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考作文課題案例(高三)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5-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作文課題案例之一

走進經典之作,增加文化內涵

    如果說寫作能力綜合反映了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扎實、切實而又系統的作文訓練設計,則綜合反映了一位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認為進行作文訓練應以解決兩個問題作為探討研究的出發點。其一,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何在;其二,學生的作文缺少什么。

   經過調查與討論,絕大多數學生認為作文難寫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大量的寫作資料供自己進行選擇,寫不足800字,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與優秀作文相比較,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作文主要有兩方面缺陷:其一,不深刻--認識水平低;其二,沒有內涵--缺少文化氣息。

   收集寫作資料最切實的做法莫過于走進課本中的經典之作,其實課本中所選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就是一個無比豐富的資料庫。隨著教育內容的變遷,過去以經史子集為主體的個人修養教育演變為以實用科技為主體的技能教育。文學和文化的許多優秀內容,大多數學生沒有時間去接觸,人的實際用世能力增強了,內心的積淀卻相應減少了。面對如此現實,我們何必舍近求遠,去收集課外那些自己不熟悉、又不夠準確的虛無飄渺的資料呢?

   增加作文的文化內涵,最有效的做法莫過于走進經典之作,尤其是走進中國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親其人,愛其文,去感受這些名流博大的情懷,感受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感受傳統思想中蘊涵的大智慧。

   以下是一次作文訓練的過程,正是對以上思考和設想的實踐活動。

2006年高考四川卷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問,有人不問;有人主張有疑就問,有人主張三思再問。問天問地,問古問今,“問”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請以“問”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不得抄襲。

   借鑒范文:四川省滿分例文《在問中感悟》

在問中感悟

   如果人生只有匆匆步履,只有隨波逐流,忽略了問,那么也許便失去了問中的堅強不屈,問后的清醒釋然,人生也許會變得平淡乏味。在問中感悟生命的一波一折。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昔日這一問驚天地,泣鬼神。一個氓隸之人竟能發出這般氣壯山河的呼喊!他不是普通的傭耕之人,終日只知道勞作,從來不會問天問地問自己“為何如此辛苦,如此貧窮”。而他,陳涉,有著鴻鵠之志,他不相信自己只能在貧窮中了此一生,更不相信自己只能跪在天子腳下仰望龍顏!王侯將相難道就是天生的貴種么?這是強者永不屈服的問。憑借這一問,他竟使整個秦王朝崩潰!

   復駕言兮焉求?

   飲酒賞菊的詩人一邊歌唱著“歸去來兮”,一邊發出:“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的長嘆。這一問中夾雜著詩人對現實的失望與無奈,是苦悶,但更是開拓。雖然沒有了昔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長在”的雄心壯志,但詩人通過這一問,堅定了他歸隱田園的決心,既然現實無可尋,他便到自己的精神家園中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那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從此,詩人便不再憂傷,不再怨恨,只是在綠柳與菊香中悠然體會著生命本身的喜悅……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哀愁的林妹妹面對飄零的花瓣問了一句:“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何其傷感,何其悲涼。這一問夾雜著她對自己的迷失!天地之大,我卻孤苦無依,寄人籬下,究竟哪里才是我的容身之地呢?想到這里,她淚落如雨了,在眼淚中她漸漸找到了自我,她應為愛而活!就這樣她執著著自己怕愛情,永不放棄,只到淚枯而逝……

   她在問中迷失,然后清醒找到了愛的意義……

   在問中感悟,在平庸度日時,在苦悶迷失時,停下來問自己的心,找到新的支點,重新起程!

借鑒指導:從兩方面進行模仿。

   1、結構方面,“首--主體--尾”三部分。

   2、選材方面,主體部分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復駕言兮求?”均出自課文。

借鑒素材:高中語文第三冊課本(人教版)

   1、《詩經秦風》:“豈曰無衣?……”

   2、屈原《離騷》:“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3、《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4、曹操《短歌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5、樂府民歌《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6、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

   7、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

   8、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

   9、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10、李清照《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1、辛棄疾《永遇樂》:“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2、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13、歐陽修《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14、蘇軾《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15、魯迅《記念劉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和“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學生優秀習作:                 問問自己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人總是在自我反省中取得進步,在自問自答中尋求解脫。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這樣問自己,他說:“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忍而不能舍也。”是啊,他舍不得楚國,舍不得離開養育他的土地。他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卻遭奸人離間,發配至于江濱。他滿腔的怨恨無處發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于是懷石,自投汩羅而死。這一問,使屈原的忠心天地可鑒。

