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 掌握小說的要素。
2. 感受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培養自己的愛國感情。
3. 學習本文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并體會重 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學習重點與難點:
1. 感受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愛國情感。
2. 學習本文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并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學習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預習導學: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郝( )叟( ) 懊( )悔 字帖( )
挾( )著戒尺 強( )迫 踱( )步
哽( )咽( ) 鑰( )匙( ) 祈( )禱( )
詫( )異
2.通過查閱有關普法戰爭的資料,了解寫作背景。
3.作者筆下的“最后一課”和平日上課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4.你在初讀課文的過程中,有哪些疑難問題,把它寫下來。
二、課堂助學:
1.導入新課。
2.整體感知。
(1)理清情節結構
(2)結合預習導學第3題,認真閱讀文章有關語段,完成下列表格。
平日上課 最后一課
氣氛
學生
老師
后排
板凳
3. 小弗郞士形象分析。
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郞士的思想感情發生了什么變化?找出描寫其心理變化的語句。想一想,是什么讓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
4. 對于一篇小說來說,環境描寫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哪些地方運用
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5.教師小結。
三、課堂鞏固:
作為學生,在每一個同學的記憶中,肯定有一些課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擷取其中的一朵浪花,用你的妙筆描述一下吧。
第二課時
一、 預習導學:
1.從文中找出一處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段,讀一讀,試做分析(提示:可以從描寫方法、準確生動的用詞、表達效果等方面分析)。
2.文章中有許多生動的細節描寫,請同學們閱讀“習字課”一段,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
二、 課堂助學:
1.讀課文,找出文章中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句,選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處,讀一讀,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強烈的愛國之情,并仿照例子試做分析。(結合預習導學1)
【示例】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他轉身朝著黑板,那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
【分析】兩個破折號表示哽住了,說不下去。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復雜心情; 在最后分手時有很多話要講,但激動得說不出來,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寫了“法蘭西萬歲!”兩個字,表示堅信法蘭西祖國必勝,讓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這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呆在那兒,頭靠著墻,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說明韓麥爾先生面對祖國被占領的殘酷現實,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
2.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
(1)通過預習導學第2題,你對本段的細節描寫的作用一定有了自己的體會,把它寫下來吧。
掛在鐵桿上的字帖:
金甲蟲沒有影響學生們專心寫作:
對鴿子叫聲引起的聯想:
(2)除了已分析過的內容,你能試著在文中再找一處,分析其作用嗎?請將你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
細節描寫:
表達效果:
3.教師小結。
三、課堂鞏固: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語法課上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 “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象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人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專心地畫“杠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者,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語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鐘聲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 。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 ,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然后他呆在那兒子 , ,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
(1)將文章中空缺的部分補充完整。
(2)為了表現教室里的安靜,作者說“個個人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這樣的寫作手法叫以聲寫靜,你能試著再寫一個這樣的句子嗎?
(3)“鐘聲”宣告了“最后一課”的結束,為什么還要寫普魯士兵的“號聲”?
(4)為什么寫“法蘭西萬歲”兩個字要用全身的力量,這種力量包括哪些內容?
(5)文章結尾韓麥爾先生只用了個手勢來宣布散學,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下邊這段文字節選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寫了北平被日軍占領
后,某學校的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情景。
鈴聲,對于一個作慣了教員的,有時候很好聽,有時候很不悅耳,祁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因為他只要決定上課,他必須已經把應教的課或該發還的卷子準備得好好的。 他不怕學生質問,所以也不怕鈴聲,今天,他可是怕聽那個管轄著全校的人的行動的鈴聲,像一個受死囚犯怕那綁縛刑場的號聲或鼓聲似的。他一向鎮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堂講書的時節,他的手也沒有發顫。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
鈴聲響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腳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曉得往哪里走
呢。憑著幾年的習慣,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低著頭,他進了課堂。屋里極靜,他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講臺,把顫動著的右手放在講桌上,他慢慢地抬起頭來。學生們坐得很齊,一致的豎齊了背,揚著臉,在看他。他們的臉都是白的,沒有任何表情,像是石頭刻的。一點辣兒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兩聲。淚開始在他的眼眶里轉。
他應當安慰他們,但是怎樣安慰呢?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他應當勸告他們忍耐呢?他可以教他們忍受亡國的恥辱嗎?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并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們問他點什么。可是,學生們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在臉上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
糊里糊涂的,他從嗓子里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 學生們的眼睛開始活動,似乎都希望他說點與國事有關的消息或意見。他很想說,好使他們或者能夠得著一點點安慰。可是,他說不出來。真正的痛是說不出來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講臺。大家的眼失望地追著他。極快地,他走到了屋門;他聽到屋中有人嘆氣。他邁門檻,沒邁利落,幾乎絆一跤。屋里開始有人活動,聲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腳的那樣往起立和往外呢。他長吸了一口氣,沒再到休息室去,沒等和別的班的學生會面,他一氣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著似的。
1.本文描寫了北平被日軍占領后祁瑞宣老師上課時的情景。試與《最后一課》相比較,想一想,為什么兩個國度,不同的時代,課堂上的氣氛和老師的情緒卻如此相同呢?
2、祁瑞宣老師“一向鎮定”,“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這種反常的表現說明了什么?從《最后一課》里找出韓麥爾先生 一反常態的表現,作個比較。
3、如何 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變成了木頭”這句話?
教(學)后記:
[《最后一課》教學案(蘇教版八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對教案的教后反思
7.最后一課優秀教案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