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園丁集(節選)
自學指導
一、“我在路邊行走,也不知道為什么”,這首詩開頭就似乎制造了一個“懸念”。然后,伴隨著“我”的行走,一個和諧、靜美的世界在詩行中被逐次展開,橫斜的竹影、疲倦的鳥雀、勞動與生活的現場、以及對幾年前“三月風吹一天”的回憶。詩人以一個“路人”的視角,描述著這一切,只是在每節詩的最后,都寫道:“我不知道為什么”。這不斷重復的一句,在詩中起到了結構性的作用,不僅形成了優美的、重疊的節奏,也不斷提醒讀者去思考人行走的意義,人與世界、與自然的關系。
二、人在世界上穿行,但沒有介入到世界中去,雖然“不知道為什么”,但似乎也沒有急迫地要找出答案。同樣,世界上的一切,無論是植物、動物、房舍,還是人,也都處在一種“無言”的狀態之中:茅屋被樹陰覆蓋,果實自動落下,釧鐲在一角發出音樂,大自然中的一切各安其位,組成“和諧”的整體。
三、這首詩中還包含了一種特定的時間感:開始是“時已過午”,隨著場景的轉移,時間也在慢慢流逝,最后“陰影更深”,一天即將終結,牛群返欄,“我”也緩步返回。在這樣的一天之中,“我”的漫步也遵循了大自然的節奏,人的生活、勞動在時間之中,似乎也與自然融為一體了。詩人對世界的思考,沒有最終的答案,但答案或許就滲透在自然的敘述與上述這種“時間感”之中。
參考資料
一、《園丁集》前言(劉建)
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是印度近代偉大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不但是印度文學史上罕見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史上少有的大師。在6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始終保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過人的創作精力,以其全面的藝術天才在文學園地里辛勤耕耘,在詩歌、小說、戲劇和散文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給后世留下了數量驚人、種類繁多的藝術珍品。他畢生創作五十余部詩集、十幾部中長篇小說、九十多篇短篇小說、二十余種戲劇,同時著有數量相當可觀的散文作品和其他雜著。這些作品主要收在多達29巨冊的《泰戈爾文集》中。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作品愈益放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顯示出永恒的藝術魅力。它們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并被作為教材在中學和大學講授,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泰戈爾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孟加拉省加爾各答市的一個開明地主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宗教哲學家和社會改革家。泰戈爾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學問主要是靠家庭聘用教師施以嚴格教育和自學獲得的。當時,孟加拉是印度的文化中心,他的家庭則彌漫著濃郁的文學氣息。他于1875年發表第一首長詩《野花》。1878年9月赴英國學習法律,1880年2月回國。1882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從此正式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世紀90年代,他聽從父命離開城市到鄉下經管祖上的田產,在鄉間生活了整整十年。1901年,他在圣諦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小學。這所學校后來在1921年發展成為著名的國際大學。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這里。1905年,他積極參加了反對英國殖民者分割孟加拉的民族運動。1913年,他以宗教抒情詩集《吉檀迦利》榮膺諾貝爾文學獎。1919年,印度發生英國殖民者血腥鎮壓反英民眾的阿姆利則慘案,他憤然辭去英國政府授予他的爵士頭銜。1924年,他應梁啟超先生邀請訪問中國,對中國人民表示了極其友好的感情。1930年,他訪問蘇聯,衷心贊美它所取得的成就。他還訪問了歐洲和亞洲的其他許多國家以及美國。20世紀30年代,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日益猖獗。泰戈爾拍案而起,強烈譴責它們的暴行。1941年8月7日,泰戈爾病逝于加爾各答。
