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居巢區西峰中心學校 吳傳火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使用最普遍、內容最豐富的學科,也是最接近生活、最具有情趣的學科,語文理應成為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科。然而,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一步步的將由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能力之學、美育之學、情感之學和思想之學變為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甚至成為機械重復的應試訓練。顯然,這種教育現狀與時代和社會所要求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筆者認為,語文教育要想走出應試教育的困境,就得構建語文學習的新課堂,具體的就是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充分調動教師本人和所有學生的教與學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成為教師與學生才能展示和激情揮灑的舞臺,成為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獲取知識的快樂天堂。那么,如何來構建中學語文學習的新課堂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激發興趣,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快樂天堂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為了讓學生學好,必須讓他們好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都表明興趣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著不可否認的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最重要的推動力。當然這個見解早就有人提出,但在現實的語文教學當中能夠真正運用和施行的人確實不多。本人在語文課堂上力求嘗試,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語文的求知欲,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語文是一種樂趣,讓他們感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如我在上《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明白花色的變化情況,我在課前作了小小的準備:我找來酸液和堿液,分別放在兩個透明的一次性茶杯里,再從家里的花盆里,采來幾種顏色不同的花朵。我先做了個實驗,讓學生親眼看到紅色的花放入堿溶液中變成了藍色,藍色的花放到酸溶液中又變成了紅色。實驗展示過程中。我明顯的發現這時學生的情緒極其高漲,學習興趣也異常濃厚,甚至后排有些同學還站了起來,生怕沒有看清花色變化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展示,學生對花色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什么樣的變化,以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有了深刻地印象和透徹的理解。
再例如,對于上話劇《<陳毅市長>選場》這一課,如果從頭到尾都是老師在課堂上像念經似的講戲劇的結構、語言,講人物的形象、性格,講戲劇的情節的發展,講矛盾沖突的形成和解決等等,學生聽起來就會感到很枯燥無味,我根據戲劇具有表演的特點,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學生一聽要他們表演,個個興致來了,紛紛舉手要求上臺表演,連平常不太喜歡語文學科的幾位同學,如今年才轉來的李天威和郭云翔等同學,都爭先恐后的上臺作了表演。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比其他同學的表演顯得更自然,更真實,讓同學們一下子對他們從此刮目相看,也讓我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堅定了“為了一切的學生”的教學理念。他們平時雖然學習成績不太好,但他們活潑大方,勞動積極,樂于助人,我適時地對他們進行了表揚。這樣的表演還真讓他們嘗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也讓他們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樹立了信心,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從此他們對語文的學習有了很大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名言,并不因時間的消逝而黯然失色,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課題。語文課堂上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能享受到最大限度的思考、參與和學習的樂趣,讓他們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使他們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這時候的語文課堂,豈不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快樂天堂?
二、講讀并重,使語文課堂成為師生才藝展示的廣場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教學的“滿堂灌”、“填鴨式”雖然被“精講多練”代替,但是有的老師并沒有真正體驗這一“精”字,而是以“少”代“精”,以大量的課外作業代替學生的“練”,這樣往往導致語文課堂上老師教與學不相協調。我認為現代語文課堂教學要“講、讀并重”,要求老師和同學都能夠講都能夠讀。老師講的好,講的精,可以使學生茅塞頓開,會使學生的臉上蕩起美麗的笑容。如講的不好,則會讓學生昏昏欲睡,無精打采,象聽到催眠曲一樣不知不覺進入夢鄉。老師讀的好則會讓學生領略文章的意境,并陶冶情操。讀的不得法,則會象蜻蜓點水,一掠而過,學生不留一點痕跡。同樣學生講的好,讀的好,則說明他對文章的內容能夠理解,對作品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能夠把握和體會。
