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國
--參加湖南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有感
英國詩人布萊葉詩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在花草樹木的生命世界里,曇花以瞬間的花開花謝完美謝幕;夏荷以她獨有的高潔無瑕接天映日;秋葉,她來得悄無聲息,走得不留痕跡,卻激起所有色彩的輕舞飛揚!每滴水都能折射出一個多彩的世界,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每一雙眼睛都能捕捉最動人的瞬間,只要教師的一縷微笑,一句話語便能激蕩出最美的人生畫面。
參加了省新課程教學觀摩研討會,我對這句詩有了更深的理解。想想從2003年開始新課程改革至今已有五年,由最初的滿堂灌到滿堂鬧,直至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為模式的活潑有序的課堂教學,正如省教科院的馬老師所說:這是令人振奮的。這里的課堂積聚著金秋的思索,呈現出大氣的底蘊,飛揚著靈動的氣韻,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此次聽課,分人教版、語文版兩個會場進行。人教版的教學比武分別以《社戲》、《貓》、《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春酒》為教學課文,共七位老師教出。這七位老師的基本功都好,教學是各有千秋。他們的教學都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沒有忽略文本語言;注重形象人格和語言人格的有機結合,從而彰顯教師基本功;呈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了學生的發展,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然而,七堂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堂:長沙外國語學校楊曉帆老師教出的《社戲》和湘鋼一中郭渡老師教出的《春酒》。兩位老師功底深厚,對文本的挖掘深邃,延伸拓展自如經典,教師語言精美而富有感染力,整個課堂呈現出輕松和諧的氣氛,因此教者和學者能高效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教學目標便水到渠成的落實了,學生亦能積極主動地收獲與思考。而這兩位老師是如何做到的呢?怎樣才能如此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呢?細思冥想之下,我有感于以下三點:
第一、教學理念新,教學方向準;
兩位老師的教學始終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放在首位。教者緊扣文本,采用讓學生初讀課文,熟知課文內容,理清脈絡,以求整體把握,并能從中篩選出最動人的片段來賞析。如此短暫的幾分鐘里,既訓練了學生快速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又適時地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不忘內容的形式外衣--語言,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文本中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教與學過程中亦是如此。理念新,方向準,整個教學就不會偏離軌道而是順利暢快地行駛。
第二、提問設計巧妙,且注重啟發;
現代教學論認為“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而是問題”。愛因斯坦也曾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由此可見,一堂課的問題設計得好與不好,就勢必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在楊曉帆的《社戲》教學時,他把教學目標定為“領悟作者對童年鄉村生活的留戀之情,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課堂教學中,他主要提出兩大問題:(問題一)扣住文題,真正寫到“看戲”是從哪一自然段開始的?作者有如此著長的篇幅還寫了什么內容?由此自然而然引出課文的其他情節畫面,讓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印象。(問題二)再如歸納感悟文章主旨時,教者抓住文末“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過那夜似的的好戲”,連設三問:他們那夜看了什么樣的戲?這些戲好看嗎?孩子們喜歡看的是什么樣的戲?哪些反映孩子們童心的句子?這樣三問三答后,學生對“那戲”有了更深更真實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體會并領悟到這是作者唱給童年鄉村生活的一首戀歌。這一連串的問題極富表現力和藝術性,可謂“層層剝筍,以綱帶目”。
第三、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體驗。
創設情境,方法多樣,充分展示了教師的創造性。
情境的創設,既可以依教材內容“還原”,把作者筆下的“境”再現出來,又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例如郭渡老師教授《春酒》時,以一首小詩導入:有一種酒,一點點,就能醉你到白頭;有一種情,一點點,就能牽動你的心,此時,宛轉悠揚的音樂聲響起,加之女老師所獨有的細膩溫婉的聲音,一個深情動人的鄉思畫面便由此展開。而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美麗仍在繼續。在介紹作者琦君的個人經歷后,教師便將鄉愁延伸拓展,列舉出寄寓了鄉愁的“羅漢豆”、“咸鴨蛋”、“八寶酒”等事物,此時的鄉愁經過了層層鋪墊渲染后,早已濃得化不開,教師說道“同學們,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背上行囊走四方,到那時,最能引發你故園情懷的會是什么呢?”短短的一句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競相說出方言童謠、湘江之水、一輪圓月等等。這能說不是教師在課堂上極力渲染氤氳出的溫暖甜蜜眷戀氛圍的結果嗎?而這一切,不僅是教者的精心的教學設計,精美的語言運用的結果,我覺得本堂課能達到引人入勝,物我交融的境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恰到好處的音樂處理。不管是教師的導入、學生的誦讀,還是教學環節的過渡與“訴真情”的拓展部分,教者都很好地運用了音樂,悠揚婉轉,引人遐思,如親睹其人,親見其景。文學與藝術本就是息息相關的,因而我們的詩歌講求重視音樂美,那么音樂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它激蕩人的心靈,撫慰人的心靈,在渲染情境,創造氣氛上,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劉勰《文心雕龍》中所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滿于海”。可以說,郭渡老師《春酒》的教學就如一壇春酒醉倒了無數觀者與聽眾。
觀摩課結束之后,省教科院的吳燕馳老師和馬智君老師分別從教學設計、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兩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觀點,現匯總如下:
