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掌握“為”“雖”“用”“莫”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目”“亂”“亡”等詞的活用情況。
3.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層層對比,事理結合,深入淺出,以理服人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對朋黨的獨到見解以及這一觀點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文章寫作背景
本文是歐陽修于慶歷四年寫給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目的是駁斥保守派的攻擊,辨朋黨之誣。
二、文章脈絡簡析
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社會發展的事實--自己觀點: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君子、小人區別:同道、同利
第二段:進一步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區別。
君子是真朋,小人是偽朋。從本質上進行剖析。
深入指出“道”、“利”是區分二者的關鍵。得出結論: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第三段:廣泛列舉史實,證明用君子之真朋則國興,用小人之偽朋則國亡。
多角度設例,或正、或反,或正比對比,反復論證。
正面舉例:堯時退小人之朋,舜時用君子之朋。
反面對比:紂因無明而亡國,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國興。
反面舉例:東漢時黨之禍,晚唐朱全忠殺害名士。
第四段:闡述迫害君子之朋則國亡,信用君子之朋則國興。
對紂、漢獻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實分析,得出皆“亂亡其國”的結論;
對舜被稱為圣人和周能夠興國的原因進行分析,說明善于用君子之朋
的重要。
三、本文的風格特點
本文是一篇富有戰斗性的政論,它充分體現了歐陽修的風格和特點,特
別突出的是:
㈠層層對比,事理結合,深入淺出,以理服人。
全文自始至終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藝術手法,逐層深入地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
“君子”與“小人”;“同道為朋”與“同利為朋”;
“小人無朋”與“君子有朋”;“小人之偽朋”與“君子之真朋”……
事與理的結合,對比手法的反復運用,起到了化深奧為淺顯,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藝術效果。
㈡轉折句和排比的交相運用,行文紆徐有致,富有氣勢。
轉折句式的運用:
(舉例略)
轉折句式的運用,不僅突出了對比的效果,而且使論述的筆調趨于舒緩,使文章既明白曉暢,又委婉耐人尋味。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謂“責之愈切,則其言愈緩”的風格。
2.多處運用了排比的句式,
(舉例略)
布置作業:
教后記:
[朋黨論(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