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頭發微
[教學要點]
默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合作研討,探究本文所包含的道理,體會其思想性;揣摩語句,品味本文語言的幽默與諷刺意味,體會雜文的文學性。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雜文在立意選材上常常以小見大,從平凡的生活現象落筆,談重大的社會問題。今天我們學習何滿子的《剃光頭發微》,看看作者從剃光頭事件中發現了什么。
二、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圈點勾畫,畫出關鍵語句,畫出不懂的地方。
教師督促學生積累詞語,多媒體顯示:
發微:從細微的事物說開去。
睥睨(pì nì):斜著眼看,形容高傲。
豐姿:風度姿態,也作風姿。
濯濯(zhuó):光禿禿的樣子。
差池(chā chí):差錯、錯誤。
2.理清行文脈絡。
提問:文章著重談了哪兩項內容?
明確:談了“剃光頭”“掌權”兩項內容。
提問:說說本文從“剃光頭”談到“掌權”的行文脈絡。
同桌之間討論交流,然后自由發言。
明確:本文先從頭發談起,從清末的剃發留辮談到石達開對理發師的平等對待,引出本文的話題--剃光頭的報道。接著開始分析論證,從罪犯剃頭談到現在“不剃”是為了保護頭顱、講究美觀,從理發師拒絕給鄉下人剃平頭,認為鄉下佬只配剃平頭談到理發師握剃頭刀而為所欲為,然后巧妙聯結,類比引申,由剃頭談到掌權。
三、合作研討,探究本文的深意
1.學生齊讀最后兩段。
2.提問:本文所談的重大的社會問題是指什么?
明確:指有少數人玩弄權術、以權欺人,為所欲為,危害民眾利益,破壞黨的形象。
3.合作研討,突破難點
提問:如果只保留關于剃光頭的讀者來信和結尾處談掌權這兩部分文字,把其他內容全部刪去,也能構成一篇文章,你覺得這樣改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思考。
教師要求學生舉手示意,統計認可這種改法的人數,然后持相同觀點的人組成一個方隊,兩個方隊展開現場辯論,各自陳述理由。
甲方:我方認可這種改法。理發師輕視鄉下人,只給鄉下人剃光頭,由此生發開去,握剃頭刀的人有權決定剃與不剃,那掌權的人就有權決定一切,一事一議,主題更集中,結構更明了。
乙方:我方反對。這種改法將會影響文章主旨的表達、結構的安排。
理發師由于一己之見決定剃還是不剃,這一己之見是偏見,不可取。理由如下:一,理發師對剃光頭認識不清。歷史上雖曾有剃光頭的罪刑,但隋唐以后就廢止了;現在許多國家罪犯剃頭,不是刑罰,而是出于習慣或便于辨識;大膽假設,罪犯剃頭也只是出于衛生考慮。綜合以上幾點,剃光頭已絕無政治、人格的因素,只是一種客觀的普通的生活習慣。二,理發師仍有城鄉的等級觀念。殊不知,理發師受社會輕視的地位已發生了質的改變,理發師有了權,又如何能倚仗這種握剃頭刀的權輕視他人呢?
理發師手握剃頭刀就隨意決定剃與不剃,那掌權的人手握大權隨意處置他人,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去掉1、3、4段,會削弱文章的批判力度,使議論空泛,不夠具體,而且缺少了文章特有的歷史厚重感和濃濃的文化氣息。
原文結構漫而有序,雜而不亂,開合有致。去掉1、3、4段,結構過于單薄。
學生集體評議,并做現場點評。
教師總結:理不辯而自明,兩方同學各陳其詞,讓人信服。相比之下,乙方同學理由充足,思路清晰,表現較為出色。讓我們用掌聲感謝他們的精彩發言。
四、品讀課文,體味語言幽默與諷刺的意味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句,品析一句)
1.“鄉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頭,以及什么模樣的人才配剃平頭,這問題是夠深奧的,我答不上來。
這不是問題的“深奧”問題,表現了作者的不屑、不滿。剃光頭已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它只是普通的客觀的生活習慣,實在談不上“配”與“不配”。
2.……但要我“小心求證”卻求不到。這很抱歉,胡適博士的考據方法只能學到一半。
簡單的剃頭實在挖掘不出什么新意來,作者借自謙之辭諷刺了那些手握剃頭刀隨意決定剃與不剃的人。
3.如果有權就想弄權,就想順著自己的意思胡來,那么,至少要在“讀者來信”欄里讓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頭那樣地把他剃下去,這才叫做“試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
作者用手握剃頭刀的人類比手握大權的人,理發師在“讀者來信”欄里亮相,那隨心所欲弄權的人也就只得屈尊受人鄙棄與指責了。“亮相”“剃頭”,幽默的言辭中盡含辛辣的嘲諷,表現了作者對隨意弄權的人的奚落、不滿與指斥。
學生自選幾例仔細涵詠品味,體會語言中諷刺與幽默的意味。