一、教學設計的思考:
(一)教學設計應更注重于學生怎么學:
語文課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與語文接觸,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不在于教師對語文的述說。
備課和教學設計是有本質區別的,備課在于教師怎么教,教學設計就應注重學生怎么學上了。
(二)教學目標方向明確,陳述角度得體統一,三維目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學生學有所得是語文課堂評價的終極目標,設計要科學,教學實施得有效;
陳述角度應從學生學習的角度陳述教學目標,預設效果,設計活動;
三維目標是一體三維的關系,是無法分割的整體。知識能力是顯性的,另兩維是隱形的,是負載于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之中的。
示例1:《再別康橋》
知識與能力
1. 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詩歌所蘊涵
的感情。(把握意境)
2. 能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
能力。(誦讀積累這是學習方法)
過程與方法
1.討論法;2. 誦讀法;3. 點撥法;
4.多媒體直觀教學法。 (這是教師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從詩歌的意象方面入手賞析詩歌。(這是過程方法)
示例2:《春酒》(優秀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體會其作用。
理解作者通過生動展示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
思鄉情懷的方法。(側重知識能力)
2、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朗讀、探究和合作
交流,品味文中的細節和傳神詞語,領悟文章的意蘊。(側重過程方法)
3、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激發關注生活的熱情,發現并領略生活的詩意。(側重情意)
(三)教學內容須突出“語文”特點: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語文學科雖具有“內容的不確定性”的特點,但教師和學生不光要知道“文章說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說的”;
要突出“語文”的特質,切不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作為教學資源,一篇文章可能有許多教育元素,但其中并非都是語文的教育元素,因此要選擇篩選。
示例:《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目標:
1.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2.體味文中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3.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4.聯系現實,思考關注環境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概括要點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了解環境遭受破壞的深層原因,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劃橫線的部分突出了語文的學科特點,而其它被列為教學重點的“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是其它學科須達成的目標,而非語文。
總之,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教學內容是確立學生學有所得的關鍵,教學設計是評價一堂課優劣的標準之一。
二、課堂提問的藝術性:
(一)遵循四大原則:
趣的原則,能調動積極興奮狀態;
懸的原則,增強好奇心和求知欲;
巧的原則,觸發潛在的創造能力;
情的原則,激發思維層次性。
(二)提問的藝術:
提綱挈領,以綱帶目;
層層剝筍,理清思路;
化知為能,變講為問;
把握方向,調控課堂;
拓展思維,啟發想象。
示例: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問要體現作者的思路,這就是“遵路”。教師所提的問題要勾勒出文章行文的線索,讓學生建構起完整的結構圖。議論文、說明文的教學自不待說,就是記敘文的教學也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弄清層次,以便逐層深入地理解閱讀對象。例如教學《背影》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寫人往往是通過語言、行動、肖像、心理的描寫來達到目的,但是本文為什么偏重在寫人物的‘背影’卻還能寫得那么感人至深?如果去掉前面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徐州相遇、奔喪歸來等苦痛的描述,僅有描寫背影的文字,效果會這么樣?如果寫到“父親背影混入來來往往額人里,再找不著了”就結束,又會是什么效果?這幾個問題既是一個整體,又一層一層剝筍推進,文章作者的思路就比較清晰地凸現了出來。
(三)啟發的藝術:
化深為淺,由淺入深;
化繁為簡,由簡入繁;
化虛為實,由實入虛;
化此為彼,由彼入此;
化小為大,由大入小。
例如,有位教師向初中學生這樣提問:我們作文、說話,要選用怎樣的詞語?這個題很抽象,也比較空泛,學生很難作答;而且即使如教師所愿回答對了“要選用表現力最強的詞語”,但學生實際運用卻很困難,抽象的道理幫不了實際應用的大忙。那就宜舉實例來讓學生體會、領悟。如朱自清的《背影》里有這樣一句話:“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教師可以這樣問:“我的兒子,就是我父親的孫子。那么作者為什么不寫成‘惦記著他的孫子呢?’”這樣就可引導學生想到這句話是作者表達父親“忘卻我的好”,表現對“我”的寬容和掛牽,因為惦記“我”很深所以還連及“我的兒子”,如果說成“惦記他的孫子”那就顯得與“我”無關,而不能表現對“我”的深刻的惦記了。由此可見,作文、說話要選用表現力最強、含義最豐富的詞語。
這樣把“虛”變成“實”,再由實入虛,學生的認識有了事例
具體支撐,懂得較透徹,學得較活潑有用。
三、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
教學不合“語文”學科特點;
教學目標繁復不簡明;
教學過程繁瑣不流暢;
所提問題零散不集中;
提問設計粗糙不精致;
啟發方式簡單無藝術。
此次聽課,我受益良多。在此感謝學校領導能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并將化關心為動力,潛心學習,認真鉆研,促進完善課堂教學,以求高效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
匯報人:雷希
2008年12月1日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人教版)]相關文章:
1.一問一世界讀后感
10.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