   “丞相祠堂何處尋?”杜甫問道,卻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走在唐王朝的下坡路上,他低著頭,滿目都是老百姓的疾苦,他心如刀絞。于是他蘸著老百姓像墨汁般濃黑的血書寫著自己的憤慨。他渴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以兼濟天下蒼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但夢想終歸于破滅。他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而哭,更為老百姓的悲涼凄慘而苦。這一問,使杜甫的愛民之心名垂青史。

   “問君能有幾多愁?”李煜自嘆道:“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用他溢滿憂傷的言語,詮釋了他無以名狀的痛苦。他懷念“雕欄玉砌應猶在”的故國,但卻又深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于是他愁啊愁,才會在月黑風高的晚上,獨上西樓,看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一問,使李煜的惆悵之心淋漓盡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自哀自憐道。往日的種種又涌上心頭,“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生活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但一伸手,卻漸行漸遠。她獨自守著窗兒,懷念逝去的歲月,“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罷了,罷了,一切都會過去的,怎奈它“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的這一問,使她的憂愁之心躍然紙上。

   人總是在問中才能自我反省,才能得到解脫,停下來,問問自己“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問問自己“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讓自己的心在問中得到沉淀,得到解脫吧。

   教后反思及努力方向:

   以上的訓練讓學生感覺可操作性強,而且寫出的作文與以往大有不同之處;這樣便增強了學生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信心,同時也對老師設計的作文訓練產生了興趣,為以后的作文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大多數學生作文的缺陷也是明顯的,主要有兩方面:其一,表述材料缺少文采,運用語言能力差,這也是語文學習的難關之一;其二,組織材料不巧妙,缺乏內在的邏輯性。這些都是以后訓練的努力方向。

作文課題案例之二

收集經典資料,逐步學會運用

教學設想:

   1、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聯結起來,使學生的作文從課本中走出來,讓經典走進學生的作文,從而增加作文的文化內涵,這是進行課題研究的核心思想。

   2、收集課本中的經典寫作資料,首先是收集學生對名家名篇的感悟,其次是對課文中經典語句的積累。

   3、收集了一定的寫作資料之后,關鍵是學會運用這些資料。首先是讓學生感覺有材料可用,即課文中的資料能用;然后是學會活用,即善于緊扣題意從不同的角度去表述材料,達到“一料多用”。

   4、學會運用寫作資料,是一個逐步提高駕馭材料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進一步收集整理寫作資料的過程。作文訓練的設計宜由易到難,有層次有步驟地去進行;以便使學生感到容易下手而樂于操作,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逐步提高,這才是設計之妙!

   以下這次作文訓練,正是對以上設想的實踐活動。

2006年廣州市春季高中畢業會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40分)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你通過課本結識了不少大作家,如:李白、韓愈、蘇軾、關漢卿;魯迅、朱自清、老舍、錢鐘書;莎士比亞、巴爾扎克、莫泊桑、普希金……他們以真誠的心向你傾訴了豐富而復雜的情感,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悟。這對你的成長有什么影響呢?你最想對文學大師(其中一個或幾個)說句什么心里話呢? 

   請以“心靈傳真”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于700字;⑥不得抄襲。

   借鑒范文:                 成長的伴侶

   揭開成長的面紗,面對逝去的如歌歲月,我們無盡唏噓。由身體的發育與心靈的成長,我們會發現,我們并不寂寞,因為在這十八個春秋,我們與大作家同在,與他們思想的精華同在!

王 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你的筆下,我看到了大自然的婀娜多姿;體會了山的沉穩,水的靈動;品嘗了春的秀氣,夏的張狂,秋的豐碩,冬的靜謐。很多時候,我往往挨著沙發,品著一盞清茶,任由思維與你共同跋涉千山萬水,感知自然的美景,自然的天籟。從你的身上,使我更熱愛自然,更熱愛人生。難怪你的詩被后人贊曰:“品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你這位杰出的詩人,杰出的畫家,將永遠伴隨我成長。

莫泊桑

   你的《羊脂球》仿佛一雙強有力的手,時刻撥動了我的心弦。在你的文字里,我同情于勒叔叔的境遇,我為于勒并為千萬個像他一樣的人感慨。你使我認識到千絲萬縷的社會關系,林林總總的社會道德,復雜多變的人情世故,人類求生的本能與欲望,在你筆下,我進一步了解了社會,知道了人與人之間有虛偽與冷酷,更知道人們還有信任、幫助與真愛。

魯 迅

   是誰鏗鏘的腳步聲敲醒人們沉睡的心靈?是誰俯首甘愿做孺子牛,為人民的革命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啊,中國文壇上那顆閃亮的明珠--魯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真的猛士,又豈止劉和珍君獨自一人!

