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1-04-11 汪文
“孩子搬自行車到6層,足足用了半小時!”
我提心吊膽地看著:
一個6歲的孩子,吃力地搬著一輛自行車,在樓梯上跌跌撞撞、七倒八歪,他要把這輛自行車從一層搬到六層。
他不知道抓哪兒好,先搬起,又放下,連拉帶拽,隨時都要摔倒。好容易上了兩層,力氣已經使光了。他索性把車倚在身上,背靠墻,用盡全力一點點往上蹭。不一會兒就滿臉通紅,汗流浹背。
孩子的太姥姥打醬油回來了,心疼地瞧著重孫子:“我幫你抬。”孩子連忙制止:“不用不用!”
“叫你爸來。”
“不!”他堅決搖搖頭,“您先上去吧。”
他又拽起自行車,七扭八歪往上挪。突然一個沒站住,前輪一閃,連人帶車差點倒下。他氣喘吁吁,頭發汗濕得打綹。好容易到了一個窗口,他索性把車支好,站在窗前,兩手呼呼扇著風。
還得上!孩子抬頭看了看小山似的樓梯,咬咬牙又搬起了自行車,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上挪……
終于到家了!筋疲力盡、臟得泥猴似的孩子敲開門。
爸爸笑瞇瞇地望著他:“磕了嗎?”
“沒!”他自豪地說,“有一層我要摔沒摔……”
“你行啊!”爸爸笑了,“這叫挑戰極限!”爸爸給他撣去身上的土,讓他快去洗臉。汗津津的孩子摟過爸爸的脖子,極響地親了一口。
爸爸心疼地抱起他,孩子急忙推他:“別抱別抱,我太重……”
這是一部紀錄片。編導后來告訴我,片子總共才40多分鐘,光“搬自行車”就長達10分鐘。可實際孩子搬自行車到6層,足足用了半小時!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這個孩子住在一幢復式樓房,他的父親有自己的公司。
這個能干的孩子叫王東來,小名來來,是北京上地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他于去年6月創辦了自己的網站,被譽為中國最小的CEO。
“我還做了網站呢!你猜叫什么?叫byboy,就是棒小子!”
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上學就是自己去報名的。
那天早上,來來拖拖拉拉的,一會兒看電視,一會兒照照鏡子,足足磨蹭了一個鐘頭。6歲半的孩子,有點發憷。
最后,他走到爸爸身邊,爸爸從電腦前扭過頭:“想好問什么了么?”
“嗯。”
“那就去吧,不懂下次爸爸幫你問。”
“還見校長么?”
“你想見誰就見唄!”爸爸隨便地說。孩子還在猶豫。“要我去么?”爸爸問了一句,身子并不動。
孩子沉默片刻,抬眼看了看爸爸,堅決搖了搖頭。爸爸笑了:“那就快去吧!”
“行!”孩子使勁伸了個懶腰,好像下了天大的決心。
剛進校門,傳達室的叔叔告訴他,老師們都開會哪,沒人!怎么辦?來來搔搔頭皮。這時來了位老師,得知孩子是自己報名上學,老師樂了:“帶戶口本了嗎?”
來來愣了,什么是戶口?
“你戶口在小區嗎?”“不在。”“在哪兒呢?”來來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不知道!”老師也笑了:“你回去告訴爸爸媽媽,你戶口要在這兒呢,就17、18號來,戶口不在這兒的我們已經招滿了。”
什么是戶口?來來瞪著晶亮的眼睛,一臉茫然。他倚著墻角想了想:“給爸爸打個電話。”
電話里,爸爸讓來來再問問具體情況,于是,來來就在辦公室乖乖坐著等主任散會,足足一個多鐘頭,等得都犯困了。
終于散會了。見到這么小的孩子自己來報名,主任極為驚訝:“幾歲了?你爸舍得你一個人出來?不怕壞人把你領走?”來來笑了,眼睛瞇成一條縫:“沒事!反正都在這院里。”
旁邊一位老師忍不住夸他:“你真棒!自理能力真強!”來來聽見“棒”字來了神:“我還做了網站呢!你猜叫什么?叫byboy,就是棒小子!”
來來此行的收獲是:知道了如果在這兒上學,要交贊助費。
回到家,爸爸逗他:“咱戶口沒遷過來,換個學校吧。”來來一梗脖子:“不,我喜歡這個學校。”
“要是有重要的事,每天都得干,就算特難,也得干!”
