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備課組
一、教學設計:
《項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識點難度不大,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掌握;項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課文情節簡單但生動,內容 容易把握。故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分析評價人物形象及“以讀促寫”,既培養學生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又通過閱讀帶動寫作,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在課文中選 用事例”和“如何運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二、教學目標:
1、 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學會交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共同進步。
2、 把握文章內容,聯系舊課文,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 以讀促寫,通過單項訓練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三、教輔工具:電腦
四、課時安排:3課時
五、授課時間:2006、2、20(第一課時),2006、2、21(第二、三課時)
五、教學實施: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電腦顯示一:項羽自刎烏江的一幅畫)
師:畫面上的人物是--
生:項羽!(興奮)
師:請用一句話為畫面上的人物“畫像”。
生:(略。回答中的關鍵詞:英雄、莽夫、勇猛、有勇無謀、自負、婦人之仁等。)
師:很好!看來,項羽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遠。的確,在項羽的身上,優點和缺點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個相當個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幾千年來從不曾被人忘記,從而成為文學藝術家們寵愛的一個創作素材。
我們曾在高一時學過《鴻門宴》,大家對項羽有了比較深入客觀的了解,今天,我們將學習同樣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羽之死》,來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項羽之死》記述項羽一生的最后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這篇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了他的性格。
二、教師朗誦全文。
作用: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誦,能更好的表現文中描寫的歷史場景,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從同學們臉上的表情看得出來,大家還沉浸在項羽之死的悲劇氛圍中。項羽不愧是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讓我們整理一下心情,進入第一個學習環節。
電腦顯示二:學習階段一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疑惑。
3、提交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自主學習,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氣氛濃厚。教師巡視課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
三、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
(一)確認書下注解在的重點詞句
(二)教師補充講解(電腦顯示三)
1、 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四、布置作業:
1、 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2、 思考:“項羽之死”給我的啟示。
第二課時
一、分析講解文章內容
第一段:寫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請找出表現項羽在“四面楚歌”時的動作行為的五個動詞
驚--起--飲--歌--泣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寫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
師:此段中項羽對部下所說的話占了很大一部分,請認真閱讀,分析其中表達的意思。
生: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第三段:寫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
第一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漢軍--皆披靡
師:“遂斬漢一將”中的“遂”字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表意作用?
生:說明項羽“斬漢一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項羽--弛,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亡兩騎
(“殺數十百人”展現項羽勇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斗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師: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師: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生: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勇猛、自負
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師:為什么項羽“欲東渡烏江”,卻又在有船可渡的時候不渡了呢?
生: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決定不渡烏江。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
總結: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1、要有理有據;
2、要將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
3、要在評價中獲得經驗教訓,以啟示今人。
第三課時
一、寫作訓練(時間:10分鐘)
電腦顯示: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項羽之死》中的情節、細節為事例;
4、點評事例;
5、聯系現實。
二、堂上講評
三、佳作示例:
示例一 高二(2)班 林慧
(觀點)做人必須要有尊嚴。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尊嚴,生存在這世上也就毫無意義。(事例)項羽在烏江邊,面對束手就擒和自刎兩種抉擇,他毅然選擇自刎。(點 評)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無以計數,人生的尊嚴也就丟失了。(名言)古語云:“男兒膝下有黃金。”所謂“黃金”,就是這珍貴無比的尊嚴。(現實)因此, 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嚴。
示例二 高二(5)班 吳勁華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事例)項羽攻破秦城時,只顧燒秦殿、慶功業、賞士卒,卻偏偏忘了安撫百姓!以致他在潰圍迷路時,竟被一田 父欺騙,誤入大澤,走向絕境。(觀點)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點評)項羽英雄一生,卻不知民心之貴千金難買。(現實)可見當政者治政、為官者處事,當以百 姓為重。
示例三 高二(2)班 余永昌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把人的尊嚴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種超脫于物質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問題:
點評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將事例與觀點結合起來,以突出觀點。
修改: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 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現實)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 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死去更可悲。
[《項羽之死》課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楊修之死》教案
10.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