   你心系于國,情系于國,由為國學醫到為國寫作,鋒利的言辭,仿佛一顆顆石頭敲打著敵人,敲醒著國民。縱使如今國家日益富強,可你的影子還時刻伴隨著中華民族,每個炎黃子孫。真的猛士,就要像您一樣,把自身的價值實現于人民當中,國家當中,在幸福的生活中不沉迷于安閑享樂,而是努力盡職于當好一名中國人!

   十八載里你們給予了我不少的收獲,我知道,在今后成長的路上會繼續有你們及像你們一樣的陪伴。對于你們,除了感謝及以用行動做好自己外,我還能做什么呢?

   [評點]:本文是散文類一等文。作者以“十八載里”文學大師“給予了我不少的收獲”為議論紅線,內容上選取王維、莫泊桑、魯迅三位文學大師為典型事例,對三位大師的作品乃至為人理解深刻、認識透徹,大師們對“我”成長的影響寫得自然、老練,立意上有一定的高度。屬符合題意,內容項判一類中上。以比喻手法擬題,緊扣要求而又自然貼切。前后呼應,首尾圓合,結構嚴謹。主體部分以小標題形式,層次清晰,構思新穎。通觀全篇,語言流暢,文采斐然,書寫也非常工整。表達項判一類中上。

評分:20分(內容)+20分(表達)=40分。

借鑒指導:

   1、結構方面,“首--主體--尾”三部分。

   2、選材方面:

   ①選擇自己有所感觸的材料,以傳統名家為主;

   ②表述材料時,要緊扣課文中的語句去進行,忌泛泛而談。

   3、組材方面:

   ①以“對自己成長的影響”為線索,來組織材料;

   ②材料的順序為古今中外,以加強文章內在的邏輯性。

借鑒素材:高中語文課本一--四冊“寫作資料收集”提綱

學生優秀習作之一:             神交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留于后世的詩書是其不滅靈魂的載體;與之神交,進行心靈傳真,足以充盈我們的思想,終達“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效果。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轉眼間,吾與其相交已十八載有余。

   十八年的神交,使我領悟到“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怯怯鄉思,“何當共剪西窗燭”的綿綿愛意,“夢里依稀慈母淚”的殷殷親情,“勸君更進一杯酒”的眷眷友情。

   十八年的心靈傳真,讓我懂得了“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韌,“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邁,“我勸天公重抖擻”的呼喚,“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責任。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自古離別難,自堪悲。與君別,只落得夜來無眠聽風雨,知心話無個人聽。王實甫的《西廂記》,尤其那“長亭送別”,堪稱“離別之最”。一花一草,都賦予離別的悲苦與凄涼。“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此情此景,觸動了多少人的心弦,每一次撥動,都是淚水傾盆。世人隨之而舞,隨之而涕,妙哉!妙哉!

   《哀江南》感嘆戰爭的殘酷,與戰后的蕭條。“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好不凄涼!時光流逝,物換星移;輿圖換稿,江山易主。這中間夾雜著多少人的嘆息與感慨。“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

   詩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浸潤著大方之家的靈魂與心血。它是今人與古賢神交的媒介。

   “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人的生死豈是自己可以把握的。當日的地壇,剝蝕了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散落了玉砌雕欄。到處有的只是野草荒藤。而恰恰在這里,史鐵生,一頹廢之人,重新得到新生,參透人世間的生與死。他用手中的筆,點亮了你我的雙眸,讓我們重新了解了人生之路。

   經過這十八年,我發現自己的思想豐富了,帶給我受用不盡的財富。我開始厭惡那些蠅營狗茍者,攀權結貴者,醉生夢死者,抑郁自棄者,恥于與他們為伍。我有了寬廣的胸襟,高遠的志向。一顆躁動的俗心,漸漸靜若幽谷。這就是我十八年神交大方之家,達到的境界。

學生優秀習作之二:              心靈的溝通

   盈盈月光,灼灼紅葉,萋萋芳草,徐徐微風,為我們編織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花園。在這里,有燕飛蝶舞,鳥啼蟲鳴,讓我們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絢爛多姿;而先賢達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更讓我們感覺到生活的充實、精彩。

   當形容枯槁的屈原站在汩羅江邊高吟: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這時,我們分明能夠感覺到詩人的一片赤誠之心不被人接受的感慨和無奈。“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而最終卻落得“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境地。這時,誰不會感到心痛和難過?

