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題 西湖的雪景(第一課時) 課 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熟悉作品以及作者的相關文化知識
2.賞析描寫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學習白描的寫法。(重點)
3.體會作者冬日看雪的獨特雅趣。
重點
難點 1、賞析描寫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學習白描的寫法。
2、體會作者冬日看雪的獨特雅趣。
一、導入新課
蘇東坡說:“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袁中郎描繪得更為艷氣,道是:“山色如蛾,花光如頰,波紋如綾,溫風如酒”。
張岱筆下的西湖,呈現出異乎尋常的面貌。只有白色的雪同白色的霧氣,籠罩了湖山,游漾在天空,除此以外更無一聲一色,純然是一個素潔而寧靜的世界。
鐘敬文筆下的西湖也是雪中的西湖,讓我們共同領略先生筆下的西湖有何不同。
二、作者介紹
鐘敬文(1903.3.30-2002.1.10),原名鐘譚宗。廣東汕尾海豐人。他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和民間文學、民俗學的研究和創作工作,貢獻卓著。是我國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大師、現代散文作家。
鐘敬文是我國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創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領域辛勤耕耘了80年。被國內外學者譽為“中國民俗學之父“,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
他在民俗和民間文學研究方面獨有建樹,成為我國提倡用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的觀點來研究民間文學的首批學者之一,是我國第一次正式打出民俗學大旗的學者之一,是第一次提出中國文字“三大干流”的概念,較早地把民俗學現象看成一個由物質文化、社會組織和意識形態組成的整體的學者,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中善于進行理論構架的人。
鐘敬文是中國民俗學之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他的散文在20世紀20年代初即在文壇嶄露頭角,自成一家,在1934年阿英所編《現代十六家小品》中,鐘敬文便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謝冰心、蘇綠漪、葉紹鈞、茅盾、落花生、王統照、郭沫若、郁達夫、徐志摩、魯迅、陳西瀅和林語堂同為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十六家,郁達夫稱其作品“清朗絕俗”。在1935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中,將鐘敬文的散文作品如《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黃葉小談》等作為五四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重要收獲,輯入其中。
三、檢查預習
完成學案字音字形題
四、整體感知
1、本文題目是《西湖的雪景》,作者是一開始就描述冬日游覽西湖的所見所聞嗎?
作者描述了幾次冬日游覽西湖?
文章結構:
本文大致可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以春夏與秋冬有連西湖的不同作對比,以古人與眾不同的美文為佐證,從側面告訴讀者冬季游賞西湖的妙處;
第二部分(3-17節)記敘了雪天游西湖的過程;
可分成兩層:
第一層(3節 )第一次雪天一人游西湖;
第二層(4-17節)寫與朋友重游西湖,遍覽雪景的經過。
五、分析第一部分(1~2)
1、作者是否只喜歡西湖的冬天?為什么?
明確:不是。作者認為春夏的西湖是美麗的,因為“春夏之間,氣溫和暖,湖上風物,應時佳勝”,“于此時節,往來湖上,陶醉與柔婉芳馨的情趣中”,是很有情趣的。但作者認為“春花固可愛,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歡么?四時的煙景不同,而真賞者各能得其佳趣”,不過一般人并不這樣認為。
2、古人有沒有觀賞西湖雪景的?但作者為何說“真的會去賞玩這種清寒的景致的,怕沒有很多人吧”?作者喜歡雪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明確:有,比如對西湖風景的概述中,有“斷橋殘雪”“孤山霽雪”等名目,但古人的文章中沒有特別多的描寫西湖雪景的。
作者喜歡西湖雪景的一個原因是閱讀《四時幽賞錄》中對杭州冬天雪景的描述而產生了觀賞的心情。
六、分析第二部分(3~17)
1、作者第一次游覽西湖雪景為何略寫?
明確:略寫的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的雪下得比較小、自己出來的又晚,雪沒有多少了,景物不動人;二是為下文描寫第二次游覽西湖雪景做鋪墊,表現第二次游覽時雪下得大,美景多。
2、作者在一月二十四日的雪后,是如何描寫雪景的,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明確:用了對比的手法,寫房屋的瓦上的雪用瓦溝是否黑與前幾回比較;寫木樨樹的雪,前幾次好象全無關系,但這次點綴是一小堆一小堆的。
3、在游覽雪后的西湖時,作者描寫了哪些地方的雪景,雪景如何?
