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縣第二高級中學 顧漢成
2006年8月
生活中有平衡理論,社會要和諧發展,中學語文教學也有一個平衡與和諧問題值得探討。教學中如果把看似矛盾的東西統一起來,就會收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怎樣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做到和諧統一談談本人的實踐體會。
一、既因材施教又整體推進
“ 因材施教”強調的是個體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整體推進”強調的是群體的進步,在實際的教學中這是一對矛盾,教學時常常優等生、后進生難以兼顧。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來研究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學習能力這一對矛盾。學生的學習目標看起來大家都是一致的,實際上由于個體能力的差異,學習目標的實現程度也是有很大的差別,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人能考上清華北大,有人只能考上專科,有人甚至連參加高考的資格都沒有爭取到的原因。承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我們就有充足的理由“ 因材施教”,也就有充足的理由“因材樹(樹立)標(目標)”。這正如登山運動,有人能登到山頂,有人只能登到半山腰,還有人走到山腳下不行了。就象我們不能強求只能走到山腳下的老弱病殘者要登上山頂一樣,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同學都能考上大學。我們要做的是鼓勵每一個登山者盡力登到自己能達到的最高點-- 讓學生學到自己能掌握的知識,考上自己能考上的學校。設想大家都做到了這一點,不也就做到了“整體推進”嗎?我以為這是教學上的一種明智。
基于以上教學理念,我們也可以結合高考對現行學生的學習任務進行再認識。我們知道許多數理化教師對成績不是很突出的學生明確提出高考最后幾道綜合性難題不做,或者在保證前面的題目都檢查完后再做,要把精力相對集中到做前面的基礎題上,拿自己能拿的分數。我們語文學科為什么不也提出讓學生拿自己能拿的分呢?如作文,目前高考的分值是60分,理論上分基礎等級40分,發展等級20分,而實際閱卷教師是不可能嚴格按照評分標準去打分的,由于某些復雜的原因,學生高考作文達到基本要求后,多數情況下是拉不開分數的,大家在42分左右。因此,對成績不是很突出的同學來講,作文重要的是能拿基礎分。鑒于這種實際狀況,高三的作文的訓練中可全面抓基礎分,鼓勵優秀生爭取多拿發展等級分。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知識點的學習上。如:背誦古詩文也是學生需花費精力的事情,記憶力差的同學因為記憶的內容太多,記不住。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讓他們突出重點--記名句,其他非名句就作為一般性了解。譬如:《孔雀東南飛》一文有七段要背誦,記憶力不強的同學要記下來須化很大的精力。而其中真正稱得上名句成為高考考題的恐怕只有“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和“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了。要解決這段的背誦問題可以鼓勵學生有重點的全部背誦,對記憶能力較差的同學可以先讓他們記住上面幾句,然后再爭取背更多,熟練程度也可不提要求。范圍縮小了,學生就能較輕松地完成高考中最可能考的部分,背誦時就沒有多少恐懼感。用上述方法處理課文的背誦問題,各類學生花的時間差不多,各人在不同層次都有所得,不失為一種既現實又較理想的一種方法。
總之,把因材施教和整體推進有機地統一起來,使不同類的同學都有適當的學習量,從而達到整體推進的目的。當然,要做好這個工作,需要教師平時備課時就周密地安排好,并不斷地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
二、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齊抓共用
怎樣正確對待傳統的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認識的差異。一般地講老教師多年來由于習慣了原來的一套教學方法和手段,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對多媒體則感到雖然有它的好處,但準備起來麻煩,操作時容易出差錯,所以較多地喜歡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青年教師因為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比較熟悉,豐富的網上資源又可以彌補教參的不足,多媒體的教學直觀形象,教學效果好等因素,多數喜歡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運用怎樣的教學手段,這主要看教學效果。傳統的和現代的教學方法有著各自的特點,這要看哪一種方法在完成教學目標上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是我們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我的體會是:信息量大的教學內容宜用多媒體(如新授課,尤其是第一課時),信息量小的宜板書(否則教學成本高,而教學效果卻不一定好);復雜的內容宜用多媒體,簡單的內容宜用傳統的方法;課文中無的宜用多媒體展示,有的則用傳統的方法表達(如學生朗讀,圈劃);學生感興趣的用多媒體充分顯現,只需一般了解的用傳統方法簡單表達;基本的、穩定的教學素材用多媒體長期保留,短期的、臨時的用傳統方法快速反映。注意了傳統的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各自的特點和長處,教學實踐中注意研究、選擇恰當地教學手段,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游刃有余。
三、揚長避短和提高基本功同步發展
如果說形成風格是揚長的話,那么,教學中還有一個避短的問題。實事求是地說,教師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如:字跡不漂亮,聲音不優美),而這些不足在教學中容易影響教學效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常采用揚長避短的方法--用多媒體代替自己的手寫板書,以放錄音代替教師的范讀等等。這種辦法作為一時一事的補救措施當然是可以的,但如果長期這樣處理,教學上就會明顯有殘缺感。作為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提倡的終生教育,它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外,還需要提高基本技能。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尤其有這個必要。我們教師在這方面也具有較好的能力和條件。教學基本功好了,教學的手段就多,選擇的余地也多,教學效果也就會更好。如《核舟記》中蘇軾、黃魯直、佛印三人的位置、體態、神情等,學生光憑文字要一一搞清楚是很不容易的,如果用圖畫來表現就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語文老師如果學一點素描技術,在黑板上用圖畫展示文中的情景,效果就要好得多。如能制成flash動畫片,既直觀形象,又可反復使用,效果就更好。同樣道理,其他知識、技能都可以學習,學好了再用于課堂,效果一定會好。
綜合素質提高了,有了更好的基本功,我們可以在新的層面上揚長避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齊頭并進
