢書》可以煮著吃掉,他愿意吞咽下去,這表明了他對《漢書》的喜愛。
C. “劉子正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是說在讀書這個問題上,劉子正對童仆、妻子都一樣看待。
D. “僅天文歷法,就夠玩味的了”。這表明天文歷法讀起來很有味道。
3、“那么,就按曾氏的辦法來讀吧。”曾氏讀《漢書》的辦法是什么?作者是完全按照曾氏的辦法讀《漢書》? (6分)
4、第⑥節采用什么修辭手法,寫什么內容,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6分)
參考答案:
1、C
2、B
3、①曾氏讀《漢書》的辦法是:先通于小學,訓詁之事,而后識其假借奇字;先習古文辭章之學,而后讀其奇篇奧句。
②不是。作者讀《漢書》的辦法是:先讀商務印書館的《古代漢語詞典》,再慢慢讀《說文》等書,并且一定要專心地讀。
4、第⑥節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漢書》內容的博大深邃。點明文章的主旨。
結構上,回扣了文章的題目“味知”;照應了第①節“《漢書》確實是中國最偉大的文學著作。”以及第⑤節“便愈感到《漢書》之妙神了。”
[味知《漢書》(節選)(蘇教版高三)]相關文章:
4.節選銷售個人總結
6.朱自清散文春節選
10.我與地壇(節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