明確:
遠望西湖:
一片迷蒙的水汽彌漫著,山上的積雪和樹木,大略可以看得出來,保俶塔等很朦朧,見湖心亭四周枯禿的樹干。
近看西湖:
所有的山上,都堆積著很厚的雪塊,雖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樣鋪填得均勻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卻盡夠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壯闊與純潔了。
樹木枯草:
常綠樹的枝葉上所堆著的雪,和桔樹上的很有差別。前者因為有葉子襯托著之故,雪片堆積得特別大塊,遠遠望去,如開滿了白的山茶花,或吾鄉的水錦花,與剛著花的梅李樹絕地相似。
野上半黃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壓在兩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條軟弱的樹,也被壓抑得欹欹倒倒的。
飛來峰:
飛來峰疏疏落落的著了許多雪塊,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頂面,一例的密蓋著純白色的氈毯。
山徑:
靈隱寺到韜光庵的這條山徑,深曲而饒于風致。這里的雪,大約有半尺來厚,兩旁樹上的積雪,也比來路上所見濃重,竹枝和竹葉上,大都著滿了雪,向下低低地垂著。
觀海亭:
石階上下都厚厚的地堆滿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樹上,雪著得很重,在雪的下層并結了冰塊。旁邊有幾株山茶花,正在艷開著粉紅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墮下來的,半掩在雪花里,紅白相應,色彩燦然,使我們感到華而不俗,清而不寒。
西湖:
湖面連水鳥都沒有蹤跡,只有亂飄的雪花墜下時,微起些漣漪而已。
公園:
公園中各處都堆滿了雪,有些已經變成了泥濘。
七、小結
八、作業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2節)以春夏與秋冬有連西湖的不同作對比,以古人與眾不同的美文為佐證,從側面告訴讀者冬季游賞西湖的妙處;
第二部分(3-17節)記敘了雪天游西湖的過程;
可分成兩層:
第一層(3節)第一次雪天一人游西湖;
第二層(4-17節)寫與朋友重游西湖,遍覽雪景的經過
西湖的雪景(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散文在描寫景物方面的方法。
2、 體驗作者描寫景物蘊含的情感。
3、培養賞析散文的能力,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對意象、意境的理解,鑒賞散文的形
象、語言、表達技巧。
重點
難點 1、目標1、2
2、目標3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研習課文
1、文章4-7節作者抓住了什么特點來描述雪中的景色?簡要分析。
明確:朦朧:白提彌漫于一片迷蒙的水汽中,“對面的山峰,只有一個幾乎辨不清楚的薄影”,一切都是朦朧的。
清寒、壯曠與純潔:(略)
2、散文中寫景是為了抒情或闡發議論,所以文章中相關抒情和議論性的句子就特別重要。找出第7節中的抒情或議論性的句子,并品析。
明確: “心想這時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種癡人否?”
“看了那種古樸清寒的情況,仿佛令我暫時忘懷了我們所處的時代的紛擾、繁遽了。”
賞析《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
A、品析
“心想這時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種癡人否?”
《湖心亭看雪》描繪的是一幅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的是一種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 而這樣的情致與鐘敬文的散文可謂意趣相投,所以這句話正是作者內心的寫照,也是本文重要表達的思想境界。作者與“癡人”相似,雪中的西湖美得不沾半點塵俗,然而能賞析的又有幾人呢?雖與古人相隔幾百年,但能與之一脈相通,得其真趣,豈不是人生的快事?
B、品析
“看了那種古樸清寒的情況,仿佛令我暫時忘懷了我們所處的時代的紛擾、繁遽了。”
從作者細致地描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暫時忘記塵世間的紛繁煩惱而得一處清凈的情感流露。
3、文章8-13節作者的主要描寫對象仍然是雪。作者是如何寫的?作者僅僅是單純的寫景嗎?
明確:文章8-13節作者的主要描寫對象仍然是雪,寫飛來峰的雪塊、清冷亭的“純白色的氈毯”、韜光庵山徑上的積雪、竹枝和竹葉上的雪以及觀海亭上的雪景。
這些雪(特別是竹上雪)引起了作者對古文中所繪之景的感悟。至于觀海亭上的雪景的描寫及對王海洋詩詞的咀嚼玩味,則更是把眼前景與心中情融為一體。
4、文章14-16節作者此處換了一個觀景角度,而且這時,“雪又紛紛地下起來了”。此時的觀賞與前面有何不同?
明確:與前面的靜觀不同,泛舟湖上,船是動的,景是靜的,而飛雪則又在靜謐的雪景之上增添了幾分動感,動靜相間,如詩如畫,讓人陶醉于一種悠遠的意趣中。
5、文章17節游圓結束,作者由雪景而生發感想,作者感悟出了什么?
