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白羽《日出》教案
二、簡介作者:
劉白羽,現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戰爭期間曾任新華社
隨軍記者。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他兩次奔赴朝鮮戰場。解放后從事黨的文化領導工作,歷任中國作協黨組書記、作協副主席、作協書記處書記、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等職。主要作品有:《五臺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員》、《紅瑪瑙集》、《紅色的十月》、《芳草集》、《劉白羽散文集》等。
三、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時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兩次看日出的機會。
第三部分(8)不經意在飛機上看到日出。
五、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提問:“我”為什么愛登高看日出?
明確: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雖妙,不免有蕭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熱、生命、光明的誕生
提問:作者無緣看日出,就怎么辦?
明確:只好讀日出:
1、海涅:冬季、云霧繚繞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麗中的日出。
齊讀兩幅日出圖。
六、分析第二部分:
提問: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沒有看到?
明確:兩個看日出的勝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霧遮住了東方,沒看成
2、在黃山獅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罷
七、分析文章的主體部分:
提問:作者的宿愿實現了嗎?
明確:作者終于“看到了一次最雄偉、最瑰麗的日出景象”。
提問:作者對這次的日出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分三層來描寫:
日出前--上空游動微明,如同一條狹窄的暗紅色長帶,帶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藍色的晨曦。
日出時--那條紅帶,卻慢慢在擴大,像一片紅云了,像一片紅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動態變化)色彩也由“暗紅”變成“發亮”,“一個奇跡就在這時誕生了”,“紅得透亮”,“閃著金光”,作者連用兩個比喻:“如同沸騰的溶液一下拋濺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沖。”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紅了一切。
齊讀有關日出的描寫。
八、歸納寫作特色:
1、映襯、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海涅描寫的、屠格涅夫描寫的日出圖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還是在動態
描繪上,都為劉白羽描寫的日出圖作了襯托。
2、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義。
日出的象征意義,熱情地贊美了我們偉大的祖國正如朝陽東升,光彩奪目,
雄偉瑰麗,正像朝陽那樣年輕,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進而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欣欣向榮、無限美好、如花似錦的今天和明天。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云海》教案及練習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詮釋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西部”點明了位置,即中國的甘、新、寧等地區。“地平線上”指明了方位,表明本文所記的是太陽即將西沉時的景象“落日” 是本文所描述的對象。此題目顯示,作者將在曠遠、遼闊、蒼涼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為我們描述這一背景下的世間的“大美”。
(二)謀篇立意
此文采用了總分式的結構形式,記敘了作者在兩個不同地點欣賞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抒發了他對“世間有大美”的感受。
(三)寫作特點
1. 文章采用總分式結構,并且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志文脈
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如“第二個帶給我深刻記憶的是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
2. 寫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對落日的描寫,能結合西域的風情,比如,用勒勒車的輪子、墻壁上畫著一個姑娘的紅臉蛋來比喻落日。
二、內容探究
(一)重難點句子導析
1. 中亞細亞地面上獨特的地貌,奇麗的風光,每每令我驚駭,叫我明白了“世間
有大美”這句話,決不是一時偶然而發的誕語。而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導析:作者采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寫的方法,層層推進,由中亞細亞的所有雄偉的風景,直至推出令作者震撼的落日。“世間有大美”是作者對西部風光的總評價,而“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留給作者的印象最深,下文就是對這一景象的具體描述,統領全文。