我見到了紀錄片編導唐人。她拍攝生活類電視片已有7年經驗,和攝像師建樹一樣,他們都對這個時代養育孩子感到恐懼。
但他們都一下子喜歡上了來來。談著談著,他們就不約而同地神往著:“要是有這么個孩子也不錯啊!”
在來來家,他們前后呆了近3個月。
唐人說,剛開始是沖著網站去的,后來見他自己報名、抬自行車、為棒小子網站和物業部談裝修,就覺得這孩子特別不簡單。
那天父親讓孩子自己報名上學,建樹心想:是不是這個爸爸存心讓我們拍才這樣做啊!后來他逐漸發現,來來平時也是自己過馬路,自己買東西,自己洗衣服。
拍孩子艱難地搬自行車的時候,他們亦步亦趨地跟在后面。“一般孩子肯定得求我們了,可他不,根本就沒想讓我們幫忙。”
其實來來不會搬,也不會用勁。“看得心疼啊!”唐人實在看不下去就背過臉去看別處,“我心里明白,不管我干啥,就是不能幫他。”
“我當時就想,他一進門肯定得哭,可他說什么---要是有重要的事,每天都得干,就算特難,也得干!他居然能有這種認識,真了不起!”
唐人說,來來之所以不覺得委屈,全是因為平時養成習慣了。
有一天傍晚,他爸爸回來了,一進門來來就撲上去:我還沒吃午飯呢!他爸一聽也急了,趕忙做飯,他是和爸爸嬉鬧著說的,一點都沒發脾氣。吃完還是他洗碗,洗兩個人的。
和同齡孩子不一樣,來來不上輔導班,什么都不學,根本就不認得幾個字,但唐人覺得他特別可愛、聰明、懂事。第一次拍攝,天熱極了,來來下樓玩。他灌了兩瓶水,編導以為他自己要喝,可他一出門就給樓下的草坪澆了,澆完把瓶子放在樓里堆雜物的地方。“我奇怪極了,這孩子怎么教育得這么好啊!”
他去俱樂部跟人談裝修,路上看見一個澆草坪的膠皮管子裂了,他怕淹了旁邊的小樹,使勁堵漏洞,還急著叫編導:“別拍了,快來幫忙!”唐人說,這是他惟一一次求我們幫忙。
就為這棵樹,來來足足比約定時間遲到一小時。
“我見過的小名人也不少,但都跟個小大人似的,不會說孩子話了。但來來不,他愛環保、自理能力強,都是自發的,毫不做作。這才是最難得的!” 唐人覺得來來另一個了不起的地方是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他和爸爸晚上出去跑步,看到院里一幢小樓挺不錯。來來一直想給網站的小朋友找個活動場所,爸爸就和小區物業部聯系上了。一談,還真成了!
來來自己和物業部談裝修。叔叔問:“你想裝修成什么格調呀?”來來不懂:“什么是格調?”叔叔就給他講,你想弄成什么風格,什么顏色,干什么用……叔叔問:“墻上的畫是畫上去還是掛上去?”來來想了想:“還是畫吧!”他連說帶比劃,“要是掛上,小朋友一碰就掉了。”
唐人在來來家,經常聽見父子倆像朋友一樣聊天。“他爸爸特別拿孩子的話當真!來來在網上畫畫,父親是學美術的,有時覺得他用的顏色不好看,但他說,隨你便。”
“來來爸爸常說,他要畫畫,你給他一支筆,一張紙就夠了,不用教他怎么畫。”
“我覺得他爸爸的做法太棒了!應當推廣。”唐人覺得,來來爸爸給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對孩子平等、尊重,讓他勇敢嘗試。“現在家長對孩子呵護得太仔細。拍完這部片子我就想,到底對孩子應當關注到什么程度?我們見得更多的是這樣的孩子:什么事都處理不了,缺乏能力。其實,孩子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種體驗,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成長。”
“現在的父母為孩子操心太多。來來爸爸呢,也操心,也教育,但他掌握了一個基本原則。但是什么,我說不清……”
“讓孩子早點感受父母的艱辛對他有好處”
來來家地上東一件西一件扔著玩具,電視機永遠開著,主人生活得很隨意。