五、課堂小結
本文以小見大,從平凡的生活現象談起,談到重大的社會問題,舉重若輕;善用類比、聯類引申的寫法讓人嘖嘖稱奇;雜而不亂,漫而有序的結構、平易而又不乏幽默與諷刺的意味的語言以及那濃濃的文化氣息更讓人不忍釋卷。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雜文佳作,也是一篇極好的寫作范文。
六、布置作業
1.課外選讀何滿子的其他雜文,并寫一篇讀書隨筆。
2.學習課文以小見大的寫法,從某一生活現象談開去,思路要清晰,須言之有理,表現一種積極的思想意識。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因小見大的寫法,理解文章借“剃光頭”這一平凡的生活現象所闡發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語言的幽默諷刺意味,逐步提高鑒賞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學習作者善用類比,聯類引申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1、3、4段與課文主旨的關系。
2.品味本文語言幽默諷刺,富含深意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
雜文在立意選材上常常以小見大,從平凡的生活現象落筆,談重大的社會問題。今天我們學習何滿子的《剃光頭發微》,看看作者從剃光頭事件中發現了什么。
二、開掘主旨
1.默讀課文,畫出關鍵語句,畫出不懂的地方。
2.師生探討,互相置疑,交流對文章主題的看法。
問題導引
①作者怎樣結構全文?
②本文的主旨?
解析
①本文結構: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作者先從大處落墨,提出頭發問題,小處著眼,提出理發師的社會地位問題,盡管在舊社會,“剃頭的”在下九流,“連家譜都不能上”,但大人物(例如石達開)卻并沒有卑視理發師之意。“物與民胞”,對理發師夠平等的了。
此段作者有待而提。先揚理發師。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陡起波瀾,從正面揚了理發師,理發師卻從反面出現(這當然是個別現象,但也有他的典型意義),以“剃頭刀”這么一點不是權的權來對付“鄉下佬”。
這一段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從反面提出與第一段理發師相反的理發怪事:不給“鄉下佬”“剃平頭”,以“權”令人。
第二層,從歷史上考證“剃光頭”原是刑罰。
第三層,時至今日,剃不剃光頭,應隨“剃頭客人”--也是“上帝”--之意,而且二位理發師竟認為“鄉下佬”剪平頭“模樣”不夠格,至此,作者憤怒起來了:理發師為什么這樣為所欲為?他們有什么權力這樣對待顧客?
第四層,點題:剃頭刀在他手里。
這一段,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弄清本質,層層深入,環環扣緊,結構十分嚴密。
第三段(第7自然段):對“剃頭刀在他手里”的社會思想的分析:弄權耍人。有一點蠅頭小權的人,他也要耍弄一番,置人于“沒門”境地。
這段是結論,也是中心。作者揭露得深刻,批評得尖銳,語言犀利。
第四段(第8自然段):勸告或警示有點權就弄的人別再胡來,否則就會下場不妙:“試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
②把握主旨:作者通過剃頭事件,發微見著,分析其原因,就是“權”在作怪,從而指出要警覺和監督社會上“有權就耍”的現象。
3.學生試就“剃光頭問題”展開討論,形成自己有個性的認識。
三、品味語言
1.學生同位競爭,看誰能盡可能多的發現并分析文中有諷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2.師生共同品味語言。
四、總結本文寫作技巧
1.選材雖小,立意深遠。
2.過渡自然。作者由“剃頭”一事論及社會“有權者耍權”之現象,其間銜接過渡十分自然。“原因簡單之至,剃頭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啟下之論,為下文闊開思路做下鋪墊。“這就是權”,一句同樣承上啟下,引人論“權”之路。
3.語言技巧:本文語言似談天說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諷刺之意卻絲毫不減,反而借助這種自然幽默的語言更加加強了語言的諷刺力度。
教案點評:
1.通過梳理文章結構,體會本文因小見大的寫法,理解文章借“剃光頭”這一平凡的生活現象所闡發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語言幽默諷刺,富含深意的特點。
[剃光頭發微(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