   屈原在文化史上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的《離騷》是他畢生的結晶,也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不朽的地位,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當司馬遷在獄中整理史料,奮筆疾書之時,我的心中充滿無限敬意。他為傳承文化所作出的犧牲,后人會永遠銘記的。他的光輝業績,將會光焰萬丈,永留青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是后人對他的無上評價。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對窮苦勞動人民關心的熱忱之情,后人會永遠銘記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他滿腹經綸,壯志難酬,后人感到悲憤;“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他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后人敬佩之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他的名篇后人將永遠傳誦。文章憎命達在他身上得到完美體現,“詩圣”之名,他當之無愧。

   歲月的羽翼扶搖直上,我們已無法目接,現在拜讀逝去的名人的人生事跡與經典著作,我們感慨良多,他們使我們成長。與他們在心靈上的溝通,我們收益良多。不要為他們的不幸感到悲傷。因為堅硬的刺上還開著美麗的玫瑰。

教后反思:

   1、學會運用資料宜從簡單之處入手,學生便會感到容易操作;本次作文訓練設計就讓學生感到不難。

   2、本次作文雖是在訓練學會運用資料,但也是進一步整理收集寫作資料的過程;需引導學生從“寫作資料收集”提綱中進行選材,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選材習慣。

   3、本次作文訓練雖讓學生感到有材料可用,有話可說,但是部分學生在組材上不能緊扣“對自己成長的影響”來進行,甚至所選的材料不是“文學大師”,這些都不合作文要求。

   4、在表述材料時,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緊扣作品中的語句去進行,對作品缺乏深入的理解,只能是泛泛而談,以致于很難有真切的情感投入。

作文課題案例之三

破“材料型”話題作文審題立意之關

    在一九九九年--二OO五年高考(全國卷)作文命題的舞臺上,話題作文經歷了“摸索”、“成熟”和“完美”三個階段。二OO六年高考(全國卷)作文命題有了新的變化,我們稱之為“材料型”話題作文;因為此類作文雖無話題,實則是話題作文的進一步發展。“材料型”話題作文的寫作,在審題立意方面,給學生帶來更大難度,也給教師評價學生的作文帶來很大的難度。

   如何破“材料型”話題作文審題立意之關,進而寫好此類作文,是師生共同面臨的問題。以下這次訓練,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進行的。

運城市2006-2007學年第一學期高三期中調研測試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孟買佛學院,是印度著名的佛學院之一。它不僅建院歷史悠久,還培養了許多著名的佛學者。而且,該學院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就是在學院的正門之側,特意開了一個小門。這個小門1.5米高,0.4米寬。一個成年人要想過去,就必須要彎腰側身,不然,就會碰壁撞頭。凡是就讀于該學院的學生,第一節課就是由教授帶領到這個小門前,讓每一個人進出一次小門,所有的學生都是彎腰側身進出的。經過這一節課,學生無一例外地承認,自己體悟到的東西,可以受益終身的。

   假如你是該學院的學生,請以你所體悟到的內容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標題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一、審題立意方面

   1、審題(確定話題)

   “材料型”話題作文的審題關鍵是確定話題。如何確定話題呢?我以為要把握材料內涵,抓住重要詞語。其實,“材料型”話題作文的話題并不是多項的,而幾乎是單一的。正如這道作文題目,我們把握材料的內涵--孟買佛學院“讓學生彎腰側身過小門”的這一作法,可以受益終身的。抓住重要詞語--“小門”、“ 彎腰側身”、“ 不然,就會碰壁撞頭”。就只能確定一個話題--“正道直行便會碰壁撞頭與彎腰側身學會低頭”,簡單地說就是“正道直行與學會低頭”。

   2、立意(有點思辯色彩)

   “材料型”話題作文的立意是建立在“確定話題”的基礎之上的。當確定了“正道直行與學會低頭”這一話題之后,我們自然會想到傳統思想的精華--儒家“正道直行”的精神與道家“學會低頭”的智慧;便會從“剛與柔”、“屈與伸”、“進與退”、“方與圓”、“山與水”、“忍與不忍”、“執著與通達”等帶有思辨色彩的角度去立意,從而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認識水平。而不會走入“從單方面立意”的誤區,諸如從“挫折”、“謹慎”、“實踐”等方面去立意。文章的立意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下之別;顯然,前一類立意比后一類在立意上要勝出一籌了。