來來聽說我是唐阿姨介紹的,不一會兒就和我熟悉起來。如今,上地實驗小學已經把來來作為特長生破格錄取了。和胖來來對比鮮明的是他的瘦爸爸,彬彬有禮、親切隨和。
他叫王隆,今年32歲,畢業于遼寧一家美術院校,后辭職來到北京。
屋里墻上掛著來來的畫,桌上擺著來來第一次上幼兒園的照片。學校老師說,來來爸爸有時到教室錄像,記錄孩子成長的一點一滴。可以感到這個家庭對孩子的濃濃愛意。可如此慈愛的父親,原來根本沒打算要孩子。
“我總覺著有個孩子一定特麻煩。因此妻子懷孕期間,我的心一直懸著。電視里有丈夫歡呼‘我要當爸爸了!’,我對這種驚喜極端不理解。我當時才25歲,自己的生活理想還沒有實現,對當爸爸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一想起來就覺得特恐懼。”
但當王隆把來來從嬰兒室里抱出來,心里開始有一種奇妙感覺。手里有個特別白凈的孩子,他一個手指放在鼻子上,手指好像透明的,能看得到血在流動。“我的生命好像在延續。”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隆慢慢觀察他,覺得他聰明穎悟。來來不會說話時已經會用眼神與人交流。
后來,幾個朋友要在北京開公司,王隆決定辭職來北京發展。
當時,爺爺奶奶都想把1歲多的來來留在身邊,王隆卻堅決要把孩子帶走。“吃糠咽菜、到處飄泊怎么了?讓孩子早點感受父母的艱辛對他有好處。我能活,我兒子就一定能活!”
那時候,王隆一家三口住14平方米租來的房間,出門坐車,王隆就給兒子算賬:“從人民大學打車到上地要15元,如果坐公共汽車只要2元,一個月工資能打幾回車……”現在,來來一出門自己就會觀察判斷:“爸爸,公共汽車不擠,上吧。”或是:“今天有急事,打車吧!”
“這只是些很小的事。我希望他能從這些小事上懂得用平常心看待價值。沒必要刻意給孩子創造一個過于優越的環境,超出能力的創造只會讓他學會虛榮。”
我贊嘆:“你的觀點體現素質教育理念!”
他一臉茫然:“是嗎?我可什么書都沒看過……”
“他就是奧校拿第一名我也不會這么高興”
王隆說:“我就是因為疼,才舍得讓他吃苦,這就是財富。鄭智化一首歌里唱道‘我愛這個世界,但決不嬌縱他。’我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他對來來的很多鍛煉是有意無意間做的。
第一次來來搬自行車,爸爸并不知道。來來在樓下叫爸爸,可王隆正忙著沒在意。過半天,來來推著車進來了,氣喘吁吁,小臉上汗流得一道一道,也不知道是怎么掙扎上來的。進門就嚷“我渴!”
“第一次我真心疼,可他自己不覺得委屈。從小訓練慣了,小時候他摔了跟頭一般我不扶,有一回他咣當摔了個大跟頭,疼得直咧嘴,我笑了:‘摔了個狗搶屎!’他爬起來自己揉揉屁股,也就嘟囔了一句:‘你還笑。’”
來來要上幼兒園了,老師說,別給孩子穿系帶鞋!孩子不會系鞋帶。“可我想,世界上有系帶鞋,他憑什么不穿?不會就學嘛!”一次,來來要下樓玩,王隆給他系上鞋帶,孩子剛要跑,他“啪”地給解開:“想不想學?”“想,可是我太小了。”“看好了,這樣,再這樣就系上了,自己練吧。”來來撇撇嘴要哭,王隆拍拍孩子的頭:“我相信你能學會。給你半小時,好好練吧!你肯定行!”
那次,來來是哭著把鞋帶系好的。王隆說,我當時想給他半小時,如果他這么長時間還做不來,說明對他來說太難了,我不難為他……40分鐘后,來來興奮地跑過來:“爸爸我系上了!”王隆高興極了:“你真棒!我相信你一定行!”
王隆至今講起來還是特激動:“他就是奧校拿第一名我也不會這么高興。但他學會一項本領,培養韌性,越是平常小事越有效!”
來來報名上學,王隆當時想,來來遇到的問題可能是聽不懂,也可能遇到冷臉。“但這有什么,不可能人人都給你笑臉啊!”
“我上學就不是自己報名的,我覺得特別損失。我愿意他學會與人交往,哪怕是碰壁呢?