2. 它沒有了光焰,顏色像我們寫春聯時用的那種紅紙。柔和、美麗、安謐,甚至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像民間剪紙。它大極了。我說它像勒勒車的輪子,只是一個順手攫來的想法,它當然較這輪子要大得多。
導析:描寫景物重點是抓住其典型特征。落日的特征主要表現在顏色和形態
上。這里,作者把落日的紅與寫春聯用的紅紙的顏色比較,體現出一種凈化 心靈的“靜”,還具有歷史文化氛圍。作者把落日的形態比作是“勒勒車”的輪子,體現出一種民族特色。
3. 落日在沉入地平線以下的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
導析:寫落日西沉時,作者從動態與靜態兩個方面來寫。“跳躍著,顫抖著”
是動,“紋絲不動”是靜。動是美的,“跳躍”“顫抖”“躍”。靜也是美的,它“依戀”“貪戀”“不愿離去”。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將消逝的瞬間,真實而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過程中呈現出的夢幻般的美。
《云海》
(一)文題詮釋
“云海”,即由許多云組成的像海一樣的景象。要觀察此種奇觀,其立足點應于“云海”之上。本文作者描述的便是她于高山之上所見到的這種奇觀。以此為標題,生動而又醒目。
(二)謀篇立意
文章開篇即回顧了青年時的一段經歷,自然引出對山中云的描述,接下來重點描述了“云海”這一奇觀,突出了山中生活的寧靜之美。從文末來看,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的主題是在贊美自然景象的同時,突出了她對所經歷的這段時光的懷戀。
(三)寫作特點
1. 抓住自然景物的特點,進行形象而細致描繪,如文中第⑶自然段中寫云
的句子,把云比作是“天空的吉普賽人”,用“慌慌張張”“胖乎乎”“暈頭暈腦”“又瘦又薄”等極富擬人化的詞來描述,突出了白云的活潑、可愛之特點,讀之令人神往。
2. 記敘、描寫與文化融為一體。交代往事,作者使用了記敘;對白云及云海,作者又使用了描寫;文章結尾兩段,作者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又展開了議論。
【模擬試題】
一、語言積累與運用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⑴驚駭( ) ⑵霧靄( ) ⑶安謐( )
⑷慪氣( ) ⑸粗獷( ) ⑹ní )裳
⑺chōng jǐng( )( )⑻婆suō( ) ⑼順手jué ( )來
⑽chu ( )著 ⑾yùn niàng( )( )⑿ào( )悔
2. 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比喻的句子是( )
A. 它是那樣鮮艷、溫柔,就像早年間,我家里墻壁上畫著的一個姑娘的紅臉蛋。
B. 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淚來,我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啊!
C. 云海汩汩地圍著山頭,有在海中孤島的虛幻感。
D. 四周瘴氣霧靄彌漫,我們感到如同走入地獄,走入鬼域。
3. 填空。
(1)《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本文寫了二次觀日落,即________與____________。
(2)《云海》一文選自___________,原題是_________,作者是當代女作家_____________。
5. 仿照例句寫句子。
例句:它藍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藍得純正。
仿句:它藍似__________,可比____________;它藍似________,可比____________。
6. 下面是關于眼鏡的一則廣告,你喜歡這一廣告嗎?為什么?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為了保護您的心靈,請給窗戶安上玻璃吧!
二、課內閱讀題
閱讀《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的第⑴-⑹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題。
1. 找出本段選文的中心句。
2. 作者把落日比作是勒勒車的輪子,有何用意?
3. 選段中提到左公柳,并講述了左宗棠的故事。這些與文章有什么聯系?其作用
是什么?
4. 作者是怎樣寫落日消逝的?
5. 說起“西部”,你能聯想到什么?試談幾句。
【試題答案】
一、1. ⑴hài ⑵ǎi ⑶mì ⑷òu ⑸guǎng ⑹霓 ⑺憧憬 ⑻娑
⑼攫 ⑽瞅 ⑾醞釀 ⑿懊
2. B
3. (1)當 高建群 定西高原上的落日 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
(2)《青春緣》 《月亮的海》 唐敏
5. 示例:它藍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藍得深沉。
它藍似寶石,可比寶石要藍得溫和。
二、1. 而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憾的了。
2. 體現出一種民族的特色,極具地域上的特點,使文章透露出西部風情。
3. 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這種時空上的聯想,既可以豐富文章的內涵又體現了作者的文化涵養,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4. 從“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到“它突然一躍,消失了”
[日出、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北師大八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落日教學教案
7.北師大跳繩教案
9.地平線閱讀及答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