   3、擬題(體現立意的一面鏡子)

   比較好的題目有“柔者無敵”、“執子與通子”、“人生的進與退”、“低頭的絕響(智慧)”等,這些優秀的題目正體現了其立意的高遠。

二、選材方面

   1、恰當選擇經典材料

   ⑴勾踐滅吳;

   ⑵廉頗與藺相如共同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

   ⑶屈原的“正道直行”;

   ⑷劉邦與項羽;

   ⑸司馬遷“隱忍茍活”以著《史記》;

   ⑹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于鄉里小人”;

   ⑺李白的“賜金放還”。

   2、靈活運用經典材料

   ⑴燭之武、觸龍的“諷諫藝術”;

   ⑵劉禹錫的“二十三年棄置身”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柳宗元的“郁郁不得解脫”與蘇軾的“豁達樂觀”。

三、組材方面

   1、所選材料應有一定的邏輯順序,一般按“古今中外”的順序來組織;

   2、記敘為主還是議論為主,一定要明確,不能文體不定。

學生優秀習作之一:         低頭的絕響

   “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這是作為一個有氣節的人所信奉的人生格言。低下了頭便意味著屈服,低下了頭,便顯示了卑賤。這是真理嗎?這能成為普濟世人的箴言靈咒嗎?抬起頭,看著飄過天空的煙云,耳際傳來一曲遙遠清悠的絕響。 

“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半壺濁酒,沉淪江海,吟唱著盛衰興亡,那個疲憊而殘缺的身影從天際走來。他無法與至高無上的皇權抗爭,他低下了頭,忍住了淚,殘弱的雙肩扛起了所有的痛苦。他其實也想了卻這令人嘲諷的生命,早早結束低下頭的恥辱,可他又不甘徒然無獲的走過去,這樣他的靈魂到了地獄也會遭受岐視。他把所有的苦與痛嚼爛之后,他徹悟了。他拿起一枝筆,一截竹箋,伏下身子,把頭埋得更低,一月,一年……終于,一部光照塵寰的巨著問世,他重新抬起了頭,他的光績一抹他所有的恥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直到今天一想他,他的頭高昂地浮現在思想之際。他就是司馬遷,他低頭之后,走過苦難;他抬頭之時,歷史已在他的筆端。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提起臥薪嘗膽,想起了越王勾踐,這個為夫差做了數載奴隸的君王。他又何曾不是低頭忍受吳人的笑諷,何曾不是默默忍受苦難的煎熬,他也是沒有辦法。看著浩浩蕩蕩的吳國軍隊踐踏越國的人民,他肝腸寸斷;看著吳國百姓對他冷嘲熱諷,百般恥沒,他悲憤欲絕。他握緊了拳,低下了頭。他咽下了自己的憤恨。然后,休養生息,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后,揮師問吳,三千越甲奏凱而歸。他站在吳國的城樓上,昂頭看著臣服在他腳下的吳國臣民,他笑了。 

一曲絕響,如暮鼓塵鐘,如灌頂醍醐。我大徹大悟了:“沒有低頭,怎能顯示抬頭的可貴;沒有屈膝,何以彰示昂首的尊嚴。低下頭,是為了穿越困難的矮門,然后抬頭挺胸走得更遠,更好。” 看流云飄散,聽風聲漸起,那曲絕響卻縈耳不散。我低下了頭,低下了頭……

學生優秀習作之二:        人生的進與退

     “天下柔弱莫過于水,然攻堅強者,莫能勝之。 --題 記

    本以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便是豪氣;本以為“拼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轉回”便是正道;本以為做“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珰珰的一粒銅豌豆”應是人生追求。但“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卻是不爭的事實。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你伴著這美景,“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多少人一心想謀取一官半職,你卻“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于鄉里小人”,不能承受心靈的折磨而不得不放棄了這些。種豆南山,采菊東籬,或許有些逍遙自在,但也伴隨著淡淡的悵惘與無奈。命巾車,棹孤舟;尋窈窕之壑,經崎嶇之丘……或許有些悠然,但終難擺脫不自由的枷鎖。你是否應該學學老莊,變換一種處世態度。

   “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一代才子,意氣風發,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慘遭宮刑的你本想自絕,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事跡又浮現在你的腦海里,父親的遺愿扣打著你的心扉。于是,你將個人價值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來衡量,擺脫了平常“死節”觀念的束縛,而選擇了一條更為考驗人精神和意志的荊棘之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史公之言,自履是也。

