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江夏區第一初級中學九年級語文組 程璐
作為迎對1998年的全國語文大討論,初中語文教學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如《新課標》出臺,教科書的改版等,但惟獨考試變化不大(聽說正在變革之中)。這種現狀本身就是一種尷尬,再加上九年級的特殊性,中考的壓力等,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仍然處于一種被動狀態,或者說是“半調子”狀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九年級”、“中考”、“臨時制度”等就是一種規范,就是教學的指揮棒,它們就像是寫字時的“方格”,加在手腳上的“鐐銬”,如果對之缺乏充分的認識,就會被其牽制,走上一條畸形的語文教學之路,從而把語文帶上一個死胡同,其后果是可怕的。
在這種新的形勢下,迫使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應深入地探求語文教學規律,研究中考特點,將素質教育設想與應試教育現狀有效結合起來,從而“追求一種方格內的圓融,學會戴著鐐銬跳舞也精彩”(錢夢龍語)。面對武漢市2007年中考試卷,站在九年級語文教學的角度,從理念、實踐、生態三個層面來審閱我們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我們以為要處理好六種關系,做到六個方面的突破:
一、 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避免人文性的泛濫,回歸語文的本體(理念層面)
隨意翻閱《新課標》和鄂教版語文教材6冊36個單元的課文,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撲面而來的人文氣息。這種氣息在2007年武漢市中考試卷中一樣可以輕松找到它的身影。我們承認,新課標的出臺,有效地解決了語文性質的爭論,回歸到了文道統一的層面,這種理念是先進的。
或許是新課標的過重的強調,或許是我們喜新厭舊、追求時髦,我們有些老師在教學中,過分地寵愛“人文性”,而將“工具性”冷落一旁。于是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觀摩課、展示課、比賽課上出現了丟開文本,架空分析,對基本的讀寫知識傳授不屑一顧等舍本逐末的一些做法,雖然課堂上熱熱鬧鬧,但收效甚微。
2007年武漢中考語文試卷的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精讀的大變臉(文言文考課內,現代文考寫法、考主旨),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這樣的題對學生基本功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那些僅靠九年級一年速生型的學生,大多考得不理想。這一點促使我們反思平時的教學。我們認為初中語文教學應回歸到本體上來。即注重語言的學習,注重良好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將人文性“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不能輕視教材,忽視基本功鬧革命。要向課堂要效率,向語文素養要成績。具體說來,可以做如下嘗試:
1、 注重朗讀教學。“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不同形式的朗讀,能讓學生有聲有色地接觸語言,感受文情,領悟文意,產生聯想、想像,進行形象思維,形成鑒賞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母語教學,古代私塾先生是這樣教過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先生的讀書神情,不是極大的影響著大文豪魯迅先生嗎?現代的語文課堂教學也證明,誰抓住朗讀,誰就抓住了成功:全國知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憑著對朗讀的細化處理,形成了教讀、學讀、寫讀、品讀、聯讀……豐富多彩的課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洪鎮濤老師則更是反對架空分析,主張面對一篇文章,應讓學生朗讀,先“吞”下去,以后再“反芻”,慢慢消化。
試想我們平時,語文教學的如果失敗了,是不是太輕視了對文本的利用,大搞架空分析,大搞思品性式的說教了?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過于重視肢解性、應試性的分析,而忽視了朗讀呢?真正成功的語文教學,它是不僅不會忽視朗讀教學,而且還會研發出針對不同文字材料、不同能級的誦讀、品讀、賞讀等朗讀活動。
2、讓學生體驗。新課標明確地指出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特點,主張“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針對我們的語文教堂教學現狀,有人曾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一個廚師在向師客滔滔不絕地介紹某道佳肴,吸引得食客們垂涎欲滴、躍躍欲試,可是廚師介紹完了后,卻將菜拿了回去,不給食客吃。我們的老師就相當于這個廚師,語文就是這道佳肴,學生自然是食客了。從中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老師吃了很大的虧,學生卻進步不大。試想,如果“廚師”先不講,讓我們“食客”先來品嘗“佳肴”,然后談食感,廚師再來介紹,效果又會怎樣呢?
回想一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為什么死氣沉沉,因為你壟斷了課堂沒有讓學生去體驗呀,難怪有的專家生氣地說,課堂中老師的講話不得超過15分鐘。再回想一下我們剛結束的2007年武漢語文中考,哪一道題又能脫離學生的語文實踐體驗呢?沒有平時的活動組織與參與,能做好第6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口語交際”題嗎?沒有平時豐富的積累實踐,能做好“文言文閱讀題”嗎?沒有平時大量有形式、有內容的閱讀實踐,能做好現代文閱讀題嗎?沒有觀察能力的培養,沒有關注生活的體驗,缺乏寫作實踐,能寫好作文“學會留心”嗎?
