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讀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將這些思想舉一反三
教學過程
一、人物簡介
朱熹,南宋理學之集大成者,對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或有著述,被人譽為繼孔子后最博學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tài)。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二、思想概述
理氣論
動靜觀
格物致知論
心性理欲論
三、學習卷104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數(shù)(shù)過:幾次
略曉:大略通曉
厭:通“饜”,滿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憒憒(kuì):昏亂不清醒
2、此卷主要講了一種什么樣的讀書方法?請結合具體的句子予以簡要分析。
熟讀,精思,不貪多。
3、在你的印象中,還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談論此類讀書方法的?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
于潛僧綠筠軒
【宋】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
無 題
【今】竹子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
無肉令人瘦,無書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親。
四、學習卷116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蕪穢(wú huì):雜草叢生
交戰(zhàn)之機:交戰(zhàn)的關鍵
戰(zhàn)戰(zhàn)兢兢:害怕而發(fā)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仁:實現(xiàn)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細
學者:求學的人
以為:以……為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別指什么?人們?yōu)槭裁瓷帷按舐贰倍 靶÷贰保?/p>
大路:天理,社會的道德倫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質欲望
原因:無克己工夫
3、作為常人,我們該怎樣提高自己的身心修養(yǎng)?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五、學習卷119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說話:說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別,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將:助詞,常用于動詞后,無實意
2此卷主要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
圍繞“義利”二字展開:讀書之首要目的在于分辨內外、義利、為人還是為己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義輕利”的觀點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義且富貴,于我若浮云.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在市場經濟今天,我們應鼓勵人們在不違背法律道義及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積極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權益,在“義”與“利”上實現(xiàn)雙贏。然而,當二者不可調和,必須在其中作出抉擇時,我們仍須把守住心中道德的底線,只有平時肯為公益放棄個人利益,在關鍵時刻才會毫不猶豫地獻出生命。 正如去年5月份的四川地震,8月份的北京奧運,9月份的三鹿奶粉,其中有很多人很多事讓我們不齒,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們感動。
六、小結
讀書三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王國維《人間詞話》
附: 讀書一定要讀到不忍放下的時候,才算是品出書中真趣。如果讀書數(shù)遍,大致知道它的意思就滿足了,想另外找書看,那是對這一卷書還沒有弄懂它的旨趣。人心的性靈,由天理決定,使用它就更加明白事理。只要提神醒志,整天用心,就能看完很多文字,推究很多道理。(如果)只是懶散倦怠,那么精神自然是昏亂不清醒,就這樣昏憒閉塞不明道理,多么可惜啊!
譯文:問:“平時遇到事情時,也知道這是心之本然,那是人的欲望。等到做時,卻被人的欲望吸引了去,事情做完卻后悔,怎么辦呢?”回答說:“這就是沒有克制自己(言行私欲)的能力。這種情況,最要緊的是幫他灑掃收拾,才能擁有(克制能力)。譬如有一條大路,又有一條小路,明知道應該走大路,然而小路前面有個物吸引著(我),自己不知不覺向小路走去;等到走到前面荊棘雜草叢生的地方,卻又產生后悔。這就是天理人欲交戰(zhàn)的關鍵。定要在遇到事情時,就把(它)克制住,不能隨便放過。這必須首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去做。如果是(具有)上等智慧的圣人的資質,不用努力,自然心存天理(按它)去做,不會被人門力,自然心存天理(按它)去做,不會被人欲控制。如果是資質次于圣人的賢人,在遇到事情時本來不會出錯,只是事先也要用不同的方式教(他)然后去做(才能做好)。如果是一般人的資質,必須仔細努力,時時刻刻照應克制(自己),才能獲得(克己功夫)。曾子說:‘把實現(xiàn)仁當作自己的責任,不是很沉重嗎?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遙遠嗎?’又說:‘又害怕又謹慎,好像站在懸崖邊,又好像踩在薄冰上。從今以后,我知道怎樣避免身體損傷了,弟子們!’應該是這樣用功,才能獲得。?br>
譯文:廷秀問:“現(xiàn)在應該讀什么書?”回答說:“圣人賢人教導人,都是從自身說話,不是教人裝點門面給人看,只從書本上讀讀就算了。自己現(xiàn)在就分析一個義、利問題。試自察這(個)自己,現(xiàn)在(讀書)是要求得別人知道(自己),還是要自己為了自己(提高修養(yǎng))?孔子說:‘君子明白道義,小人重視利益。’又說:‘古代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充實)自己,現(xiàn)在學習的人是為了做樣子給人看。’孟子說:‘只要講仁義就夠了,為什么一定要說利!’孟子雖然是對當時的君主說的,在讀書人也是切身大事。大凡研究學問,必須分清向內向外,這就像是生死之路!現(xiàn)在人只要一講話,一舉手,一投足,就有一個為義為利的問題在里面。從這邊講就是為了義,從那邊講就是為了利;讀書是為了提高充實自己就是步入了圣人賢人的行列,讀書只是做樣子給人看那就是走上了愚蠢不正派的道路。這里只在于讀書人踏踏實實地去做,沒得商量。如果已懂得這個道理,盡管其中有很多內容,卻都好考慮了。”
[《朱子語類》三則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