    一代詩仙李白,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縱然可以使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但“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幽香風定,寒松不改容”。你太直,不愿示弱,你不能立足于多變的官場。所以,停杯投箸,拔劍四顧的你仍然避免不了“賜金放還”的命運。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些至理名言深啟人心。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只有處理好進與退的關系,學會隱忍、變通,才能使我們在生命的長河中立于不敗之地。

學生優秀習作之三:            善于折腰的通子

    笑傲江湖的李太白,執酒舞劍,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此言不差,但是折腰未必代表懦弱。有時,善于折腰的通子要比一味昂首挺胸的執子,更富有智慧,更能實現人生的價值。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面對戰敗的凄涼之景,越王勾踐滿臉愁容,無可奈何,不得不淪為夫差之奴。然而,他雖折腰于吳王,靈魂卻沒有屈服。為了雪恥,他臥薪嘗膽;為了復國,他受盡屈辱;為了越國的百姓,他茍活于世。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的折腰屈膝之舉,換來了“三千越甲可吞吳”。

   可見,折腰未必代表屈服。折腰中蘊藏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忍耐,包含著“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智慧。

   太史公司馬遷因“李陵一案”而觸怒漢武帝劉徹,被處以宮刑。一個剛正不阿的男子漢,終究折腰于帝王的淫威,而并未因受辱而引劍自刎。因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冬夜燈前,他托著傷殘之軀,伏于書案之旁,埋頭而著書策。“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終于,他的筆下走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并從此傳于后世。太史公“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這正是他甘愿折腰而且隱忍茍活的原因,這更是他“復活”于后世的理由。

   三閭大夫屈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然而,他只曉得“正道直行”,不曉得“折腰”之術;終究落得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帶著橫溢的才華,沖天的抱負,滿腹的憂憤,自投汩羅江而逝。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然人生之路又泥濘難行;倘若我們懂得“折腰”之術,作一個善于折腰的通子,可能人生將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對于生活中的一些障礙,我們剛正不阿,昂首挺胸也許越不過去;而此時折腰側身,低下高貴的頭顱,便會事半功倍,這也不失為智慧的選擇。

教后反思:

   1、本次作文訓練,是對學生進行寫作主要環節--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和表達的全面訓練;

   2、引導學生從課本中進行了選材,使作文從課本中走出來,讓考場作文從平時作文中走出來;

   3、在表述材料的時候,一定要結合作品去進行,要有作品中的語句的參與,忌空洞地、泛泛而談與架空分析。

作文課題案例之四

感動于經典,感恩于經典

教學設想:

   1、收集了一定數量的寫作資料之后,訓練的重點便轉入學會運用資料階段。學會運用資料,首先是讓學生感覺“能用”,然后是“會用”,最終做到“活用”、“善用”。從而達到解決“學生作文難”和“作文中缺少文化內涵”這兩個問題的目的。

   2、學會運用資料的訓練過程,也是一個進一步整理收集資料的過程,更是一個讓學生走進名家名流的精神世界以親其人而愛其文的過程。

   3、學生能進入文本,方能走進名家的精神世界;故運用材料忌泛泛而談,忌脫離文本而架空分析。學生能品味經典帶來的心靈上震撼,感動于經典才會對經典心存感恩之情,才能真正地“親其人而愛其文”,然后作文中才會有情感的滲透,從而真情流動。

   4、學生感動于經典,感恩于經典;不僅要在閱讀教學中來進行,更要在作文訓練中來進行;而在寫作中“感動于經典,感恩于經典”,才真正能讓學生實現“信息--知識--智慧--品格”的轉化,從而真正完成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建構。我想,這一點應該是子課題“讓‘經典’走進學生的作文”對總課題“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的真正貢獻,也是對“創新”真諦的真正把握吧!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們曾為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闊大胸襟而感動,更為廉頗“肉袒負荊”“至藺相如門謝罪”的非凡勇氣而感動。

   我們曾為屈原“正道直行”,“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的九死未悔而感動;更為司馬遷“隱忍茍活”,“就極刑而無慍色”,“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的艱難選擇而感動。

   我們曾為曹操“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遠大抱負而感動,更為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至圣情懷而感動。

   我們曾為竇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的抗爭而感動,也為崔鶯鶯“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的忠貞不渝而感動。

   我們曾為史鐵生“一個人出生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的冷靜感悟而感動,也為羅曼羅蘭“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的悲天憫人而感動。

   在高中語文的學習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流的經典之作,一次次地引起我們心靈的震撼,一次次地令我們感動不已。我們也正是在經典帶來的感動中,豐富了思想,走向了成熟。難道我們不應該感恩于這些經典嗎?