根據《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編寫的中學語文教材,分為講讀和自讀兩大部分,其中講讀課文為教材的主體,是教材的主要組成部分;自讀課文為教材的輔助部分。這一結構,既是我國傳統教育法的體現,又符合現代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主要就是先生講學生讀,而現代語文教學兼有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雙重任務。傳授知識即所謂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培養能力則主要是學生的內在的因素發揮作用,是任何老師不能包辦代替的。老師的講和讀固然重要,但學生的講和讀會顯得更為重要,他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參與和鍛煉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因而現代語文課堂不僅需要老師講,老師讀,還要有學生講、學生讀。只有將老師和學生兩者的“講”和“讀”緊密的結合起來,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熱烈而又輕松、有序的語文新課堂。
三、授之以漁,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捕“魚”撒“網”的魚塘
古人云:“授之魚不如授之漁。”課堂好比是魚塘,老師就如同是漁翁。老師不應該將現成的魚賜與學生,而應該教給他們撒網捕魚的方法,因此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師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規律也是語文新課堂構建的主要任務之一。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要教會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提高學生語文的素質,才能得到“善學者,師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的教學效果,才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大綱”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
在語文課上,首先要解決怎樣教的問題。語文學科具有文質兼美 、形神俱佳的特色,它有感情飽滿、色彩鮮明的詞語可以欣賞,它有嚴密的邏輯可以思索,它有清晰的線索可以攀緣,它描寫人物可以使歷史人物或想象人物活靈活現,繪聲繪色,它描寫景物可以使景物栩栩如生,歷歷在目。正因如此,每一篇所選的美文都值得我們去玩味去學習。但在學習每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們應有重點,不應面面俱到。俗話說的好:“路多踩不死草”,因此,對于語文課文的學習,找準突破口是非常關鍵的。例如《聽潮》一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抒情寫景散文,全篇洋溢著作者對大海的無比熱愛和贊美之情。其中有優美的詞語,有多種恰當的修辭,有對聲音形象的描寫,等等等等,如果把所有的東西都拿來講,至少也要講三堂課。為了節省課時,突破重點,我在上課的時候,選擇了“用文字塑造聲音的形象”為這篇文章教學的突破口。精講“海睡的溫柔”這個片段:聲音像月光、像晨霧、像情人的蜜語、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在講解課文的時候,要學生總結用文字塑造聲音的規律:抓住事物之間的相似點,運用感覺的相通,采用多種修辭方法等。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后,就立即會用這種方法來學習其他的語段,如大海醒時的興奮,大海發怒時的瘋狂,從而順理成章的弄清了文章的線索,明白了文章的內容,感悟和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解決了文章的重點和難點,真正取得了“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實現了葉圣陶老人所說的“精講多練,舉一反三、一舉多得”的教學要求。
另外,語文新課堂還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中學語文課文一般是選自古今中外的不同作品,有很多是名篇名作,體裁多樣,風格各異。有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也有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等。因此教學中決不能千篇一律,采用模式化教學方法,而應當“情”隨境遷,“法”隨文變,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例如,記敘文要從記敘的六要素入手找準記敘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說明文要分清說明的對象,判斷出說明的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列數據、分類別、作比較等等,辨別出是事物說明還是事理說明。小說要把握故事的情節: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體會描寫人物的方法: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心理描寫還是語言描寫、外貌描寫。若是戲劇,就要了解劇情的發展,弄清戲劇的矛盾沖突,通過人物富有戲劇性的語言、動作、神態等來分析人物的形象。對于散文,一般在分清是敘事散文還是抒情散文后,就要從“文眼”入手,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它最能窺見人們內心的秘密。“文眼”就是文章內容的聚光點,散文的文眼一般位于文首或文尾,段首或段尾,或在文中多處出現。把握這個規律識別文眼是一個很容易又很適應的方法。例如《背影》一文,父親的四次背影,牽動“我”的四次流淚,感傷淚、感激淚、離別淚、回憶淚。只要識出文眼,文章內容很快就能被梳理得清清楚楚。如果在語文課堂上,把這些方法教給學生,并教會他們運用,學生隨便在哪兒看到文章,他們就都能夠去分析去理解其意的,這樣才能實現葉老:“教是為了達到不教”的教學目的。也就是說,只要他們掌握了捕魚的方法,不論在哪,都能夠捕到想要的大魚的。
綜上所說,中學語文新課堂的構建并不是紙上談兵,亦不是異想天開,它已經在很多學校施行著。問題是,現在還有不少學校依然存在著語文課堂死氣沉沉的可怕現象,還時常出現師生感情不相融洽,師生關系緊張的局面,學生上語文課無精打采,張口連天,顯出一副厭學者的無奈;老師上課缺少激情,更無表情,像傳教士一樣。因此我希望我們語文教師能夠深思,要能結合語文科目內容豐富、具有情趣的特點,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樂趣,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語文的學習,并善于傳授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和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夠做到這幾點,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成為教與學的和諧的新型的理想的課堂。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構建中學語文新課堂之我見(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4.武俠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