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筆下馬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通過作者對馬的形象的分析,感受鞏乃斯的馬所體現出來的進取精神,體會作者追求的自由的情感;
3,學習抓住典型場面進行描寫以突出主題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重點:
對“馬”的兩個場面的描寫。
三、教學難點:
“馬”的精神與“人”的精神的合拍。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
作為人類歷史張重要的代步、作戰工具,馬的形象已永遠地流傳在了文人的詩章之中,同時,更在人們的生活以及內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下面,請同學們把自己所熟知的有關馬的詩歌、成語、熟語或故事告訴給我們。
明確:詩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杜甫
文章:韓愈《馬說》……
故事:關羽的赤兔馬、項羽的烏騅馬……
成語:天馬行空、馬到成功、一馬當先……
熟語:君子一言,快馬一鞭、風馬牛不相及……
如此多記錄馬的詩篇足以證明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馬已成為我們忠誠的朋友。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篇當代軍旅作家周濤的散文作品--《鞏乃斯的馬》。有人曾贊譽這篇文章:“堪稱中國作家中寫馬寫得最好的一篇。這并不是因為作者見到了天底下最好的馬,而是因為他很好地寫出了心中的馬。”現在,我們就共同走進周濤筆下的馬的世界。
(二)識作者、知背景
周濤,1946年生,軍旅作家。山西潞城人。1956年入新疆,現為蘭州軍區創作室一級作家,新疆作協副主席,著有《游牧長城》、《稀世之鳥》等散文集。
再教育:1968年,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到七十年代末已有近兩千萬城鎮知青下鄉。
(三)理結構:
1、散文有“文眼”即最能表達文章主旨的話。哪句話可以作為本文的“文眼”,寫出鞏乃斯的馬在作者心中的神韻。
明確:“馬就是這樣,它奔放有力不讓人畏懼,毫無兇暴之相;它優美柔順卻不任人隨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說它是進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與美的巧妙結合。”
2、作者要寫的是鞏乃斯的馬,為什么開頭卻寫了牛、駱駝、驢等特地隱忍馴服、忍氣吞聲,形象委瑣來烘托馬的強悍,陽剛之氣。“它們的特征和模樣,都清清楚楚地寫著人類對動物的征服,生合對強者的屈服”,而大草原的馬雖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禮,卻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是人類的朋友而非奴隸,兼得文明與自然之長,通過對比突出馬的高大形象。
3、作者寫到鞏乃斯的馬時,主要描寫了幾幅圖畫?
明確:雪夜縱馬狂奔圖、種公馬形象圖、夏日雨中群馬奔騰圖。
4、本文除了寫鞏乃斯的馬,還寫到了哪些“馬”?
明確:“秦始皇兵馬俑”、“銅車馬”、“唐太宗六駿”,大宛汗血馬、赤兔馬。朱德總司令的長征坐騎等等中國的好馬。
總結:根據以上問題不難看出本文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1-3)通過對比,引出所要描寫的對象,即鞏乃斯的馬。
二、(4-17)描寫鞏乃斯的馬,歌頌了它們自由奔放的進取精神。
三、(18-20)追述中國歷史上的好馬。
(四)、析重點
1、由上我們可知,作者在文中共分三次描寫了鞏乃斯的馬,是從哪些方面進行描寫的。
明確:主要是從靜態、動態兩方面描寫鞏乃斯的馬,從馬的毛發眼神、體態等靜態方面描寫鞏乃斯的馬。
2、靜態描寫表達了作者怎能樣的態度?
明確:表達了作者對馬的社會結構的肯定,認為其符合生存競爭規律同時表達了對現實人類社會的擔憂。
3、分析雪夜縱馬狂奔圖
①課文第4、5自然段,交待的奔馬前的環境是什么?
明確:“政治氣候”的“黑云”和天空低暗的陰云,營造了一種壓抑沉悶的氛圍,為后文縱馬狂奔的痛快舒暢埋下伏筆。
②雪夜狂奔后,文章連寫了四個“笑”字,這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久在塞北,長期苦悶壓抑而得到釋放后的痛快舒暢。
③馬的“眼睛時仿佛充滿了憐憫和抱怨,還有一點詫異……”“憐憫”什么?“抱怨”什么?“詫異”什么?
明確:“憐憫”我們只能如此釋放自己壓抑的憂郁
“抱怨”我們不能像馬那樣直面現實,積極進取‘
“詫異”我們人類竟不如馬!
4、分析夏日雨中奔騰圖:
(1)本段(14段)使用了幾種修辭手法。
明確:“被暴雨的長鞭抽打著……激奮著”是借喻;“涌出”是比擬,將群馬擬為激流;“像一隊類兵”“像一塊小石片”等又是明喻,形象生動地寫出馬和牧人的情態。
(2)作者為什么發愣、發癡、發呆?
明確:是被馬群震撼住了,被吸引住了。
(3)讓作者受到了什么啟發?
明確:作者通過對群馬奔騰的壯闊聲面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艱難險阻,都要毫不畏懼,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四)延展練習
討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裝甲車取代了騎兵出現在現代戰爭中,汽車、飛機取代了馬匹成為快捷的交通工具。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但馬作為人類服務了千年的動物,它們身上有些精神我們是不能忘卻的,我們可以從馬的身上感受到哪些精神?
[鞏乃斯的馬教案(語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