   請以“感動于經典,感恩于經典”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寫作指導:

   1、以“感動”為標準來選材,以“感恩”之情為線索來組材;

   2、組材:按“古今中外”的邏輯順序安排材料;

   3、表達:緊扣作品分析、表述,忌泛泛而談。

學生優秀習作:              悄然而心動不變的感恩

    韶華流逝,斗轉星移。泱泱華夏在歷經的萬變滄桑中,不乏令人心動之人、之物。因為感動,所以感恩。

    心動緣于情動,因其為人正直而動,因其作文有共鳴而動,因其命途坎坷而動,因其富有思想而動。情動一瞬,百感交集。于是我泛舟游于歷史長河之中。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孟德唱道。有如此廣博的胸襟,有如此不滅的堅毅。我不得不為之所動。又因他“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之心,“周公吐哺”之情,豈有“天下歸心”不得之理,于是我懂得了“釃酒臨江”的慷慨,知曉了“橫槊賦詩”的豪邁。學會堅強,面臨“明明如月”的憂愁,感悟了“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笑對。所以我感恩于曹公,更感恩于他的經典。因其敢于“對酒當歌”,因其勇于問天“人生幾何”。

   而后,我便遇見了“種豆南山”的五柳先生,與他一壺田園的香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人向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讓人欽佩;“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讓人感動。世間太多的污濁,于是便棄官歸鄉,留得正氣天地間,不能不讓人感動。我從中學會了變通,感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喜悅,品味“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的灑脫,我豈能不感恩于陶老先生。

   告別了陶潛,我心已“欣欣然”。學到了魏武帝的堅毅,靖節先生的高節,心靈無比充實。不想,又遇到了詞中之帝--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總是喜歡吟著自己的詞獨上高樓,看“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品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這便是擁有詩才的君王在落魄時的作為,習慣了人生應歡笑,才發現憂郁也不失為一種美。笑固然是好事,但哭也不可少;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成敗沉浮,我們不可能總是仰天大笑。李后主極大地豐富自己的情感,我又豈能不心懷感激呢?

   我們學習經典,感動于經典,在感動中感知人生的豐富內涵,又怎能不感恩于經典。悄然而心動,心里已滿是不變的感恩之情。

教后反思:

   1、絕大多數學生“感動于經典”,從而“感恩于經典”,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在這條路上,加強閱讀教學是必要的,加強“讓經典走進學生的作文”的訓練更是必須的。

   2、學生能真正地“感動于經典,感恩于經典”,是作文有真情的基礎;沒有“感恩”之情,在運用經典之作時,不僅表述不夠連貫、巧妙,而且總不免與經典之間有些隔膜,很難有自己情感的參與。

作文課題案例之五

讓作文更能緊扣話題而文

    著名特級教師王大績說:“話題作文的重大貢獻,就在于掀開了標題與材料命題嚴格限制的衣襟,極大地開拓了考生和作文教學的思維天地,使命題‘不命題’的實質豁然大白。”誠然,一切形式的作文命題均可以轉換為話題作文,然后再當作話題作文來寫;因此,寫好話題作文是寫好一切作文的基礎。

   如何寫好話題作文呢?我以為“緊扣話題”與“辯證立意”是最重要的。所謂“緊扣話題”就是讓話題的字樣多次出現在作文中;即使是材料作文,也要讓材料中的關鍵語句或材料的內涵多次出現。所謂“辯證立意”就是在審題時要理清話題或材料中蘊含的辯證關系,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理解了話題的含義;理清了辯證關系之后,立意時要把這種關系與“人生、自然、社會”相聯系,才能保證立意之高遠。

   以下這次升格訓練是針對學生在寫作文時“扣話題不緊”而進行的。

   作文題目:

   在人生的日子里,有晴天,也有陰天雨雪天。請以“日子”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學生習作:                  別因陰雨而哭泣

    人生有失敗也有成功,有失意也有得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此,請不要因陰雨而哭泣。日子就是這樣:風雨之后才見陽光。