“你這么鍛煉他,對他有什么期望嗎?”
“我只想讓他培養平常人的喜怒哀樂,對困難有平常心。你想,如果他沒有平常人的感情,怎么處理事情,怎么待人接物。”
“讓他的想法變成現實,讓他從小突破自己、認識自己,多好啊!”
王隆最愛說的話就是:“順其自然,按人性的發展教育孩子。”
“我常常覺得父母生下孩子,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你的任務就完成了。家長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他是一個人啊!他有自己的思想啊!”
和一般家庭不同,來來家里的照相機、攝像機,都讓他用,王隆會告訴他:“別摔壞,否則全家就沒法用了。”來來愛玩電子游戲,如果他玩得太多,爸爸會提醒他:“眼睛不行了!該休息了。”或者這樣告訴他:“如果你只顧玩游戲,不學習,長期下去,你可能成績下降,而社會會選擇那些成績優良的學生,你自己看看該怎樣選擇?”
他說要尊重孩子。“你要相信孩子的分辨力,最終還是會接納正確的意見。但假如孩子說,我不靠分數,我以后就靠電腦技術養活自己,那也行!這也是他的選擇。”
“我學車以后就感覺,老師你別教我!告訴我剎車油門在哪兒,怎么踩離合就成了,給我一塊場地,隨便我怎么練吧!我肯定能學好!根本不用像現在這樣,鉆桿爬坡,還得在車上做記號,其實畢業了還是不敢上路。教育孩子也一樣,你給他一塊空地,別太危險,別讓他摔倒了爬不起來,但一定要讓他摔!別掉溝里,但可以撞墻。”
當初來來看爸爸瀏覽網頁,問:“有沒有小朋友畫畫的網頁呀?”爸爸找來找去找不到。來來就說:“那我能不能自己做個網頁呢?”
孩子一句話倏地鉆進爸爸心里。有什么不行的呢?王隆本身不會制作網頁。他找來教材,和來來一起連蒙帶猜地學,居然就成了!
到現在,王隆為來來這個網頁花了幾萬元,但他覺得“值”!
“讓他的想法變成現實,讓他從小突破自己、認識自己,多好啊!孩子目前沒有權威,也沒有神秘感。”
自從建了這個網站,來來好像比過去更敢想敢干、更有主見了。他隨即和爸爸成立了“棒小子俱樂部”,他還想成立個社區環保小分隊,還想問問國際奧委會為啥沒有小委員……
王隆說:“我們這個社會給孩子參與的機會太少!前兩天和來來見面的加拿大‘網絡神童’佩里斯,他能和總理一起出訪,在我們這兒就完全不可想象!”
王隆的“教育理念”與他的個人成長經歷密不可分。王隆小時候愛畫畫,但母親覺得他不務正業。一次,母親發現他畫卡通上的女孩,十分生氣:“小小年紀畫女孩子,沒出息!”媽媽拿過來就給撕了。家里說考大學才是正經。“現在想想,父母也是為我好。但當時傷心極了。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太痛苦了。”
最讓王隆頭疼的是學校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背書就是為了考試,考好就是為了以后找個好工作,可工作又用不上這些……教育體制毛病太多了!”
“我其實很怕來來今后受到應試教育的傷害,非常擔心自己少年時期的痛苦在他身上重演。”
來來網站接到不少孩子們的來信,有相當一部分是傾訴生活中的苦惱,不少家長逼著學琴學畫。王隆對此不以為然:
“孩子多累呀,多痛苦呀!還沒理解就一篇篇背誦……我不反對學習技能,但一定要讓他感到快樂,家長有什么權利非讓孩子成名成家?”
“溝通!把心靈蹲下來和他溝通!一定要蹲下來” 一個夏日,來來和爸爸從體育大學回家,走著走著,突然下起瓢潑大雨,身上馬上就淋濕了。趕緊打車!可父子倆一合計,這會兒打車也濕了,干脆往回跑吧!父子倆一路跑一路在大雨里跳踢踏舞,快樂瘋了。好一副雨中即景!引得路人頻頻側目。“這種體驗多么快樂,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的。”
“和孩子相處,你覺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溝通!把心靈蹲下來和他溝通!一定要蹲下來,而不是假惺惺的。”
在來來家,經常聽到父子倆一些有趣的對話。
“太陽要沒了怎么辦呢?”“我去找!”“你跟太陽說什么?”