明確:這一節表現了作者在觀賞雪景,把玩雪景的同時,感受到在同一景致寫不同境遇的人世辛酸,流露出作者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關懷和同情,暗對時代紛亂的深切憂思,使得文章對雪的玩賞增加了一份沉重與嘆息,具有升華主題的意義。
6、總結全文
《西湖的雪景》是鐘敬文先生青年時代的名作,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以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為對象,風格幽靜、清淡,加上他在古典文學方面的深厚造詣,那種沉淀在他血脈中的詩情使得這篇游記散文古韻靈動,卓然不群。
這篇文章是作者的代表作,通過雪天的西湖賞玩,描繪了清寒寂寥的西湖雪景,展示了雪中西湖獨特的清幽與純美,營造出一片超逸塵俗的凈空天地,情感豐富而深刻,情致幽雅而獨特,同時,在看似有限的情思中,暗對時代紛亂的深切憂思。
三、評析語言
1、但是春花固可愛,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歡么?四時的煙景不同,而真賞者各能得其佳趣;不過,這未易以論于一般人罷了。
作者觀點的形象化表達。
作者認為,春花秋月都有著不同的美麗,那些真正的觀賞者都能從四時不同的景物中找到樂趣。但是,這種不同景物形成的不同的情趣不是一般人能感受的。這些客觀地表述了為何人們不喜歡西湖的雪景的原因了。
這句話,為下文描寫雪景中游人較少做了交代。
2、高深父先生曾告訴過我們:“若能高朗其懷,曠達其意,……攬景會心,便得真趣。”這是前人深入體驗的話。
運用引用的手法表現古人觀景的收獲。古人開闊的胸懷、曠達的心胸每每在游覽中得到觀景的樂趣。
作者認為這個觀點是前人深入實際景物一種體驗。
這句話為下文表現自己在雪中這個苦寒、道路崎嶇泥濘的情況下游覽西湖做精神的鋪墊。同時,也是文末對在這種苦寒中達官貴人在家中享受溫暖的快樂與苦力們在這種氣候中苦苦等待對比做鋪墊,表現了作者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
3、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野人的屋里,時見有衣飾破舊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圍著火爐取暖。看了那種古樸清貧的情況,仿佛令我忘懷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紛擾、繁遽了。
作者描寫西湖的雪景不僅僅是客觀的事物,還有蘊含著對時代的關注。這句話是作者到靈隱寺的路上看到的情景:老人、童子穿著破舊、笨重的衣服,古樸、清貧。
雖然作者說:“仿佛讓我忘記了我們所處的時代的紛擾、繁遽了”,但這個“忘記”恰恰是記得的標記,時代的雜亂、窘急讓作者感到了平民的苦難,表現出作者對生活時代的一種強烈的關注。
4、文藝的真鑒賞,本來是件不容易的事!
一語雙關。一方面是指對王漁陽五言詩的鑒賞,后面兩句真實地表現了雪景的美麗,但沒有親臨其境的人是很難體味里面的意境的;一方面也指要理解西湖雪景的美麗,如果不身臨其境,也是很難有深刻的體會的。
5、公園中各處都堆滿了雪,有些已變成泥濘。除了極少數在等生意的舟子和別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間舒舒地來往著的少男少女、老爺太太,此時大都密藏在銷金帳中,低斟淺酌,飲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騰著紅焰的火爐旁,陪伴家人或摯友,無憂慮地在大談其閑天,--以享樂著他們幸福的時光,再不愿來風狂雪亂的水涯,消受貧窮人所應受的寒冷了!
公園本是少男少女、老爺太太游樂的地方,但是因為寒冷,他們都在溫暖的家中“無憂慮地”談天,“享樂著他們幸福的時光”,不“消受貧窮人所應受的寒冷了”。一個“無憂慮”、一個“消受”形象地刻畫了有錢人、有閑人的快樂、幸福,但聯系“極少數在等生意的舟子和別的苦力”以及“貧窮人所應受的寒冷”可以 出平民的生活狀態,在聯系前文穿著“破舊而笨重”衣服的窮人,可以感受到作者這看似無意的一筆,卻深沉地表達了其對時代的憂思、對平民的同情。
四、寫作特色
1、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古人描寫西湖的詩句,引用有什么效果?
明確:作者引用描寫春夏兩季西湖的詩句表現西湖兩季的美麗景色,引發讀者興趣,調動讀者的經驗,引發共鳴。引用《四時幽賞錄》中有關西湖雪景的內容,引發讀者的感情。引用《湖心亭看雪》全文表現西湖雪景的美妙。
作者巧妙地引用表現出了作者對西湖的熟悉以及對西湖的熱愛之情。
2、小結:
①優雅的抒情性文字,使文章如詩如畫;
②適時用古文穿插其間,與文章巧妙銜接,融為一體,令人回味無窮。
③語言明白曉暢,親切自然,富有節奏感。
五、板書設計
優雅的抒情性文字,使文章如詩如畫;
適時用古文穿插其間,與文章巧妙銜接,融為一體,令人回味無窮。
語言明白曉暢,親切自然,富有節奏感。
六、補充:
《湖心亭看雪》翻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無,連鳥聲也都聽不見了。這一天天剛剛亮,我劃著一只小船,穿著皮袍,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樹掛晶瑩,白氣彌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一道淡淡的痕跡,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點,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著氈席,對坐在那兒,一個小仆人燒著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癡情人!”拉著我一同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時候,替我駕船的人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癡,還有像你一樣癡的人。”
西湖詩詞回顧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曉出凈慈寺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別錢塘山水后,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西湖的雪景(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