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體味《再別康橋》的意境美,音樂美,建筑美 和繪畫美。
3.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
(1) 通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 通過賞析,學會鑒賞詩歌的意象美;
4.品味語言,感悟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格。
二、教學重點:
★ 體味作者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 作品中集中體現(xiàn)的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
三、教學難點:
☆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 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解讀作品。
四、教學設想:
☉ 多媒體教學;
☉ 課前反復熟讀作品,整體體味作品的意境美。
☉ 課前嘗試著模仿原作進行自我創(chuàng)作,結(jié)合課堂教學再讀修改、創(chuàng)作。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內(nèi)容和過程:
(一)導入(整體把握,詩歌感情抒發(fā)的基調(diào)):
教師:自古以來,每當遭遇離別和守望,總不免令人黯然消魂!古人的作品中--
曾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 無奈;更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 豪邁!
曾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 苦澀;更有“一片冰心在玉壺”的 坦然!
曾有“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一份 沉重;
更有“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的一份 灑脫、一份 飄逸!
那么,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抒發(fā)的是怎樣的一份情感呢?
1.學生散讀,探究。
2.鼓勵學生演示朗讀。
師生簡要點評,圍繞:是否“入境”。ā耙庀蟆迸c“意境”的整體把握問題)
3.學生發(fā)言,交流(略,相機鼓勵與點撥。
4.定位:于柔美與纏綿之中的一份深深的留戀、一份無盡的依惜、一份淡泊的飄逸……
5.播放《在水一方》,以作課堂學習氣氛的營造。
思考:在美妙、柔和的歌曲聲中,你從中感受到的是怎樣的意象?又是怎樣的一番意境?
定位:意象--迷人、舒緩 意境--悠遠、朦朧美
(二)鑒賞(簡介背景,體味詩歌塑造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教師:徐志摩1920年曾留學英國的劍橋大學,也就是“康橋”。劍橋是一所800年歷史的大學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對這座大學城懷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經(jīng)這樣動情地說過:“我的眼光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康橋,可以說是詩人的精神依戀之鄉(xiāng)。1928年的秋天,他帶著失意,重回劍橋,故地重游,激發(fā)了詩人的興致,他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溶進了這首《再別康橋》。
那么,詩人的縷縷情思,融入了哪些意象之中呢?
1.再請學生演讀。
2.學生交流。(略,簡要點評)
3.歸結(jié):“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潭水”、“長篙”、“星輝”等……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應該有送行的人,他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都沒有攝入詩人的鏡頭,偏偏選擇了這些富于色彩、姿態(tài)等特色的意象,避俗世柔情,給人一種清新自然之美感。
4.追問:這些樸素自然的意象又如何幻化成作者心中、讀者眼中的意境之美呢?
(1)學生交流。(略)
(2)教師提示詩歌鑒賞的切入點:聯(lián)想、想象(虛實);動靜;語言、修辭……
(3)歸結(jié):通過聯(lián)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jié)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中的意象分別變成了動態(tài)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這也就是聞一多先生崇尚的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三美中的“繪畫美”!
4.學生活動
(1)分組交流自行創(chuàng)作的詩歌,重在圍繞意象及創(chuàng)設的意境;
(2)推薦交流(若干,時間關系,以2首為宜!)
(3)學生點評,教師適當點撥
(4)聆聽配樂朗誦
(5)鼓勵學生以“共鳴者”的心態(tài)朗讀原作:
(6)齊讀一遍。
(三)鑒賞(簡要體味“音樂美”和“建筑美”)
1.語言:節(jié)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故而富有“音樂美”
歸結(jié):如詩歌的第一節(jié),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jié)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jié)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yōu)美的節(jié)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jié)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xiàn)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除第五節(jié)不押韻外,其他六節(jié)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jié)的波動和旋律感。
2.形式:四行一節(jié) 錯落排列 字數(shù)相近 回環(huán)呼應--故而富有“建筑美”
歸結(jié):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弊詈笠还(jié)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huán)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huán)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四行一節(jié),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shù)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四)鑒賞(結(jié)合“詩眼”,把握詩歌精巧的構(gòu)思)(重點在“其次”上)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gòu)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zhuǎn)移,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zhí)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huán)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chǎn)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歸結(jié) 獨特的構(gòu)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cè)面表現(xiàn)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心中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qū)”。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只愿做“一條水草”的體驗……
追問: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歸結(jié):--對康橋依依不舍,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2)從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再次拓展:教師導引--原來,這人世間,至情、至善、至美之境,可圈、可點、可發(fā)之氣,在詩中得到了境遷天外、氣貫長虹般地體現(xiàn)!讓我們大家跟隨著王洛賓的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去細心地呵護自己心中的“康橋”吧!
(五)作業(yè):
[再別康橋(人教版高一)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再別康橋教案課件
9.人教版高一數(shù)學《指數(shù)函數(shù)》教案
10.《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