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解題。
2、了解作者。
3、理解并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有關知識,幫助解讀課文。
2、理解課文基本意思,以便進一步賞析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基本意思,按要求翻譯課文。
學習方法:1、誦讀法;2、導讀法;3、學生自主學習法;4、討論法;
教具準備:
課本、學案、教案、mp3、傳輸線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解題
1.簡單導入課文(目的是引起學生重視,引起學生興趣,點燃學習熱情),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2.解題:
(1)志,記的意思,它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俄椉管幹尽酚肿鳌俄椉管幱洝,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項脊軒”介紹:
是歸有光的書齋名。對于名字由來有兩種解釋:
解釋一: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烴,作者以“項脊軒”來命名自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釋二: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
軒,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這里指小屋,即書齋。
二、關于作者
看學案一【知識鏈接】部分,教師可參考以下資料,適當補充。
1.后人對他的評價: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記》,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譽為“明文第一”(黃宗羲語),當時人稱他為“今之歐陽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認為,歸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兩代除歸氏外別無他人,并把他視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梁。
2. 歸有光散文的特點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題材反映他所處的時代,而是通過記敘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深情。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流暢,細節真實生動,有詩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項脊軒志》可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3.歸有光簡歷
1506年(1歲) 生于江蘇昆山
1510年(5歲) 開始讀書
1513年(8歲) 喪母
1524年(19歲) 寫作此文前四段
1528年(23歲) 娶妻魏氏
1533年(28歲) 喪妻
1540年(35歲) 中舉人。徙居嘉定讀書、講學,生徒數十百人。
1565年(60歲) 中進士。任湖州府長興縣令
1568年(63歲) 任順德府通判(管糧運、水利)
1570年(65歲)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車馬)
1571年(66歲) 去世
三.掌握生字生詞
1、聽錄音,正音。
2、自主朗讀課文。
3、做學案一的第1小題,找學生到黑板上寫答案。
四.研讀課文
1.對照書下注解,理解課文。((預習時應該完成)(教師注意重點、難點詞句的講解,強調)
2. 思考討論學案一中2、3、4、5小題,可分組探究,做發言準備(5分鐘)。
3、教師點撥總結(參考學案)
五、布置作業
1、思考學案一中的【切磋討論】
例如:分析《項脊軒志》中的“四個女人”,作者分別擷取了哪些典型的生活細節來寫她們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熟讀課文(早讀完成)
板書:
喜(景)---------------悲(傷事、憶人)
項脊軒志(第二課時)
趙新 姚俊飛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及特殊句式。
2.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目標1是學生積累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一個重點 ;
2.就本篇文章的學習,目標2--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應該是學習這篇優秀文言文中更應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因此,通過同學們完成上節課布置的小課題的討論,來學習體會本文這一典型特點,并通過口頭片段作文的訓練,進一步實現目標2。
教學難點:
1. 掌握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及特殊句式。(學生語法知識缺乏,文言句式的講解是難點)
學習方法:1、誦讀法;3、學生自主學習法;4、討論法
教具準備:課本、學案、教案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檢查學生翻譯課文情況
1. 導入新課(略)
2. 指名學生試翻譯下列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3)、 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珊珊可愛。
(4)、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譯文參考:
(1). 在北面開了四扇窗戶,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陽光(從北墻上)反射回來,室內才明亮起來。
(2). 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
(3). 在農歷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半截墻壁。月光下,庭中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來,樹影搖動,美麗可愛。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經常來到軒中,問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時伏在桌案上寫字。
二、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1.掌握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及特殊句式。
2.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三、完成目標1。
讓學生做學案。
可讓學生分組作答,完成學案二。(6分鐘)
1、請負責古今異義組同學講解學案二 第1題
答案參考(見學案)
2、請負責一詞多義組同學講解學案二 第2題。
顧 1.回頭看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2.探望,拜訪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3.關心,照顧 大臣爭于私而不顧其民(《商君書》
4.副詞,反而、難道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5.副詞,而、不過
稍 1.逐漸,慢慢地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2.稍微,略微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3.公家給的糧食 縣官日有廩稍之供
置 1.赦罪,釋放
2.放到一邊,放棄 沛公則置車騎
3.擱,安放;擺,設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4.立、建立;購置、添置 內外多置小門
5.驛站;驛車、驛馬
去 1.離開 比去,以手闔門
2.除掉,去掉 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3.距,距離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4.前往,到……去(后)
歸 1.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來歸
2.返回,回來 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
3.歸還
4.歸附,歸屬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5.通“饋”,贈送
3、請負責詞類活用的同學講解學案二第3題。
資料參考:
(1)文言詞類活用一般有以下幾種:
名詞活用做動詞; 名詞活用做狀語;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形容詞活用做動詞; 動詞活用做名詞;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2)本課主要涉及前兩種。
名詞做動詞:名詞在句子中臨時具備了動詞的語法特點,并臨時做動詞用的一種語言現象。
名詞做狀語:名詞直接限制或修飾動詞時,充當狀語。
(3)答案參考(見學案)
4、請負責文言句式的同學講解學案二第4題。
四.完成目標2
1、讓學生找出文章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句子,然后逐一討論賞析。
細節一:老嫗說亡母事
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實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作者8歲喪母,對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曾在項家居住的兩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親那對兒女的慈愛之心。作者共記敘了母親兩件瑣事:一是母親當年曾經來過軒中,二是大姊在老嫗懷中呱呱啼哭,母親聞聲問饑問寒的情景。尤其是后面這一細節描寫,生動傳神。繪形繪聲地再現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眼淚也禁不住潸然而下。
要注意抓住“扣門扉”的典型動作細節,“兒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語言細節來分析。
細節二:祖母望孫成龍
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歸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歸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 永樂年間進士,明宣德年間官為太常寺卿。此后幾輩“讀書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孫兒身上。輕輕關門的動作,細致入微地傳達出祖母對孫兒的 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至”,一句“他日汝當用之”,寄托了望孫成龍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孫兒為改變“讀書久不效”狀況,光耀祖宗而奮發向上的心理。歸有 光8歲喪母,祖母對孫兒自是疼愛有加,看到孫兒整天在軒中默默攻讀,“大類女郎”,又是憐惜萬分。寥寥數語,輕輕一動作,把老祖母對孫兒既盼望子孫爭氣,又關懷疼愛,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這些語言、動作,看似平常普通,實則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舉止神態,甚至復雜的心理,都躍然紙上。
細節三:妻說家有閣子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妻子回娘家,再回歸家,向歸有光敘述自家小妹問起“閣子”(即項脊軒)的情況。諸小妹為何對一個普通的書房感興趣?此軒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細細想來,自是歸妻在小妹面前興致勃勃地描述書房,自是軒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處,自是歸妻對軒的主人敬佩而熱愛的緣故。
細節四:庭中枇杷樹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蓋。這個細節融入了作者對亡妻刻骨銘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處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綣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結情,以景語達情,言盡而意遠。
小結:“一枝一葉總關情”。細節雖小,但一個好的細節,卻往往能傳達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給讀者以難忘的印象。所以我們在作文中要學會運用細節描寫傳情達意。
五.學以致用
1.有人說我們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讓人感動的東西。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動,而是缺少一顆顆善于發現感動的敏銳的心。請回憶學過的背影中的細節描寫,寫一寫身邊的“感動”。
板書:
老嫗說亡母事
細節 祖母望孫成龍 生動傳神
妻說家有閣子 表情達意
庭中枇杷樹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做配套練習題。
[項脊軒志(語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項脊軒志教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