其實,讓學生體驗, 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念的體現。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
接手每屆九年級,我們總要感嘆,這屆學生真差!差在哪里?缺乏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學生沒有掌握好的寫字習慣,沒有動筆讀書的習慣,沒有列提綱寫作的習慣,沒有審聽話審題的習慣,沒有自覺學習的習慣等等。而習慣的養成是有“季節”性的,有些壞習慣一但養成,很難更改。所以我們的七年級、八年級語文教學不妨多從聽說讀寫等方面關注孩子的語文習慣的養成,少搞應試訓練。
二、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在課內求生存,向課外圖發展(實踐層面)
列寧說過,真理前進一步就是謬誤。大量的事實證明,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應正確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任何只顧課內或只顧課外的極端做法都是得不償失的。
這次中考前面的“積累與運用”中的選詞、名句填寫直接來自于課內,就連文言文閱讀都直接源于課內。所以平時用足教材的充分利用,復習整理教材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九年級第一輪復習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盯住了課內,只是換來了一種內心的穩定,因為我種好了該種的地。但“馬無野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而要想給語文教學帶來一線生機,多次考試也證明了這一點,凡是向課外墾荒了的班級,往往能收獲意外的驚喜。因此我們不能滿足于照本宣科,平時教學還得動動腦子,向課外多下功夫。
如:針對教材詩文背誦量大的特點,組織不同形式的背誦比賽;針對單元話題的多向理解特點,開展幾次辯論會;結合仿寫與綜合性學習,來點對對聯活動;為讓學生動口講話,學會講話,組織課前3分鐘演講;為了教會學生讀書,介紹三步自讀法,讓學生學寫自讀雜記;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可編印主題閱讀系列訓練(如去年八年級)和《作文快報》(如近幾年的九年級)等。
三、處理好教材的外在的無序與教學的內在有序的關系:在無序中求有序(實踐)
由于為了張揚人文性,我們的六冊教材都采用了了以“主題”為單位的構塊模式,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分散其中。讓各類知識,如語法知識、文體知識、寫作知識等退居二線。如果缺乏清醒的頭腦,我們就會仿佛進入迷魂陣,深陷其中,不能自撥。要知道,主題是無窮的呀!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擦亮自己的慧眼,針對年級特點,學會處理教材,整理出一些知識的內在序列,無痕地融入教學之中。
如:寫字教學的序列:寫好楷書→寫好行書→適當學會草書等書體,學會鑒賞。或寫得正確→寫得工整→寫得美觀。
文言文閱讀教學序列:簡單的寓言故事→寫景文→寫人記事→論說文。直譯→意譯
詩詞誦讀的教學的序列:詩(格律、古風)→詞→曲;朝代的序列
現代文閱讀的教學的序列: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
作文教學的序列:常規文體→非常規文體;定格→變格;有話真說→有話可說→有話好說
語法知識的教學的序列:拼音→詞性→短語→單句→簡單復句
在以上教學序列中,我們對閱讀的投入往往要多于其它序列,即使是閱讀序列也往往出現割裂與不到位的現象。除了關注以上教學知識序列外,我們還應研究一些輔助序列:如九年級的復習備考序列有:①月考序列:組織教學→研定月考試卷→組織復習→考試→質量分析→按新方向奮斗;②中考序列:扎實完成新授課的教學→第一輪復習,依文體整理教材→第二輪,依知識與能力點,合理組建若干專題復習→第三輪復習,依據試卷與考試說明,組織對題復習→第四輪復習,進行應試心理輔導。
可以說面對九年級的復習備考序列,我們抓得是比較扎實有效的,而對平時的教學序列投入顯得力不從心的。
四、 處理好語文可教與語文不可教之間的關系:因勢利導,向不可教的領域拓展(生態)
面對這次中考,我們可發現一個現象:沒有經過精心復習的現代文精讀題,功底深的同學依然能得高分,成為一匹黑馬;而只在課堂上學語文,平時很聽話的某些“優生”卻砸了鍋,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其實這是語文的內隱性學習在作怪。,。面對語文中考試卷,很多東西你是沒有辦法教的,比如:綜合性學習中的“話動項目”,作文中的“真情實感、內容充實”等,它要靠學生的悟性。要想迎對考試中的變臉現象,我們就語文教學在的內隱性學習,我們與學生都不能只滿足于做“考試”的“順民”(聽話的孩子),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創設條件,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使學生自我提升。
在這方面,我們嘗試著做了一些事情:
1、每周針對學生的閱讀與作文,印發了一些助讀資料,并且每周拿出一節課來,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自讀。
2、幫學生訂閱《學語文報》,結合四個欄目,定期(一般是兩周一次)開展了有聲有色的讀報活動。
3、長期堅持了《作文快報》的評選、編排、組讀、推薦(已發表4篇學生作文)活動,已經形成特色,深受學生的喜愛。
當然,我們做得還可以更深入一些,如果有可能,我們還應大力進行這樣的一些學習:
1、組織學生對名著的冊讀,而不僅僅是單篇文章的支離破碎的泛讀,避免只見樹木要,不見森林。
2、培養自讀習慣(點線閱讀),適時教會學生一些讀書的管用方法(如帶著“什么”“怎樣”“為什么”三問式的讀法),避免漫游式的閱讀。
五、處理好知識的傳授與情感呵護之間的關系:傳授知識,更應關注心靈(生態)
前沿研究早已表明:在一個人的成功中,“情商高低”起著主導作用。現實狀況是我們對孩子智商的開發可謂空前絕后,而對情商的開發還不太關注。誰占領了情感高地,誰就占領了教育先機。回想我們班上的一些自以為是的冷面高手,他們往往失敗的原因就在于此。
錢夢龍在小學武鐘英老師的呵護下成長為名師,臺灣作家三毛被小學數學老師傷害自尊,從而陷入自殺的泥潭不能自撥,最終還是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的例子正好一正一反地應證了這一點。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把“情商”的開發放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來研究,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心靈。知識的學習可以隨時進行,而情感一但缺失,難以彌補。可以說,進行情感的呵護是一個著眼于學生發展的生態過程。
自從“情智并重,以情優教”課題揭題后,我們這幾屆九年級非常注重對學生情商的開發。我們的做法是:思想上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公平地對待他們;課堂上,帶著一種欣賞的眼光,鼓勵每一位孩子;教學管理上,針對月考,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全班學生,組織不同形式的談心活動。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不僅換來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氛圍,更是收獲著許多意外的驚喜。
六、 處理好放手與收手的關系:把準年級特點,掌控火侯,做到收放自如(生態)
由于受考試排名等因素的影響,有時候,我們的語文教學過于急功近利,出現了三個年級都盯著考試教學的局面。這種過早地“收手”的行為,使得三個年級的語文教學處于一種原地踏步的狀態(如七年級講仿寫,八年級講仿寫,九年級講仿寫,三年用一樣的方式,沒有什么區別),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之路會越走越窄,這也使得原本有趣的語文課堂變得面目可憎。
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各自為陣短視行為。我們應該針對三個年級的不同特點,依據學情來統一規劃我們的語文教學,走一條生態的、良性循環的語文之路。我以為三年的教學應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初步認為七、八年級應學會“放手”學語文,九年級應“收手”迎中考。當然每個年級的同時期也應有一個相應的收放過程。
具體說來,七、八年級語文教學不能過早地“收手”,應著眼于學生興趣的養成,良好聽說讀寫習慣的形成。放手讓學生去讀幾本書,讀一些好的文章,感受閱讀的樂趣;引領學生去誦讀,去品析,去爭論,感受合作與交流的快感;組織學生去讀作文,寫作文,評作文,一起動手辦報,投稿,找到一種成就感。
無論什么活動,我們都應試圖讓學生的心靈得以牧養,我們老師只是一個引領者的角色,通過這樣的一些做法,使學生成為一個有內涵、有思想的人。有了前兩年的訓練底子,到了九年級,我們再適當從考試的角度,幫學生歸納總結一些方法,自然水到渠成,這樣的孩子去考試會失敗嗎?
以上六條是經驗,也是教訓。總之,語文教材,中考試卷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只是語文教學的“冰山一角”式的幻像,而潛在的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只有占領理念的高地,在實踐中去開拓,從孩子的終生發展上去生態引領,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欣欣向榮。請記住:放長線,方能釣大魚,任何短視的行為,勢必勞而無功。最后用屈原的話作結: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郵箱: chenglulaotu@163.com
[追求方格內的圓融,學會戴著鐐銬跳舞(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跳舞正能量語錄
4.20以內的數教案
9.夢想與追求名言
10.追求夢想名言