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熟練掌握課文內容。
2、了解《左傳》的敘事特點,掌握本文敘事特點。
3、通過想象和推理,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語言藝術,學會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4、了解我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文化內涵,積累常識性的文史知識。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熟練掌握課文內容。
2、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語言藝術,學會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教學難點:
梳理文章的結構和內容。
教學方法:
講讀法、分析推導法、討論探究法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一位偉人曾說過“不會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遺產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史書典籍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讀史書就是去了解繼承我們民族的文化。
今天,我們就來讀讀春秋時期,鄭國一位叫燭之武的說客退秦師的事件。
二、閱讀全文
(一)創設氛圍,合作學習
1、本篇文章出自《左傳》,對這同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記錄,內容卻僅僅是一句話,那就是“晉人秦人圍鄭”,請問同學們,這兩部書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
明確:《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書。《左傳》是為《春秋》作注的三傳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它以《春秋》所記的年代為次序記錄史實。
2、僅從對這一事件的記錄看,你能說說兩部書特點上有哪些差別嗎?
《春秋》客觀記錄歷史事件,只作大事記式的記錄,語言精煉,《左傳》中出現戲劇性的故事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側重于以故事的形式記錄事件的始末,敘事詳細,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 (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記錄學生的分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并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2、展示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
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3、學生讀課文,注意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學生相互交流。
先由讓學生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后讓學生回答。
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
(2)秦伯說。(說,同“悅”。)
(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
古今異義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今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離開。今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籃等。)
一詞多義
封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之 (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
(4)燭之武(介于姓、名之間的助詞)
(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
(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于晉(鄭國,代同)
以
(1)敢以煩執事(拿,介詞)
(2)以亂易整(用,介詞)
(3)以其無禮于晉(因,介詞)
詞類活用
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
既東封鄭。
(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西面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晉軍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扎。)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
(2)倒裝句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
佚之狐言于鄭伯。(介詞結構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3)省略句
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
敢以煩執事。(“以”后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
4、要求學生們復述全文,從而理清文章思路。
①秦晉圍鄭 千鈞一發(開端)$Sf
②鄭伯求賢 臨危受命(發展)0PI
③夜訪秦伯 說退秦軍(高潮)/5|
④晉候權衡 率師離鄭(結局),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終于轉危為安。}
三、作業
1、完成文言基礎字詞的歸納總結。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復習鞏固:
一、 全班同學集體背誦課文
二、研習課文:
1、從思考問題的邏輯性來講,我們同學不禁會問,為什么要退,誰去退,怎么退,退的結果如何。從故事的內容來看,哪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在第幾自然段?
明確;“怎么退”是最重要的核心內容。在第三自然段。
2、教師讀第一句話,為什么要在夜間而且是縋出城來?
(看《秦晉圍鄭形勢圖》,引入第一段關于形勢的介紹。)
3、 請同學們再想,據記載,此時的燭之武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者了,在這樣的戰爭形勢下,他夜縋出使,勸退強大的敵軍,這可以體現出這老者的什么精神呢?請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勇”。
4、另外,為什么非得請燭之武退秦師呢?文章中有沒有指出來?
明確;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師必退”。
5、哪一個字我們可以看出來,能退軍非此人不可?為什么佚之狐這么有把握?
明確:“必”;說明佚之狐非常了解燭之武的外交才能;對鄭、晉、秦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6、 為什么要見秦君?鄭國得罪的是晉,那為什么秦要出兵呢?他們什么關系?在此次戰爭中又是什么關系?
明確;秦晉之好。在秦晉聯盟中有一個主動者有一個被動者,那么那個被動這就可能使破解聯盟的關鍵了。
7、燭之武是如何勸退秦師的呢?請同學齊讀第三自然段燭之武說的話,并思考這一小段話的層次。
勸說的層次:
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分析利弊--亡鄭對晉有利、舍鄭對秦有利
離間秦晉“何厭之有”)。
(表面看是三個角度四個層面,但實質上看都是站在秦的立場上,為鄭國解圍。)
8、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勸說,情緒是怎樣的呢?結果是怎樣的?
明確:秦伯“悅”。與鄭人“盟”……乃還。
9、分析總結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燭之武的外交辭令為什么能打動秦穆公,而且還達到了退其師并意外結盟的目的?
明確;如果秦國處在絕對強勢的狀態,即秦伯有權決定鄭亡之后對鄭國土地的怎樣處理的話,秦伯完全可以不考慮燭之武的話,但事實卻不是這樣,晉國之強在當時是不可動搖的!更何況雖然以往秦伯經常對晉國加以援手,與晉文公之間也有“翁婿”這一層關系,但目前晉國正處在擴張的態勢中,不能不考慮秦國將來的發展方向。燭之武的話是非常符合秦國發展利益的,因此秦伯寧肯破了秦晉之盟,也選擇與鄭結盟,這是從國家發展角度出發的最佳策略。
游說藝術提示:
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打動對方。
②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抓主要矛盾。
③道理上深入淺出,表達上層層深入。
④利用文字的文化內涵暗示對方。
10、從燭之武勸退秦師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燭之武身上的過人之處,那是什么?請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智”
11、這種“智”勸退了秦師,也就意味著退了晉軍,瓦基了“秦晉聯盟”。如果文章不寫最后一段,直接寫“晉軍亦去之”不更簡短嗎?
明確:完整,與開頭相互映。補出了晉文公撤兵的想法--不追擊。因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晉文公不追擊的具體理由是什么呢?可不可以調整順序?
明確:理由是:“不仁”“不知”“不武”。
不可換順序:晉文公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
13、回過頭來我們看,燭之武已經是七十多歲了,不出使也行呀!請同學們看第二自然段,在那里又給我們展示了燭之武的什么特點?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燭之武懷才不遇,心中有怨氣;鄭伯能承認錯誤,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燭之武的“義”。
14、燭之武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表現在他的語言藝術上,同學們請你們舉幾個表現卓越的語言藝術的例子。
同學答案略。(毛遂自薦、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蘇秦的掛相印、諸葛亮舌戰群儒、周恩來巧解外國記者的刁難等等)
三、教師總結:
這些人身上體現的不僅是口才的藝術,更是頭腦、思想和智慧的勝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說“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今天的我們,學習品讀文學作品特別是古典文學作品不只是能讀懂讀通文字文章,更應該能夠體會理解到字里行間深蘊的文化和智慧。
四、作業
1.以本文為例,分析總結《左傳》的文學特點。
2.綜述燭之武取得游說成功的原因。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8.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9.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