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學科科學,理論性是很強的。作為語文教師,樹立終生教育的思想,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特別是新的教學理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語文課堂教學作為知識傳授的渠道,又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活動。它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語調,一個動作,都會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把語文教師的上課藝術和演員的演戲相比較就會發現,演員只需在導演的指導下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了,而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則往往要自演自導,處理好課堂的各個環節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有成就的教師都很注意這些環節的細節。
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在宏觀理論指導下個體進行的復雜多變的教學實踐活動。由于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受到的挑戰是很明顯的,這就帶來了宏觀理論和具體實踐的矛盾。這種新情況、新矛盾在現成的教科書上是找不到答案的。教學方面的書只能解決宏觀問題,具體的實踐問題要靠我們自己不斷的摸索和總結,并努力和原有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再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這種從理論到實踐,再有實踐到理論的多次反復,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認識觀,對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水平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五、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和諧統一
語文教學往往要涉及字詞句,篇章結構,修辭手法,寫作特色等內容。這作為一種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學習是必要的,但作為一種教學過程,卻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所以,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在保證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努力采用新鮮、多樣、有效的形式,以使教學過程不乏味。如:一些以時令季節、自然景物描寫為主的散文,可以帶學生到相關、相近的場景中去感受。然后領悟作者的文字描寫,就會有更深的體會。如: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學生晚上到荷塘邊,在朦朧的月光下實地看一看,感受一下,將會取得課堂上難以收到的效果。一些表現人物關系的作品,可在班上創設相類似的人物關系場景,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人物關系上體會人物的語言、動作、思想、品質、個性等。如:《林黛玉進賈府》人物眾多,關系復雜,又是古典名著,可以由學生再現當時的場景,讓學生體會小說中的人物。課本劇更可讓學生演出,通過學生自己演出、評論使他們深刻體會劇本中的人物和作品的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常規的教學也要努力做到波瀾起伏,富有變化:平鋪直敘的事設置懸念,使人有意料以外,情理之中的快感;單調的知識點配以生動的事例,會有茅盾在西北高原上看到白楊樹的興奮;抽象的道理用身邊的事例闡釋,就會讓人在親切自然中領悟。總之,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從上第一節課開始,我們語文教師就要在求新、求變上多花功夫,努力使學生時時感到老師教學上的新意,感到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每一天的課堂教學都有樂趣,力求以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揭示科學嚴密的教學內容。
六、知識積累和應時應急相輔相成
語文教師是“雜家”,它比其他教師更需要知識的積累。一定程度上講,語文教師的知識積累是否豐富,文化底蘊是否厚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但同時,語文教師光有“一桶水”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傳授知識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要有將一桶水好好地倒到學生的杯子里去的本領。教師自己的一桶水怎樣自然流暢,不滴不漏地倒到學生的杯子里,這應該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設想,真要把滿滿的一大桶水拎起來倒到小的杯子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絕對做到不滴不漏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教學道理也是相通的。教師掌握相對較多的知識,要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恰當的時候,運用恰當的方法傳給學生,該講的都講,不該講的一句不講,是很難做到的,但我們要努力做到少“滴”少“漏”。
因此,我們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既要做到平時多積累,努力使自己的一桶水裝滿,又要認真研究“倒水”問題。正如在動蕩的車上很難倒水一樣,當課堂教學出現意外情況或突發事件的時候,我們會因為缺少“預案”而慌亂,因此我們要注意應時應急的研究。如:一個字的讀音弄不清了怎么辦?板書時一個字想不起來怎么辦?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一時解答不了怎么辦?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突然停電怎么辦?學生上課聽不懂怎么辦?等等。這些問題簡單操作固然也能應付過去,但效果一定不好。因此語文教師如果對這些情況多加注意,系統地研究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平時多思考、多實踐,遇事就會產生智慧的火花。這一點筆者有一定的粗淺體會。我平時和學生討論問題時,喜歡用身邊的事作為例子,經常運用以后,就有一種熟能生巧的感覺。一次畢業班舉行畢年典禮,我因事在臨開會時才到會。當時天氣很熱,我剛坐下來,主持人就通知我讓我第一個發言,而在這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要發言。正在我迅速醞釀打腹稿時,又突然停電,話筒不響,電風扇不轉,會場氣氛顯得有些亂。我當時的發言就抓住了當時的現場場景,圍繞人生也會遇到“天熱”、“停電”、“話筒不響”等意外情況展開,收到了良好的講話效果。
由此看來,我們語文教師首先要重視知識的積累,同時要重視教學實踐的研究,從實踐中提高教學能力。
[談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平衡與和諧(高三)]相關文章:
2.平衡閱讀答案
3.關于平衡議論文
6.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7.中學語文教學課件
8.中學語文教育論文
10.小班平衡凳游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