   成功時你會被捧得天花亂墜,失意時卻會被貶得無地自容。在人生的日子里,既要理智地對待陰霾,又要勇敢地享受陽光。失敗煩惱之時,請告訴自己“失敗乃成功之母”;成功得意之時,請提醒自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請別因陰雨而哭泣,風雨過后便是陽光燦爛。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陶淵明也懂得這一人生哲理。在仕途不順,官場失意之時,他毅然選擇了離開。從此,陽光便開始綻放,徑直帶他進入了向往已久的桃花源。感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天籟之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甚至“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可他卻仍能自得其樂,悠然南山。仕途遇到風雨,可回過頭來便會陽光明媚。因此,在人生的日子里,風雨的出現只是暫時的,沒有必要因之而灰心喪氣。

    日子總是愛捉弄人。在追求榮華富貴,高官厚祿之時,卻總是遭到排擠,仕途一波三折,整天借酒消愁卻愁更愁。當你一旦放棄那些令人神往的誘惑,從此你的人生之路便會開滿鮮花。李白放棄了對“權貴”的追求,而鐘情于山水,結果為后人留下了杰出的詩篇,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失意之后的及時“改道”,讓他得到了“詩仙”的美名。所以,失意并不代表著什么,無非就是在告訴你:回過頭去,前面沒有陽光,只有風雨。

    問天下誰是英雄?答:能走過風雨迎來陽光之人。偉大領袖毛澤東正是一個這樣的人,當年面對強大的敵人,他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對秋風落葉,他能看到“萬類霜天競自由”。多少次失意之后,終于找到了喜悅,迎來了歡呼。風雨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完全沒必要為之哭泣。

    日子就是這樣:有風有雨也有陽光。只要在陰雨時,能堅強地挺過去,迎接你的就是燦爛的陽光。

病文簡析:

   本文能理清引出話題的材料中的辯證關系(在人生的日子里,有晴天,也有陰天雨雪天),并且能把這種辯證關系與“人生”相聯系;這就做到了“辯證立意”,難能而可貴。雖然作文中也有扣話題意識,但是還是不夠;沒有做到“緊扣話題”(文中有五次“日子”的出現)。

升格建議:

   讓作文從題目到內容,從開頭到結尾,不忘“緊扣話題”(升格后有二十五次“日子”出現);并且使開頭有點文采,首尾照應,表述更準確。

升格范文:

別因陰雨的日子而哭泣

   人生有失敗的日子,也有成功的日子;有失意的日子,也有得志的日子。正如大自然:有陰天雨雪天,也有陽光燦爛的晴天。人生的日子就是這樣:往往在風雨之后才見陽光。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此,請不要在陰雨的日子里哭泣。

   成功日子里,你會被捧得天花亂墜;失意日子里,卻會被貶得無地自容。在人生的日子里,我們既要理智地對待陰霾,又要勇敢地享受陽光。失敗煩惱日子里,請告訴自己“失敗乃成功之母”;成功得意日子里,請提醒自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請別因陰雨日子而哭泣,往往風雨過后便是陽光燦爛。

   陶淵明懂得這一人生哲理。在仕途不順,官場失意的日子里,他毅然選擇了離開。從此,在燦爛的陽光中,鮮花開始綻放,他徑直進入了向往已久的桃花源。感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天籟之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甚至“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可他卻仍能自得其樂,悠然南山。仕途遇到了風雨天,可是回過頭來卻是陽光明媚日子。因此,在人生的日子里,風雨的出現只是暫時的,沒有必要因之而灰心喪氣。

   日子總是愛捉弄人。李白在追求榮華富貴,高官厚祿的日子里,卻總是遭到排擠,仕途一波三折,整天借酒消愁卻愁更愁。而當他一旦放棄那些令人神往的誘惑,從此在人生的日子里便開滿鮮花。放棄了對“權貴”的追求,而鐘情于山水的日子里,為后人留下了杰出的詩篇,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失意之后的及時“改道”,成就了“詩仙”的美名。所以,失意的日子并不代表著什么,無非就是在告訴你:回過頭去,風雨之后便是陽光明媚。

   問天下誰是英雄?答:能走過風雨迎來陽光之人。偉大領袖毛澤東正是一個這樣的人,當年在面對強大的敵人的日子里,他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面對秋風落葉的日子里,他能看到“萬類霜天競自由”。經過多少失意的日子之后,終于找到了喜悅,迎來了歡呼。風雨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完全沒必要為之哭泣。

   人生的日子就是這樣:有風有雨也有陽光。只要在陰雨時,能堅強地挺過去,迎接你的就是燦爛的陽光。

 

[高考作文課題案例(高三)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2.關于高三主題班會教案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4.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8.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9.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