園丁集(節選)盡管泰戈爾多才多藝,但他在本質上卻是一個詩人。從他的創作實踐看,詩也的確是他畢生最為傾心也最為得心應手的藝術形式。他雖然成功地運用過各種文學體裁,但惟有詩歌被他當做終生的事業。他的詩歌不僅是印度人民的寶貴財富,而且至今依然為各國人民所珍視,在世界上產生著廣泛的影響。
泰戈爾主要用自己的母語孟加拉文寫作,但也用英文寫了一些詩歌和大量演說。在印度之外,他的作品主要以英文譯本流傳。他的英文詩集《吉檀迦利》等就是詩人自己翻譯的。他的譯筆流暢而自然,被西方學者視為“第二原著”。
《園丁集》。這是一部“關于愛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詩集,詩體為散文詩。共收入詩歌85首,初版于1913年。詩集中的大部分詩歌是詩人從自己在19世紀90年代創作的孟加拉文詩集《剎那集》《夢幻集》《金船集》《繽紛集》等迻譯而來的。它們是屬于泰戈爾前期創作階段的詩歌作品。因此,不難發現,這部詩集中的詩歌流溢著青春的動人朝氣,閃射著愛情的美麗色彩。如果說《吉檀迦利》主要表現的是人與神之間的精神之愛,那么《園丁集》主要表現的則是男女之間的兩性情愛。顯然,前者是宗教性的,后者是世俗性的。這是兩部詩集的基本分野。美國著名詩人和評論家龐德認為,《園丁集》中的詩歌猶如“天上的星辰”。詩人采用象征主義等手法,細膩而又含蓄地表現戀愛中的種種情緒,其言外之意,發人深思,引人遐想。
末了,不能不提的是這部《泰戈爾詩選》的譯者。詩歌是極難翻譯的,因此,倘若翻譯詩歌,譯者本人最好是個詩人或深得詩之三昧。本詩選中的《吉檀迦利》和《園丁集》為冰心先生所譯。她是我國讀者普遍熟悉和敬重的作家、詩人兼翻譯家。她所譯的這兩部詩集,歷來為人稱許。
(選自《泰戈爾詩選》,冰心、石真、鄭振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二、《園丁集》譯者序(冰心)
泰戈爾是我青年時代所最愛慕的外國詩人。他是一個愛國者、哲人和詩人。他的詩中噴溢著他對于祖國的熱戀,對于婦女的同情和對于兒童的喜愛。有了強烈的愛就會有強烈的恨,當他所愛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時候,他就會發出強烈的怒吼。他的愛和恨像海波一樣,蕩漾開來,遍及了全世界。
印度人說他是誕生在歌鳥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戲劇、小說、散文……都散發著濃郁的詩歌的氣味。他的人民熱愛他所寫的自然而真摯的詩歌。當農夫、漁民以及一切勞動者,在田間、海上或其他勞動的地方,和著自己的勞動節奏,唱著泰戈爾的詩歌,來抒發心中的歡樂和憂愁的時候,他們并不知道這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詞是哪一位詩人寫的。
我最初選譯他的《吉檀迦利》,只因為它是泰戈爾詩集中我最喜愛的一本。后來我才知道《吉檀迦利》也是他詩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從這本詩里,我游歷了他的美麗富饒的國土,認識了他的堅韌溫柔的婦女,接觸了他的天真活潑的兒童。1953年以后,我多次到印度去,有機會看到了他所描寫的一切,我徹底地承認泰戈爾是屬于印度人民的。
泰戈爾的詩名遠遠超越了他的國界。我深感遺憾的是我沒有學過富于音樂性的孟加拉語。我翻譯的《吉檀迦利》和《園丁集》,都是從英文翻過來的──雖然這兩本詩的英文,也是泰戈爾的手筆──我縱然盡了最大的努力,也只能傳達出這些詩中的一點詩情和哲理,至于原文的音樂性就根本無從得到了。
我是那樣地喜愛泰戈爾,我也到過孟加拉他的家,在他坐過的七葉樹下站了許久,我還參觀過他所創立的國際學校。但是,“室邇人遠”,我從來沒有拜見過他本人。1924年泰戈爾到中國來的時候,我還在美國求學。后來我聽到一位招待他的人說,當他離開北京,走出寓所的時候,有人問他:“落下什么東西沒有(Anythingleft)?”他愀然地搖搖頭說:“除了我的一顆心之外,我沒有落下什么東西(Nothingbutmyheart)。”這是我間接聽到的很動我心的話。多么多情的一位老人啊!
現在是清晨8點鐘,我案邊窗臺上花瓶里的玫瑰花,正不時地以沁人的香氣來縈繞我的筆端。我相信,在這個時刻,這種環境,為我譯的泰戈爾詩作序,是最相宜的。
冰心
1981.6.23
(選自《泰戈爾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園丁集(節選)(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詩經采薇節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