“菜市場為什么拆了?”“可能要建商場吧!”“我不這么想,我想可能就因為看它不順眼。”“那咱們上哪兒買菜去?”
王隆說:“現在的孩子餓一頓、凍一下沒什么,應該更關心他的心靈和精神需要。”
王隆特別注意觀察來來情緒的變化。有一天來來悶悶不樂,王隆問是否作業沒完成?挨老師批評了?和同學吵架了?詢問半天,原來是餓了。
“只有多注意觀察他,體貼他,甚至把自己也當成一個孩子去理解他,他才會體貼你,關心你。你在他面前總裝老大,他就在外面裝老大!你發現沒有?任性的孩子絕對是任性的家長慣出來的!”
王隆有個朋友特別疼愛孩子,每天早出晚歸都買好多玩具。平時跟孩子逗著玩,常常說:“打爸爸!”孩子“啪”地就是一個嘴巴子。可一但孩子想法和他不一致,他立刻擺出一副暴君面孔大發雷霆。
王隆有時也沖來來發脾氣。一次他剛進家門,看見來來在穿冰鞋,以為他在屋里滑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發了一通火,孩子委屈極了,其實他在試鞋。王隆弄清情況馬上向他道歉。
做網站也是如此。有一陣,來來犯懶了,好幾天不更新。王隆提醒他,可連說三天還沒動靜,王隆就不吭聲了。
有一天,他和來來談了一次話:“做網站貴在堅持。跟爸爸說說,你還喜不喜歡做這件事?還愿意干嗎?假如不愿做,可以給別的小朋友,也可以關掉。關鍵是你是否還喜歡它。”
來來認真地想了想:“喜歡。”“能不能堅持?”“能!”王隆說:“我不逼他,也不想給他施加任何壓力。他自己得出的結論最能教育自己。”
“我常常對來來說:爸爸永遠是你最好的、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你無論有什么問題,我都會像朋友一樣給你一個建議。平時我也像朋友一樣和他相處。去幼兒園接他,別的爸爸媽媽都拿著衣服遠遠地站著,只有我和他一起在草地上打滾,追跑打鬧。我希望他長大了,到了青春期,也能跟我像朋友一樣談他遇到的問題。”
“我甚至希望有一個摔跤場,能跟孩子們在里面‘打仗’,讓他們體會什么是友好,什么是打架,學會與人相處,適應這個世界。”
多年以前,王隆看到反映中日孩子的“較量”的報道,批評中國孩子缺乏吃苦精神,不合作。談起這個,王隆滔滔不絕:“我當時就覺得特不服氣!怎能把責任推給孩子呢?我們整體給孩子的教育是乒乓球效應,你給他的是一個壞球,他還回來的當然也是一個壞球!如今基本就是應試教育,一切向分數看齊,除此之外忽視對意志品質的培養,忽視團隊精神,孩子肯定會表現這些!”
他甚至希望今后專門從事孩子的事業,和那些跟他“志同道合”的家長聯合成立一個兒童村。現在有星星雨、有孤兒村,為什么就不能成立一個獨生子女兒童村?“這是更大的疾患群體!對這個群體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是可怕的。現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卻自私、不合作、沒有韌性,讓人擔心!
王隆希望在兒童村能探討傳統教育方式中的弊病,給現行教育一個刺激。老師用什么心態教學?父母用什么方式教育子女?“其實,好解決的是孩子的問題,不好解決的往往是家長、老師和教育體制問題。”
從王隆家出來,我很想和來來的老師聊聊。我費了好大勁才說服老師接受采訪,因為她始終覺得,來來是個極普通的孩子,和其他同學沒有區別:“他不是特別活潑,也不特別特別蔫兒,學習不算最好,可也不差……”
老師也承認,王東來獨立性強,叫他辦什么事挺放心,團結同學,會照顧小朋友,表達力強。此外,他還是全班惟一不用家長接送的。
“也許……”老師猶豫著,“他在網站方面有特長,但在學習方面的確沒什么特別之處。”看來老師有自己的評價標準。
我把老師的話轉達給王隆。王隆說:“是啊!來來本來就是個很普通的孩子。”
[把心靈蹲下來和孩子溝通]相關文章:
5.溝通沒做好,你憑什么怪孩子不聽話
7.與孩子溝通,父母一定要掌握這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